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中国电影人已经制作完成或正在筹备一批优秀的作品,等待疫情之后奉献给广大观众。原定在今年春节档上映的《夺冠》、《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急先锋》、《熊出没·狂野大陆》等影片自然是复市之后观众最期待的一批影片。此外,原定于2020年暑期档上映的《封神三部曲》第一部日前也宣布将改在2021年春节档上映。展现全面小康成果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和《一点就到家》将在2020年国庆档上映。此外《749局》、《怒火》、《拆弹专家2》、《抵达之谜》、《荞麦疯长》、《寒战3》、《她杀》、《侍神令》、《赤狐书生》、《快把我哥带走2》、《来都来了》、《人潮汹涌》、《刺杀小说家》、《古董局中局》、《独自上场》、《闻烟》、《上海上海》、《春江水暖》、《第一次的离别》、《新封神:哪吒重生》、《大护法2》、《白蛇2》、《最后的魁拔》、《贝肯熊2:金牌特工》等一批不同题材类型的电影作品都有望于今明两年与观众见面。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影片正处于筹备或制作阶段。《长津湖》、《如守龙者》、《圆梦星球》、《熊猫总动员2》、《家有儿女之最佳拍档》、《快递小哥》、《红色的起点》、《雄关漫道》、《第八个嫌疑人》、《恶魔》、《排雷英雄》、《敦煌:归义英雄》、《敦煌:玄奘密码》、《倚天屠龙记》、《繁花》、《阴阳师晴雅集》、《阴阳师泷夜曲》等等。
相比电影产业的上游,处在下游环节的影院,复工难度确实大了不少。在新冠疫情期间,暂时无法开业的影院也没有一味“等靠要”,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了五花八门的自救。
为了缓解压力,各大院线通过线上开启了送外卖、做预售、开直播等多种“自救”行动。如万达影城官方微博发文称“小万家卖品部”上线,在线上售卖烤肠、咖啡、冰淇淋、零食礼包等物品,并承诺进行无接触配送。金逸影城官方微博也发布了相应的卖品促销信息,宣布开展电商业务。通过当地影城的微博微信,影迷们不仅可以购买零售单品,还能选择多款零食大礼包。各大院线、影投公司甚至各个影城都制定了专门的卖品和衍生品销售方案,万达影城和大地院线甚至推出了爆米花全年“吃计划”。
阿里影业更是联合饿了么,推出了“影院卖品外送”业务,希望能通过饿了么平台,改善影院卖品的线上售卖渠道。来自阿里影业的信息显示,该项服务预计能够覆盖全国超过1000家影院的卖品外送需求。
不过,以上这些也都是影院、院线在特殊时期的特殊方式。院线和影院真正要思考的,还是等到疫情过后影院真正重新营业的那一天,如何放映好影片,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
首都华融影城经理于超最近一直在为复产复工积极筹备。他们通过对约5000名观众的问卷调查,发现了疫情之后观众心理和需求的诸多变化。此外,他还表示,今后如何提高影院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如何探索多元化经营,都是影院经营者需要思考的。
资深电影市场专家刘嘉同样表示,作为影院的经营者,未来如何让影院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化,以及当大片公映时,如何让自己的作用发挥更好,是影院需要思考的问题。当有头部影片定档和开始宣传后,影院也要更积极地配合制片和发行单位,给上游企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不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建立电影业纾困扶持基金的提案,而且他还建议影院在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可以尝试创新影院观影机制,让更多观众能够尽早安心走进影院。此外,他呼吁社会能够为影院建立“安全性统一标识”,争取让影院更早地迎来全面复工,让观众更安心地走进影院。
在过去中国电影最困难的几个月中,从中央到地方,从相关主管部门到行业协会,从业界到学界,都在为电影行业出主意、想办法。而电影从业者更是努力克服困难,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努力坚持创作、尽量减少损失。新冠肺炎疫情再猛烈,也都是暂时性的。中国电影仍然处在黄金发展期,投资不会离场,人才不会离场,观众不会离场。
电影和电影院地位作用无可替代
中国广大观众是中国电影最坚强的依靠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消费,虽谈不上“刚需”,但在大众心中的地位却无法被替代。尤其是进到影院观看一部电影,除了有更好的观影体验外,社交属性更是线上观影无法相比的。
4月底,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猫眼研究院组织了本次观众观影意愿问卷调研。本次调研数据来源于猫眼数据平台影院购票观众的有效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1530份,性别、年龄比例及城市分布参照了院线观众的总体分布。
调查显示,随着疫情的趋势好转,观众纷纷调高影院观影期待值。3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期待”,38%表示“比较期待”,合计超过七成。说明影院观影相比较在家观影而言,仍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从人群区分来看,男性观众尤其是年轻男性观众“非常期待”的比例更高,愿望更加迫切,这部分人群是影院复工后需要有针对性地首先拉动的消费群体。六成以上受访者“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影院复工和影片上映信息。
6月,猫眼研究院推出第三期对“后疫情”时代观众观影意愿及需求的跟踪调查报告。综合三次调查结果显示,3月至5月期间,期待回到影院的观众比例从七成提升至近九成。数据变化显示,人们对于影院观影的安全感和消费信心与日俱增。
同时,消费安全感指数和消费信心指数相较于3月明显回升。消费者对观影的安全感和经营信心指数高于旅游行业。
春节以来,影院长时间暂停开放,客观上无法满足公众的观影需求。调查结果显示 ,近六成观众认为,五一假期电影院未复工,给自己的娱乐休闲“影响非常大”或“影响比较大”。以上数据均表明,随着国内疫情的不断好转,人们对于观影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新冠疫情期间,线上观影成为了一种补充,但进到影院观影仍具有独特的优势。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观影环境的不断进步和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说明电影院早已成为电影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意味着一部电影的最终完成。它本身是一种声画合成而呈现的技术手段,而电影本身就是技术的,是技术产生的表象与意义的信号刺激人们的脑神经网络反应的。
资深电影工作者赵军表示,电影终归是美学的,而任一种电影美学的实现都离不开影院,甚至银幕的大小都是美学的不同呈现,因为光影在大小不一的银幕上体现的表象和意义都会不同。观众是一部电影的另一个作者,而电影院是观众实现一部电影的美学追求最后的接力。电影院有着电影的技术和艺术最后完成的使命。
他还表示,人们在电影院享受的时光中最弥足珍贵的还是社交。大银幕上的故事、明星、技术等等元素,包括当今的冷气空调、舒适座椅、环绕音响都是某种文化与文明的提升,但在人际关系上的文明提升则是人们身边城市气场的真实呈现,前面的所有观影环境都会指向这样一种召唤人们社交的气场。
中国电影因为此次疫情遭遇到一个较为困难的阶段,但在困难中,我们看到了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从业人员的自强不息、观众的殷切期盼,以及化危机为转机、变局中开新局的发展方向,只要“投资不离场,人才不离场,观众不离场”,电影人自己理应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电影发展,坚定信心、团结协作、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