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8版)
◎加强对院线电影网络播出
和网络电影发展的通盘规划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不久前在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维护院线电影“窗口期”规则,坚守契约精神、强化诚信意识。统筹好线上供给,同时加强对院线电影网络播出和网络电影发展的通盘规划,积极利用互联网推动电影发展。
霍志静认为,人们期待的视听盛宴,其制作投入和创作规律决定了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多元、成熟、规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其中影院窗口期是最核心的市场基础,它不但决定了电影的经济回报体量,更是对影片质量最直接和集中的检验,决定了一部影片的长尾效应能否实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光北、侯光明、尹力、冯远征、张凯丽等16位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关于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提案中具体谈到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尚未建立电影多渠道发行播映标准体系和窗口期规则的问题,因此提案建议:要着手建立电影作品面向多渠道发行放映的工业标准体系。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整合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组织力量,尽快构建电影面向基于手机、个人电脑、电视等多渠道终端的流媒体平台发行播映体系。尤其亟需制定窗口期规则,对电影在影院下线后进入电视和流媒体平台等发行渠道,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窗口,推动国产电影作品的长线生命力,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生存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支撑。
2019年,为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综合版权收益,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全体会员共同制定签署《关于影片进入点播影院、点播院线发行窗口期的公约》。窗口期为影片在电影院线首轮上映档期的2倍(即:若一部影片在电影院线首轮上映档期为1.5个月,点播影院、院线的窗口期为1.5×2=3个月;若一部影片不上电影院线,档期视为0月,点播影院、院线的窗口期为0×2=0月,就可以直接进入点播影院、院线)。
富海芳直言,窗口期是发行公司、终端影院的“生命线”,也是线下线上不同渠道之间的“平衡线”。
饶曙光表示,各方应该严格遵守窗口期的相关规定与约定,只有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窗口期保证,才能确保电影制片方的根本利益,以及整个行业的长远利益。窗口期可以说是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的最基本的“游戏规则”。
◎创意产业“内容为王”
优质内容是支撑电影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
王晓晖指出,推动电影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内容为王”,着力保障重点影片的创作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已经不再以影院建设、银幕数增加为单一动力,观众对电影艺术水准和工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观众口碑对电影票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电影好不好看、口碑好不好对观影决策越来越重要。作为兼具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电影,只有回归内容的根本属性才是支撑电影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
近年来,《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十八洞村》、《建军大业》、《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等重点主旋律影片开拓了创作新境界,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创作成效明显;《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雨中的树》、《信仰者》、《烈火英雄》等影片展现革命英雄、民族英雄、平民英雄的银幕形象,打造中国电影的“中华民族新史诗”;《春天的马拉松》、《中国合伙人》、《我不是药神》、《亲爱的》、《滚蛋吧!肿瘤君》等影片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构建了现实题材影片的新境界;《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系列、《泰囧》、《夏洛特烦恼》、《哪吒之魔童降世》、《狼图腾》、《我们诞生在中国》等影片丰富了观众的观影选择,不断巩固和完善多类型、多样化、多品种的创作生产格局。
总体看来,中国电影创作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既有彰显工业实力、强化技术攻关的“中国式大片”,也有发挥本土优势、走差异化路线的中小制作影片;既可以气壮山河、波澜壮阔,也可以一叶知秋、小中见大,总体创作活力在增强,作品水平在提高,不仅助推市场发展实现了“中国速度”,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实现了作品创作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与“中国品质”。
饶曙光表示,从长远看,制片能力的提升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引擎,行业资源配置要向制片环节倾斜,例如在适当的情况下,提高制片方的分账比例。只有更多的头部作品推出,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影院终端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电影产业发展的基础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