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对于人性绝没有与世界文明南辕北辙的解释,从孟子的“仁者爱人”到“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人性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人的尊严与生存遭侮辱与损害的时候,人类必须起而捍卫之,而且这便是捍卫自己的人格。
在人性的各种争议喋喋不休时,保护弱者和捍卫法制就是起码的人性,在真爱发生而周遭环境恶劣违反人道时,付出一切乃至生命去保护人类,这就是人性。
人性的底线是不出卖良知以换取苟活,人性的光辉是正直善良且敢于为此担当。我们的电影需要描写这样的人性,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此刻正是深刻地剖析人性而且让文化和文明继而写下无法忘却的一页的时候。
中国电影总是在追赶大时代,有时候则落在后面,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大时代,而看不见多少中国人在激荡的时代风云中颠沛流离,谱写着无尽的历史悲喜剧。难道除了赞美太平盛世我们就看不到每一个转变的时刻中国人的艰难选择吗?
所有选择最终都是人性的选择。所以电影的题材和故事总是很多的。最近我读到了香港著名演员、导演李修贤将要开拍的一个剧本,在香港警察站到了一个转型时代最前面的时候,李修贤选择了为他们代言,而且这不是一个几乎一个模子倒出来的警匪片,而是一个伦理片,是一个讲述警察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和烦恼的人的电影。
这个剧本从警察面对自己也在案件案情当中无法自拔的时候的选择,深入探查到主人公的心理扭曲与压力,最终写出了一个警察的人性和良知,而使得一个本来扑朔迷离的故事峰回路转,印证了人性的闪光。
在中国电影也开始接触更多人性深度的时候,李修贤的这部电影带来了更加突出之处:完全围绕着一个执法者的人性纠葛,展开了情节和性格刻画。性格和人性的博弈恰恰是这部电影的一条红线。
这种故事线的安排是非常国际化的,所以这是一部以香港电影的艺术惯性铺陈,而在主题追求上挖掘人性的优秀剧本。这部剧本叫做《极速一秒》,顾名思义,它讲的便是人性的黯淡与闪光往往就是在刹那之间。
现在我们还不能透露剧本的内容,可以讲的是最终这位香港警察放下了自己的心结,把自己在这件案子当中的责任如实地交代了出来,从而使这件将累及另一个“嫌犯”的案情大白于天下。悲剧固然不能挽回,但是人性得到了拯救。
人性的主题本可以存在于无数个悲喜剧当中,如何挖掘出它的光辉却是非常考究于创作者的。在中国的当代现实中,人性的描写和在西方的故事当中会有不同的演绎,而它们彼此的首要前提也会各有不同。
在西方,人性的表现大多会在人与人平等的话题当中挖掘故事核心,在中国却更多是在人性被扭曲当中挖掘人性的故事。这与两个文化背景彼此不同的原因有关。
人性的标准是以个人的存在价值为尺度,和以个人的自由为尺度当然是不同的。而后者在中国有着现实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更会产生出很多引起争议的话题。
这个档期有一部上映但没有得到很恰当的关注的电影《麦子的盖头》,一部根据著名作家胡文学获奖小说改编的影片,人性的关注度溢于言表。影片中的所有主要人物都有一个上述的人性不自由的问题,也因此是人性遭遇扭曲的问题。
主人公麦子是一个丈夫死在私人老板开的矿山上的少妇,她的人性扭曲在于为了“替死去的丈夫还欠老板的钱而被迫与老板同房100次”;男主人公就是这个矿山老板老于,他的人性也是扭曲的,扭曲在既占有性感妖媚的兰姐,释放沉重的压力,又爱上了勤劳能干的麦子,他和麦子的感情纠葛被故事演绎成“剪不断,理还乱”,让人无比唏嘘。
兰姐同样有着扭曲的人性,她爱着老于但始终难于承认这只是一段悲哀的露水情,最后她唯有远嫁他乡。故事虽然阴暗,但是由于人性的曲折展示得令人揪心,我们深深地被中国人的人性之歌(它们最后都是感人的)所震撼。
西方的人性故事彰显人与人的平等,中国的人性故事彰显人性的复归,这就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差异。这种差异当然不会得出结论:哪种文化就不需要人性的揭示。相反,人性的主题是全世界电影的共同语言,是全世界电影都可以沟通的真实语言。
在A类电影节中,能够获奖的大都是能够在巧妙的剧情中刻画与展露人性光芒的影片。在这样的电影节的获奖台上,正常我们都不应该缺席,尤其是中国的人文故事本身会带来与众不同的人性光辉,如果我们没有出品这样的电影,因而总也无法在这些电影节上摘下奖项,只能说我们与世界上优秀的同行们还存有很大的差距。
现实正是我们已经很少获得世界重大电影节上的重要奖项了。中国电影市场很大,越来越大,近些年斩获巨额票房的影片层出不穷。但是我们怎样和世界影坛沟通呢?我们是否在迎合市场上已经颇为成功,但是在透视全人类关注的人性题材上缺乏深度呢?
在人与人平等和在压力下展现人性两者是完全可以对话的,西方电影同样有中国那样的在压力下展现人性的故事,还有非西方的更多的国家呢,譬如伊朗,我们看过伊朗的《一次别离》,还有黎巴嫩的《何以为家》,还有印度的《摔跤吧!爸爸》等等,这是一些东方的电影,而其中人性的深度都因为集中挖掘而震撼我们。
中国这些年也有,但是不够尖锐,不够独到,像《麦子的盖头》这样一针见血的人性故事还是鲜见。国际同行确实这样问我们,难道中国电影就是这样具备着高票房的市场却不屑于问鼎国际吗!
这应该是很客气的疑问,实际上就是感叹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长廊中缺乏与全世界交流的语汇,这些语汇并不复杂,就是深刻的人性故事。深刻还是肤浅,这真的是电影永恒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问题不是凭电影投资的大小所能解决的,也不是一部电影取得的市场收益便能替代的。更不是什么明星的流量和导演的大师水平便能搞定的。
深浅之间看的还不是功力,是情怀和思想。没有情怀和思想,一个故事放在你的眼前你都不会看到它潜藏的深刻,而更多人性的故事摆放在你的眼前你都会熟视无睹。对于世界电影同行来说,只有一件事情与电影有关,那就是你对这个世界,和其背后的人性究竟有多深的认知。
我们很多影片其实做着的是与电影无关的事情。这才是真正可悲的。是与人性无关的事情,与对于世界的认知无关的事情,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电影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跑上银幕,观众在这样的肤浅的声画氛围当中,渐渐与世界优秀电影断绝了关系,这样的结果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包括发行人是有历史责任的。
渐渐地东西方都会越来越多地陷入严重的压力之中,所以刻画在压力之下的人性也会在西方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电影。早些年的《朗读者》其实是比后来的《绿皮书》震撼很多的,这就是例证。然而不论是《朗读者》还是《绿皮书》都让我们喜欢,就像《辛德勒名单》一样,须知,人性故事是世界电影中最震撼的故事,也是最具共同价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