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李潇和于淼这对纵横影视界的“金牌搭档”为大家推荐影片。从电视剧到电影,二人以笔为剑,打造了《情圣》、《来电狂响》、《大男当婚》、《大丈夫》、《好先生》等多部备受观众喜爱的影视作品。李潇和于淼的电影新作《大赢家》由于受疫情影响而选择线上首播,影片的黑色幽默气质获得了诸多观众的好评。
编剧李潇从近期的观影片单中为大家推荐了《方形》、《薄荷糖》、《爱的迫降》、《我的天才女友》四部影视作品。导演于淼则推荐了《恐怖分子》、《花火》、《我这样过了一生》三部影片。
编剧李潇荐片:
《方形》、《薄荷糖》、《爱的迫降》、《我的天才女友》
▶《方形》(《自由广场》)
前两天看了这部欧洲电影,第70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这部电影用一出冷冰冰的喜剧刺破了中产阶级的虚伪和无奈。前段时间奥斯卡颁奖季之后,集中看了不少好莱坞商业大片,突然转换口味看一部欧洲电影,感觉就像吃了一盘凉菜似的,挺爽口,我挺喜欢这部影片呈现出的冷冰冰的幽默感。
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位高级知识分子、艺术家,他误以为自己遭遇了“仙人跳”,被人偷了东西,开始自以为是地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查这件事,用尽各种办法之后却发现他以为丢了的东西根本没丢。但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做尽了蠢事,需要为这些事情买单,因而陷入了特别尴尬的境地。
▶《薄荷糖》
我特别喜欢李沧东,基本上他所有的电影我都觉得很好看。《薄荷糖》是他特别早期的一部影片,影片的结构很奇特,刚看开头可能会有点会搞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影片用跳脱的倒叙手法,截取了主人公一生中几个不同的节点,而且每一个后面的情节其实被前面的情节做了解读。我第一次看完这个电影完全从技术上被他折服了,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挺好的。
李沧东的电影以文学性著称,影片呈现的状态大都比较意识流,情节淡淡的、非常情绪化。但反而这部电影的结构非常扎实,商业片也可以借鉴。
▶《爱的迫降》
我以前很少看韩剧,总觉得韩剧的格局比较小,多以爱情故事、偶像剧之类的为主(我比较偏爱英剧和美剧,基本上所有英剧都会看)。但是这部《爱的迫降》完全刷新了我对韩剧的固有印象,看了一集就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把整部剧都看完了。最直观的感受是韩国同行讲故事的能力、想象力、编剧技术的纯熟让我觉得挺汗颜的,我们这些很成熟的编剧现在做剧本还在套用人家的那种叙述公式,套用人家讲故事的一些技巧,不得不说韩国同行挺棒的。
从这个戏也看出来电影和电视剧的故事并不分高下,它们只是类型不同,并非偶像剧或者是讲爱情的情感剧就一定比那些历史题材或者剧情剧要低级,并没有,电视剧和电影只有好看和不好看的区别。
▶《我的天才女友》(第一、二季)
这个剧我存了好长时间,这两天一口气把两季都看完了,也粗粗翻了一点“那不勒斯4部曲”的小说。发现这个剧高度还原小说,人物塑造、故事、台词等基本都直接来自小说。
原著小说是非常个人化、体验派的写作方式,写得非常好、非常细腻,里面的所有人物都塑造得非常鲜活生动。不仅两位女主人公塑造得非常出色,更让我惊喜的是片中对男性角色的塑造。我完全被这部剧塑造的男性角色给迷住了,每个男性角色都塑造得特别好,特别有血有肉,没有简单的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好人、坏人,所有人都非常复杂,而且这些人的情感逻辑,包括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选择,都让你觉得合情合理,每个人都让你能够理解。
我看到很多剧评的关注点都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但事实上这部剧或者说这个小说最好的地方不仅在于两个女人之间的友谊,更在于它呈现了一个群像,写了一群鲜活的人物,把整个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刻画得非常到位,这才是这个作品备受推崇、有这么高的文学地位的原因。
我特别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真实经历改编的,如果没有这些真实经历的话,如果生活里不存在这些人的话,很难凭空想象出这么多人物。
导演于淼荐片:
《恐怖分子》、《花火》、《我这样过了一生》
导演于淼说自己不是李潇那样科班出身的编剧,所以时时都在“恶补”,“逮什么看什么”,不仅注意从经典影片中训练自己的艺术敏感度,也会从一些不太完美的影片中汲取失败的经验教训。于淼推荐了《恐怖分子》、《花火》、《我这样过了一生》三部中外经典影片。
▶《恐怖分子》
我这两天在翻一些老电影,有的以前看过之后印象不太深了,有的看完就过了。站在不同视角、不同年龄,甚至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去看,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心得。经典影片中有很多东西,不管是作为编剧还是作为导演,都是挺值得学习的。杨德昌的这部电影虽然我以前也看过,但是这次重新看之后还是感到心理上巨大的震动。我的一个感受是,看电影学本事,要多看多学,尤其要多看经典的影片。
▶《花火》
