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16日-18日,主题为“一九五〇年代的中国电影:国家意识、社会变迁、人民美学”的第八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长春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共同主办。
一九五〇年代是新中国电影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国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十年。新中国电影从春芽萌生到万象更新,再到百花齐放,成就卓著,电影艺术在人民美学和国家意识的语境中呈现出缤纷面貌。新中国电影在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的美学规范、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从意识形态塑形之优美到文化格局再造之宏大,在百多年的中国电影史上,没有哪个时代比一九五〇年代的电影对中国电影的面貌产生的影响力更大。今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年份,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值此华诞,中国电影史学界齐聚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研究建国初期这段电影史,犹如回望新中国电影人的初心,为中国电影学派建设开启守正创新的新征程。
17日上午,年会开幕式举行,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院长张文东主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海阳、长影集团副总经理鲍盛华分别致辞。
孙向辉表示,中国电影资料馆有着悠久的电影史研究的传统,也具备较为丰富的电影史研究的资源。为了推动电影史研究的纵深发展,我们从2012年起,秉承“系统化”、“专题化”和“学术化”原则,设立大型中国电影史学术论坛,201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电影史年会”。几年来,先后举办了以“中国早期电影”、“中国十七年电影”、“新时期电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电影”、“一九二〇年代的中国电影”、“一九三〇年代的中国电影”、以及 “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国电影”等为主题的中国电影史年会。
孙向辉表示,年会得到了多方的鼓励和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打磨,形成了独有的操作模式、准入标准和活动流程,在学术界树立了颇有影响的学术品牌。本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延续一贯主旨,继续为电影史学界的同仁们提供专业高端、会期稳定、气氛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随后开始的主论坛上,中国文联电影中心主任饶曙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日本东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刈间文俊、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院长史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虞吉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中国电影史年会2012年创办,现已成为国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学术会议。特别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后,年会自觉担负起在历史长河中探寻中国电影文化密码,推动中国电影学派基础学术工程建设的责任。2019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的指示,更加明确了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由于一九五〇年代电影的创作、理论、文化、产业等话题一直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本届年会得到了两岸三地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的空前关注,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外学者也给予了积极响应,报名人数超过280人,收到论文133篇。经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系统的查重和只看论文、不看作者的专家盲审,最终共有77篇论文入选年会交流,严格的学术规范也促使年会的学术质量逐年提高。
为期三天的年会除了主论坛和分论坛外,还安排了50年代颇具代表性的珍贵影片放映,学者们也在记录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展史的长影博物馆流连忘返。
据主办方透露,本届年会已经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中国电影史年会。会议论文集厚达869页,汇聚电影史学界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年会期间,学者们围绕理论梳理、人物研究、文本个案、跨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电影方志、电影产业、影史探析、题材片种、香港电影、类型电影等12个主题对195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无论是新发现、新观点、新角度、新方法引发的热议,还是观点不同激起的激烈讨论,都彰显了研究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独到的史学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历史研究都关乎当代,本届年会的成果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电影各项事业走向全面繁荣。(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