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市场:
大盘乏力 开年翻绿
跨年新片没有沿着惯性走高,1月全国电影市场未能动员起足够的观影人群走进电影院,先是新年元旦档的“暴跌”,拖累大盘走低。尽管月内不乏多部进口大片助攻,收官数据仍低于正常水平。如果用图形对应1月影市,大盘走出一个“W”型,数据呈现“双升两降”。全国放映场次970万场,同比上升16.3%;平均票价32.12元,同比上升1%;月度观众9655多万人次,同比下跌34.7%。全月票房31亿元左右(不含电商服务费2.6亿元)同比跌34%。这是近三年来,新年开局首次出现观影人群低于亿人次,可见市场萎靡,缺乏强势驱动力。
院线市场受大盘阴霾影响,首当其冲是人气不足。2018年1月,拥有千万级别观众人次的院线有6条,今年同期仅有万达院线的观众人次上到千万级别,人气流失35%,市场销售难免趋冷。2018年1月,票房在3亿元以上的院线有6条,今年同期,只有一条院线票房超过3亿元。在十强院线中,半数院线月入不足两亿元票房。大盘内驱动力严重不足,对院线经营无疑是一个考验。无论2018年的业绩如何,开年就是重新开始,过去业绩清零后,面临市场严峻形势,重新出发,对全国各院线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跑线。
当然,大盘“翻绿”的大形势下,也有院线例外。北京长城沃美院线的四个数据指标飘红,票房上升了44%,院线在全国排名中前进六名,首次挤进院线前20名,位列第19,这是一个不小的突破。北京明星时代院线以48%的上升幅度,暂时离开30名之后序列,前进7位进到第29名。两条院线虽皆为中小规模,在大势走弱的大背景下,能够逆势而上,说明市场的机会还是有的,院线经营者能否抓住瞬间机会,从低谷中奋进,对院线团队和经营都是一次大考。
影院市场:
规模继续扩大 效益持续递减
影院市场规模在1月份继续呈爆发性上升,月内新开影院285家,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银幕增加1820块,增长率也是一倍以上。影院银幕增加推动市场容量扩大,规模放量没有带来市场新的增量,反而出现了“1+1”为负的现象。由于1月大盘票房与人次双降,拖累影院单银幕产出再度下降。1月,全国单银幕票房5.2万元,较去年同期下跌42.7%。
在全国影院月度榜单上,排名前50的影院虽然变化不大,尤其是前十影院多为老面孔,影院业绩却有了相当的折扣。随着新影院增加,老影院效益递减,更多需要从电影经营的内生动力上找原因,过于依赖增量增长养成的一些经营惰性,市场同质化竞争让市场规模优势难以发挥。2019年,无论是院线还是影投公司,都面临做量还是做质的问题。影院的竞争与经营如果不从提升内生动力着手,则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新建一座影院不难,难的是经营好一座影院,更难的是将影院经营成“百年老店”。影院的长远之道不是靠一时的高票房,也不能靠突然的“爆款”。影院的特色和差异化,观众的认可与满意,以及稳定而有能力的管理团队才是经营好一座电影院的关键。
新片市场:
“大黄蜂”称王
“白蛇”“大人物”位列其后
开年首月,中外新片共43部进场,国产片30部,进口片13部。市场销售是进口片挑大梁。12月贺岁档,进口片卖场首次占上风后,1月市场进口片继续了销售优势,市场份额虽比年前12月有所收窄,但55:45的份额比仍然透出国产片在新年档的乏力。
新片市场特点:
市场人气不足,销售热点匮乏。全月票房超过亿元影片7部,较去年同期减少4部。7部亿元级别影片有两部(《来电狂响》和《海王》)是从2018年12月贺岁档延续的。相比去年同期,延续影片票房过亿的有4部,去年《前任3》成为新年第一“爆款”,进账超过16亿元,《芳华》、《二代妖精》、《妖铃铃》均有不俗表现。今年1月,延续新片要逊色很多,没有按惯性继续边际效应,此现象与影片品质含金量不足有关。由于产品带来的市场颓势在市场销售上是不可逆转的,从新年元旦档期,大盘滑落22.5%就是1月市场销售遭遇危机的先兆。
进口片方面,发行放映13部新片,市场贡献率55.7%。“变形金刚”的衍生电影《大黄蜂》不负众望,开局接棒《海王》起到销售中“定海神针”的作用,变形金刚在中国观众中有广泛的基础,“大黄蜂”也因此享受到“变形金刚”带来的红利,影片以9.4亿元票房(不含电商服务费,以下票房数据均同)问鼎月榜,较去年同期《星球大战8》高出两倍多,为月度票房独立贡献30.3%。
(下转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