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送走了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广宁,6月28日又传来噩耗,曾在电影《烈火中永生》扮演“江姐”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在中国的电影长廊中,于蓝这位世纪老人为我们贡献了众多难以忘怀的银幕形象,就如她所塑造的“江姐”一样在人们记忆中永生。
据了解,在不久前的6月3日,于蓝刚刚度过了自己的99岁生日。她生前出演过《烈火中永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等电影,曾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看着于蓝电影长大的一代人,对于老人的离去一定心生悲痛,闭上眼那些清晰的记忆就像黑白拷贝一样清晰地闪回。老人家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影人,数量不多但每一部的每一个形象都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当记者多年,曾经数次在文联或者一些大型活动中与于蓝老师有过交集,但是唯一的一次专访是在老人家里。报社安排建党九十周年专题报道,于蓝是我们的重点采访对象。好像是从文联找到了老人家的电话和地址,得到允许之后在一个午后我和我的搭档、摄影记者苏冠名去了她家。
采访是在于蓝老人的家中,一栋普通的居民楼,简朴的家居陈设,墙上挂着这位老艺术家不同时代的照片以及与老伴田方的合影。因为那年是建党九十周年,于蓝很忙,听说是采访有关自己和党的故事,老人很爽快地说:“说吧,想问啥?”
很庆幸与党同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同一年,于蓝出生。“很庆幸能和党同龄,尽管我小的时候不懂,但是后来知道有了党,中国历史将发生改变。”提起往昔,于蓝心潮澎湃。“那时候,中国正处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原本指望国民党能够起来抗日,解救大众于水火,但是始终等不来结果。后来我们听说平西有抗日根据地,当时我们这些年轻学生只想着抗日,等到了根据地才知道那里的队伍叫做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这里,我们看到老百姓生活安定,虽然有些艰苦,但是人们都很幸福。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平等、友爱和快乐,于是就一下子喜欢上这里。”在平西,于蓝对党和党领导下的军队有了最初的认识。
文艺女青年到了革命圣地
当时,无数进步青年对革命“圣地”延安,有着无尽的憧憬和向往,年轻的于蓝也不例外。1938年,17岁的于蓝终于如愿以偿来到这个她心中向往的地方。次年,这位喜爱文艺的女孩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之后在抗大、女大生活、工作、学习,于蓝在延安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又富有激情。出生在哈尔滨的她,因为普通话说得不错,很快就被推荐到剧社成为一名演员。因为在舞台上的表现突出,组织上发现于蓝有着不俗的文艺潜能,于是被调到了鲁迅艺术文学院。
于蓝回忆,实际上她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舞台,而是想学习工程技术,将来建设铁路和桥梁,但当时并没有这个专业。于是暂时抱着“玩儿”的心态,她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后来渐渐地我体会到,文艺工作也是一种宣传和战斗的工具,它可以唤醒民众进行抗日。我感到演戏不是一个游戏,而是一个事业。老同志对我讲,你将来应该死在舞台上,要终生为这个事业服务。我这时才真正懂得这个事业的重要性。”
在延安,她收获了爱情
人们对于老演员田方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政委。在鲁艺,田方是教员,于蓝是学员。那时候,田方已经是一名著名的电影演员,之前于蓝看过他演的电影《壮志凌云》,是他的“粉丝”。“他一个电影明星,戏演得不错,有着安定富足的生活,结果他放弃了一切来到延安,他为什么啊?就是有抗日的决心,于是从心里对他产生了一种钦佩和崇敬。”于蓝回忆说,那时候自己年纪还小,没有动过结婚嫁人的念头。只不过有位老大姐牵线搭桥,将田方介绍给自己的一位同学认识,“后来那位老大姐又来找我,说田方和她性格不合,他喜欢的人是我。”后来,在大家的撮合下,1940年,19岁的于蓝成了大自己十岁的田方的新娘,一个革命家庭成立了。于蓝描述了当时的新房陈设——一方由石头和木板拼成的桌子,一个同样结构的双人床。条件虽简朴,但生活很幸福,“那时候,革命就是幸福,再加上我们有着共同的信仰、追求和爱好。”
一直到1974年田方去世,两位恩爱老人相濡以沫地幸福生活了几十年,至今墙上还挂着两人个合影。谈到自己的老伴,于蓝引用老剧作家于敏的一句话:“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对同志、对朋友非常关心。解放以后,他有了自己的专车,他从来不坐,都用来给剧团的同志们看病等,而他上下班从来都是骑自行车来去。”
从影,于蓝成了“江姐”
新中国成立后,田方转入幕后,而于蓝则继续着自己的演艺生涯,同时她的演技开始在银幕上大放异彩。1960年,她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饰演母亲周莲,同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22大影星”之一。1961年,生病住院的于蓝在病床上读到了《中国青年报》上连载的小说《红岩》。被其中革命激情深深打动的于蓝建议将这部小说拍成电影,之后她和导演张水华做了大量的采访,并由一位编辑宋月勋整理成数十万字的文稿。
“事实上,我们当时写剧本时,并没有把江姐当成主要人物去写。后来发现革命事迹和人物不少,但都不感动人,后来我们请教了夏衍先生。在他的建议下,江姐和许云峰才成为主要人物。”电影《烈火中永生》放映后,于蓝为中国电影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
在延安的舞台山上,于蓝和田方夫妇经常同台演出,诸如《佃户》、《带枪的人》等很多苏联名剧都会见到这对伉俪的身影。但是在大银幕上,两人唯一的合作就是在《革命家庭》。“田方扮演一位地下党的领导人,他的角儿不大,顶多是个群众演员。”于蓝说。
《侦察兵》后息影
在一次干校的劳动中,于蓝不慎从房上摔下来,死里逃生的她嘴上缝了五针。尽管一位乡村医生成功地做了缝合手术,但是导致了面部神经麻痹抽搐。从《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翠岗红旗》、《龙须沟》、《林家铺子》等,于蓝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参演的影片,“总共也就六七部戏,《侦察兵》应当是最后一部。”因为在《侦察兵》中看到了自己脸部的抽搐,于蓝决定忍痛息影。不过,好在她并没有真正离开电影。1981年6月,于蓝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厂长。在为孩子们制造精神食粮的同时,她的儿子田壮壮成为了中国电影“第五代”的领军人物之一,接过了接力棒的这位大导演继续着母亲的电影梦。
在采访结束之时,头发花白的老人拿出自己离休证。从1938年参加工作到1998年离休,老人掐指一算,自己艺术工龄整整六十年(现在已经七十年了)。“我就是在党的呵护下成长的,说实话党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说这话时,于蓝饱含着深情。
(作者为资深电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