我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买了各大视频网站的VIP之后,就恨不能把所有VIP专属影片都看个遍。但有时候也会“踩雷”看了一部充满套路的电影,这个时候,就需要再看点有营养、有意思的电影给我“找补”一点。《花火》就是在“踩雷”之后重新“找补”的。再看一次,一样感慨,拍得真是好,就是那种镜头的隐忍、时空的穿插,以及最后表达出来的那些情绪都是充满力量的。对这种影片,我的原则就是多看多学。
▶《我这样过了一生》
35年前的一个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平实地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她年轻时候嫁给一个胸无大志、无所事事的男人,然后结婚、生子,过着琐碎的日子,最终垂垂老矣、身患癌症躺在床上……影片用很细微的一些细节去做铺垫、埋伏笔、做隐喻,不同年龄和阅历的观众看到的完全是不同的东西,而且经过了这次疫情之后,人的心态和整个社会的状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会体会到很多以前忽略的细节。
有时候我想,看电影其实是一件特别私人的事情,可能很多人很喜欢、很推荐的影片,未必适合自己的口味。所以我的建议是,一个影迷或是一个电影从业者,其实可以按照某些片单,以优秀外片为例,比如金球、金马、奥斯卡,戛纳、柏林、威尼斯等每年的获奖影片,甚至是豆瓣、IMDB、烂番茄等一些迷影网站的排名片单,从最远端一点点看下来,会非常有助于形成一个自己的电影体系。
好电影太多了,我不太建议大家一窝蜂去看某些所谓的热门影片。看电影这件事儿,对于大众来说,它是一种娱乐,但是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看待影视创作变化的过程,这需要去潜下心慢慢地体察。
◎专访李潇于淼:
用匠人之心和职业素养打磨每一个创作环节
从2016年的《情圣》开始,李潇和于淼联手从电视剧领域进军电影界。五年间,《情圣》、《来电狂响》和《大赢家》三部影片都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二人也以编剧为起点,分别开始尝试监制和导演的工作。在《情圣》中二人联合编剧;在《来电狂响》中,于淼初执导筒;两部“黑马”之后,在最近的《大赢家》里,李潇也在编剧之外首次尝试监制的工作。三部影片下来,李潇和于淼在电影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知名编剧、策划人李晓明评价二人是“高素质的职业杀手”。“职业杀手说的是职业态度,做编剧这么多年,我觉得我们算是技法比较成熟的‘杀手’”,李潇说。而做到技法纯熟,于淼谦逊地认为靠的不是天赋,更多是靠踏实和努力,“我不觉得自己多有才华,一点一点往前走,更多靠的就是踏实,把手里的活儿一点点做扎实。雇主交代‘杀谁’,那我们就干脆利落、非常专业地把这活儿做好。”
▶ 从影片中找优点是创作者的必备技能
在李潇和于淼的团队里,李潇担当着舵手的角色,在日常的剧本创作之外还会带领其他团队成员看片、写剧评、影评,从这些影视作品中汲取成功经验。
看剧、看电影是李潇和于淼两位电影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恒定的生活习惯”,吃饭时在看,健身时也在看。有时候为了“开脑洞”,为了学习、充电,有时候则单纯地为了放松和娱乐。但作为电影人,哪怕是为了消遣而看片,也经常会忍不住在观影中犯“职业病”,“一开始是看着玩儿的,但是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就认真了,”李潇感慨着。
“我忘性特别大,经常看电影不记名字,可能过段时间连内容也不太记得。”于淼觉得自己不是记忆力超凡的天才,但是他仍处在疯狂爱电影的阶段,也愿意做一块“疯狂吸水的海绵”,不管大导演、小导演,老电影、新电影,哪怕并不能够记住每一个电影的情节,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总会留下一些痕迹,“一种感触、一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或者是一种有吸引力的人物关系,再或是某一类电影、某一个作者独有的影像气质。”这些留下的东西都在共同雕琢于淼对电影的认知和追求,“我觉得这就跟看书一样,需要一个不断汲取的过程。”
在大量的看片中,李潇时时提醒自己和团队不能只看自己喜欢的某一类电影,而要广泛涉猎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要让自己的眼界尽可能变得开阔,“电影从业者不能像普通的影视爱好者一样只看自己喜欢的、高水准的影片,好的坏的都要看,有些电影可能评分不高,但作为从业者,我们应该去看看、去想想它为什么会评分不高。”
和李潇一样,于淼也不吝啬花两个小时看一部“烂片”,“再烂的影片我都能从中挑出它做得好的地方。”他讲起《编辑部的故事》中一个段落,大家要互相夸夸对方的优点,结果谁都夸不出来,但是让大家说说对方的缺点,整个编辑部就“炸了锅”。“挑缺点比找优点容易得多,”正因如此,于淼更重视培养团队成员发掘优点的能力,“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团队集合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拍出来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能在里面找到宝贵的东西,哪怕不能感动所有人,但它至少感动了这些作者自己。对创作者来说,找到这个东西特别重要。”
李潇负责带领大家找到影片中的闪光点,而于淼则负责“简单粗暴”地要求团队成员把这种东西写下来,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创作能力,“甭管有用没用,坐下来写点东西。”
(下转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