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电影产业带来重创,作为疫情之后举办的首个国际A类电影节,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7月25日在论坛对话和交流互鉴中启幕。
开幕论坛以“全面奔小康·筑梦新时代”为主题,设置上、下两个半场,从市场和创作两个维度聚焦“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创作生产。论坛上半场直面疫情对电影行业的深刻影响,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等六位来自一线电影企业的领军人物,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深入探讨了如何积极有效复工复产,提高电影创作质量、提升电影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等话题。嘉宾们还从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创新,阅读习惯的养成、产业链协同等维度分享了对“后疫情时代流媒体发展”的看法。
论坛下半场瞩目创作,黄渤、贾樟柯、文牧野三位身兼多职的创作者探讨了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展现民族特点,加强类型创作和艺术创新,融合主流思想与商业价值等议题,表达了电影人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动中国电影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信心。论坛由《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主持。
凝心聚力 直面行业挑战
疫情之下,电影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每一次危机、每一次挑战,也可能是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反思自我,进行更好地思考、沉淀,更好地修炼内功的机会。”程武介绍了腾讯影业推进复工复产的三方面措施,即“持续在六大文化产品系列的思路下进行内容布局”、“组织升级和内容升级“、“不孤立做影视”。7月1日,由腾讯影业、上影集团、三次元影业、阅文集团出品,黄建新执导的电影《1921》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开机,预计明年7月1日上映,献礼建党百年。
傅若清从全产业链的角度介绍了中影、华夏在推动全国影院复工复产方面做出的努力,包括35部影片的拷贝复制、硬盘发放、密钥配置,400万张观影券的发放,《悬崖之上》、《一点就到家》、《我和我的家乡》等重点影片创作。10月下旬,中影、华夏还将联合推出4部以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英雄事迹为表现内容的电影。傅若清表示,未来将在线下影院发行的同时,与优酷、爱奇艺、腾讯实现差异化成长,大踏步推进线上电影发行工作。
李捷介绍了目前全国影院的复工情况,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7月24日全国电影票房已突破了2000万元,排片场次也恢复到了往年均值的五分之一。“我们能够看到,观众进场观影的信心正在慢慢恢复。未来两周,我们有信心票房能恢复到同期水平的2/3。”李捷表示,“观众们经过了长达180天的等待,现在我们需要将优质内容更好地推送给他们。”
李捷同时介绍了利用互联网工具保障创作生产的经验。如互联网宣发平台灯塔联合淘宝直播、优酷推出了多种线上营销产品,复工后首部新片《第一次的离别》,就在灯塔“冲击播”完成线上“云首映”。此外,制片管理系统云尚制片,通过线上数字化管理的方式,解决了数十个剧组的筹备、审片问题,保证片方在疫情期间也能开工。
王长田从稳定信心、梳理项目、帮扶中小企业三方面介绍了光线传媒在疫情期间的工作重点,特别强调了“后疫情时代”吸纳储备人才、打磨剧本、全面提高创作标准的重要性。2020年光线影业有多部项目正在推进中,其中包括反映李大钊生平的电影《革命者》和抗疫题材影片《火神山》。
王健儿介绍了上影集团在疫情期间集思广益完成的上影“十四五”创作规划,阐述了“精品内容、大IP开发、产业转型”三大核心战略。考虑到疫情将加速整个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我们加大了长三角文旅融合项目的布局,此外还将发布25个影视项目,其中包括12部故事片,5部电视剧集,5部动漫作品,2部纪录电影,1部京剧电影。”
于冬从企业互助的层面阐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电影人共克时艰的信心。疫情期间,多家房地产企业为博纳影院提供了租金减免的政策支持,发行公司也主动提出提前回款。于冬还介绍了博纳影业正在筹备中的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并号召同业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实现电影行业的快速复苏。
交流互鉴
探索多屏时代的融合发展
新冠疫情给电影产业带来的全球化、全产业链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加速了内容播出渠道的流媒体转向。对此,程武认为技术进步和内容传播方式的调整在给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新技术手段和内容的结合带来的全新体验将是行业发展的常态,作为内容生产商,当务之急是探索区隔化的内容生产,满足观众对观影仪式感和观影体验的需求,避免同质化和重复竞争。”
傅若清同样看重观影体验和观影仪式感在流媒体转向中的重要意义,并表示中影、华夏已经着手在厦门成立电影融资租赁公司,助力影院在“后疫情时代”的设备迭代升级。
相比流媒体平台对院线电影的冲击,李捷更看重从长视频到短视频的消费习惯调整。“观众越来越喜欢篇幅短的、直给的视频内容,这样的阅读习惯一旦建立将深刻影响以后的电影消费。”他由此呼吁通过每年一定数量的纸质书籍、电影、话剧等经典艺术形式的回归,培养“身体阅读”习惯。
作为院线电影的坚守者,于冬梳理了目前的生产和储备状况,认为既有的四五百部项目储备可以满足明年暑期档之前的市场需求,暑期档之后是否有足够的内容投放有赖于复工后的创作生产。从现有的院线市场空间着眼,他认为行业应该坚定信心,积极投入优质的头部内容创作。
沉潜创作 讲好中国故事
下半场创作论坛,贾樟柯、黄渤、文牧野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疫情期间的沉潜思考和对未来的创作计划。黄渤监制、李霄峰执导的电影《风平浪静》入围了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贾樟柯则将自己监制、鹏飞导演的电影《又见奈良》首映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谈及疫情的影响,贾樟柯表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止不休》、《又见奈良》、《记忆》等项目的制作和宣发都因为疫情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他自己则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7万字左右的文字创作。文牧野疫情期间正在创作剧本,疫情让他有机会放慢节奏,重新梳理创作,并将对疫情的体验灌注到创作之中。
谈及如何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讲好中国故事,贾樟柯介绍了他从当代题材入手,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经验,“我拍电影的一个诉求就是为中国电影留住人情,关注人情、理解人情,这是我切入创作的角度,也贯穿了我十几年的工作”; 黄渤建议创作者通过更加多元化的类型创新,实现作品和观众的深层共鸣、互动;文牧野则从作者性、当代性和娱乐性三方面介绍了自己实现创意,完成表达的电影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