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9版)
◎ 从《观音山》到《二十二》,小众题材类型电影迎来“春天”
一个健康成熟的电影市场一定是个多元化的市场。2010年起,文艺片这个典型的小众类型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土地上多了起来,中国市场的多元化,由此萌芽。
2010年有表现自闭症人群的《海洋天堂》,2011年出现了关注艾滋病群体的《最爱》,聚焦年轻人情感故事的《观音山》,而《观音山》卖出了高达6988万元的票房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文艺片走向市场的步伐。到2012年,《桃姐》、《二次曝光》、《神探亨特张》、《万箭穿心》、《人山人海》上映,文艺片在市场上开始集中亮相,其中同样出自《观音山》导演李玉之手的《二次曝光》再度拿下超高票房,单片过亿的成绩即使放在当年的商业片中,也是个傲人的战绩。2015年李玉奉出《万物生长》,票房直逼1.5亿。2016年《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跪出”8600万票房,2017年“三无”探险电影《七十七天》在市场爆冷收获过亿票房,同年纪实风格电影《冈仁波齐》卖出了1亿元。岁末,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利用“末日营销”卖出2.82亿,去年刁亦男继《白日焰火》后的新作《南方车站的聚会》票房超2亿元。
不仅文艺电影近年在市场颇为活跃,纪录片也不乏爆款之作。2017年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逆袭市场,卖出1.7亿票房;动物题材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实现了6600多万票房;2019年演唱会纪录电影《五月天人生无线公司》收获5000多万票房,而《喜马拉雅天梯》、《四个春天》、《我在故宫修文物》皆在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主旋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更是强势卖到了4.8亿的票房成绩,惊艳四座。
文艺片等小众类型影片近年取得的市场成绩,离不开艺术放映近年的长足发展,包括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在内的多条艺术院线的成立,为小众影片提供了放映渠道和市场空间,打通了小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通道,为市场构建多元消费形态奠定基础。
业界表示,新时代中国电影要进一步细分类型片市场,深耕功夫片、喜剧片、爱情片等传统领域,并且向新的领域拓展。要鼓励电影艺术创新,不断用新的探索,大胆进行新颖表达,为多样化的创作打开新的通道,丰富观众不断变化的观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