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6月初,在北京又发生了局部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情况确实从客观上让中国电影产业的复产复工,尤其是电影院的重新开业不得不暂时放慢些脚步。即便如此,每一位中国电影人都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就此丧失信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这是我们最坚强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仍然关心关怀电影发展,今年4月份在杭州调研时专门就电影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别强调对电影要给予支持,要研究扶持政策。
电影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尽管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投资不会离场,人才不会离场,观众也不会离场”。
就政策层面而言,从十七年前开启的电影产业化改革,到《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再到全国电影工作划归中宣部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改革发展举措等都为中国电影产业不断明确方向、夯实基础、注入活力、提振信心。
从产业层面看,中国电影产业从2003年不足10亿的全年票房收入,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来到近643亿元。同时,全国现有院线影院12000多家,全国银幕总数达到7万多块,稳居世界首位,数字化水平全球领先。
在创作方面,电影《战狼2》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单片累计票房均超过50亿元;《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美人鱼》、《我和我的祖国》和《我不是药神》单片累计票房超过30亿元。《夺冠》、《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急先锋》、《熊出没·狂野大陆》、《封神》、《749》、《寒战3》等一批优秀国产电影正整装待发。
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培养了吴京、宁浩、郭帆、徐峥、陈思诚、韩延、忻钰坤、饺子、田晓鹏、文牧野、薛晓路、饶晓志、曾国祥、路阳等一大批导演新力量,他们正用年轻一代电影人的视野和观念做出全新的表达,为中国电影注入了很多新的题材类型和艺术元素。
在观众方面,猫眼电影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好转,近九成观众期待回到影院,人们对于影院观影的安全感和消费信心与日俱增。而产业化以来培养的年近20亿人次的全球最庞大的观众群体,无疑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坚强依靠。
电影不仅是休闲娱乐产品
更承担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给中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今,虽然中国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但不可否认疫情也给全社会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电影行业在生产、消费两端均有人员聚集性的特点,这一行业特点使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尤其严重。在全国电影院不得不暂停营业的100多天里,许多电影企业,尤其是一万多家影院,确实在现金流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电影在中国向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中国电影人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文艺工作者,所生产、传播的电影不仅仅是休闲娱乐产品,更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而文化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电影人不但不能失去信心,更要勇于担负起文化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社科工作者提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四个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文化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文化文艺界、社会科学界政协委员的履职贡献,充分肯定了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联组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改革举措出台,都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于中国电影的密切关心和高度重视。
从1995年开始,上海、北京、四川、辽宁等地率先开展了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和院线制试点。在充分借鉴世界电影产业大国多年形成的发行放映优势,总结我国电影院线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1年12月18日,《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的通知(广发办字〔2001〕1519号文件)印发,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启动。
按照1519号文件的表述,中国的电影院线制是“以影院为依托,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个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作为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院线制改革在改革初衷、改革方式等方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探索实践轨迹。院线制的全面施行在实现中国电影低谷期的“触底反弹”同时,也激发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活力,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城市电影院线50条。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资院线和民营院线两大类。从内容和市场细分的维度看,可以分为商业院线、艺术院线和农村电影院线三大类。根据资产联结方式的不同,城市电影院线可以分为直营型、加盟型、综合型三个类型。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文化立法领域的一次突破,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座里程碑,是对电影产业化改革实践经验进行的总结与提炼,以法律的形式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它弥补了我国文化立法工作的短板,丰富了文化法律制度的内容,是文化产业领域专门立法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实践,对于文化领域的其他立法工作将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