春节档的几部国产影片,我陆续地看了四部。我在这里写一下当时的观感,也许不是很准确,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好多天了。我首先看的是《疯狂的外星人》,电影很热闹,电影院里儿童的笑声很热烈。宁浩电影跟别人说的那样,都做的很完整。不过我还是产生了一些不适感,影响了对电影的评价。为什么会有这种不适感呢?我可能是在质疑这部电影制造快感的途径。
观众显然在黄渤虐待外星人的过程中产生了观影愉悦,他们都笑得很开心。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外星人以人格?这一点其实是科幻电影制作中必然牵涉到的,也算是伦理问题吧。我不知道《疯狂的外星人》算不算科幻,但仍然会有这个问题。有些国外的电影导演对外星人很友好,比如斯皮尔伯格,将外星人设计得很“卡哇伊”,有一些导演在电影中让人类向外星人严肃地宣战,但很少见到《疯狂的外星人》那样对外星人施加虐待和精神羞辱的。
当然黄渤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个外星人,这个倒霉的外星人在电影中被当成猴子耍了,黄渤用鞭子抽它,逼它做规定动作。这样对待外星人也未必是创作者所认为正确的做法,但是电影用这些做法来激发人的欢笑,这是它的快感机制,其中总透露出一些什么来。
电影里面耍弄外星人也耍弄地球上最强大的科技国家C国特工。当然电影中交代了耍弄它们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太高傲,太没有平等感,所以这就为整他们提供了理由。这在逻辑上似乎给搞通了,但在我的心理上为什么没有被说通呢?这就是很微妙的部分,我认为影片在叙事的均衡上可能有点问题。
基因球从黄渤身体里面排出来,再让那个C国特工放进嘴里,还有把外星人泡在酒里面,有人觉得这太有创造力了!人和人的观影感受差别真的很大,有的人已经笑的半死了,有的人却无动于衷。那个笑的观众觉得你的冷静让他看起来像个白痴,就试图走过来告诉你,这个情节后面为什么应该笑一下。所以在网上,我看到大家为此发生的争吵很热烈。
但我个人有点厌倦黄渤的表演风格,他的表演风格以及这种表演风格所擅长表现的“屌丝”生存,其中有一种自轻自贱的意味。那个外星人的造型和表情也很没有创造力,感觉好像它在已经在人间的生活酱缸里泡了几百年了,所以那个奴性和骄纵的表情都是人间的表情。所以我觉得太简单化和没有想象力了。但是关于这个,人和人之间也很难沟通。也许有人认为它就是用这种给予你的不适感,逼你去思考现实呢?似乎也说得通啊。你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评价呢?这真是个难题。也许电影在立意上是有所躲闪的,让我不知道落点所在。
我们都看过很多科幻电影,所以对外星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位,纵然我知道你这是一个搞笑片,不是一个常规科幻片,但电影里面这种处理外星人的方式,还是让我感觉到一点意淫的意思。这和电影中处理地球最强大的C国(电影台词显示的是美国)人一样,那些人的表演风格全是照我们的想象来设定的,那个特工使小性子、摔杯子,一举一动感觉全是按照开心麻花和赵本山大舞台的风格来经营的。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一切都被解决了,C国人被搞定了,外星人被同化了,他载着一飞船的酒离开了地球,学会了中国式的问候:一切都在酒里了。这也让我有不适感。我觉得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和谐愿景,这么设计太简单粗暴了。这么缺乏国际与星际交往的伦理原则,不会平等交流,也没有硬本领,把人折磨一顿,事情就能这么轻易的了了?我们都看了很多科幻片,也看了不少《飞碟探索》,知道能到达地球的外星人都是特别厉害的,电影中他们的高科技也是十分了得的,所以千万别当外星人都是非洲猴子。看到那些傻笑的小朋友我都替他捏把汗,C国人和外星人可能正赶在灭你的路上呢。
观看的时候我还有一个直觉,觉得电影在表面文本后又设计了一个隐喻文本,学者们有福了,又遇到一个可以操刀实践的机会了。笔者也曾热衷于这项工作,但在有限表达的文化格局下,很多隐喻文本千疮百孔,意义投射若有若无,由于表达上缺乏一套扎实、严密和有效的逻辑话语系统,所以一些揭秘和发掘、在一个文本下面看到一个更深层的文本的做法就显得特别捕风捉影,这种话语游戏有点无聊,在这个现实情况下,韩寒的新电影似乎对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局面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我觉得韩寒越来越职业范儿了,它拍了《飞驰人生》这样一部特别“纯粹”的电影,已经基本完全没有那种在《后会无期》里面的复杂诉求了,那时候韩寒还老想搞点批判性和社会隐喻什么的,现在看来他已经死心了。
这部《飞驰人生》还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赛车手沈腾被禁赛又打算复出,当然十分艰辛,电影为他设计了很多小障碍,体现了韩寒式的幽默,对我来说这比黄渤式幽默更好接受一些。但韩寒作为一个作家,在塑造人物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层次感。
电影后半部分我觉得还不错,它有点像赛车的说明文,对于赛车这种比赛的配置以及著名的巴音布鲁克拉力赛做了一些很好的展示。韩寒作为一个成功的赛车手,发掘并表达出了赛车这种体育运动本身的紧张感。
看《流浪地球》的时候,由于过年熬夜,所以我在电影院睡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中间被影院音响震醒,看一眼银幕,还以为我是在看《2012》或《后天》呢。
在这四部国产片中,我比较喜欢的反倒是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若你了解周星驰的人生阅历,你就会知道这影片和《喜剧之王》一样带有自传性。女主角和上铺去面试,谁知道上铺被选中,自己被抛弃,当年周星驰和自己的邻居梁朝伟一起去面试,发生的故事和电影中也差不多。《新喜剧之王》的女主是片场一个最不起眼的群演,但天天捧着斯坦尼的《演员的自我修养》研究表演,她演一个非常次要的戏,都要求合理化,希望表演出层次来,这种较真让她被现场副导演几乎扔出片场。这个细节其实也来自周星驰的生活经历,据说他当年在片场曾被李修贤奚落:你演戏何必像狗一样卖力!
女主角遭遇了各种被夸张了的厄运,当她被猛揍一顿的时候,关心她的人就问她怎么样,要不要紧,她很郑重地说:以后别再问我要不要紧,真的根本就不要紧!
电影中的表演方法可能不是斯坦尼的表演方法,而是周星驰独有的表演方法。女主角的从容镇定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一丝心酸,同时也能感觉到一种对她的敬意。这里面体现的人生态度对于观众,其实很有感召力和启发性,其中有独特的生活观念的暗示,这跟黄渤式的油滑不一样。当我看到女主角最终成功了的时候,这种夸张的电影风格仍然会让观众留下真实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