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同时,本届电影节首场大师班也正是拉开帷幕。中国导演贾樟柯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他表示,相信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的大银幕作品,电影观众也渴望看到更具创新性的影片。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重新理解生活和电影”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贾樟柯应希腊一个电影节的邀请拍摄了一部三分钟短片《来访》,把他对疫情的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部短片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贾樟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说看电影,疫情之前,一千多人在一个影厅里肩并肩一起看一部电影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但疫情改变了这些方式。《来访》其实是对我们以前常态生活方式的一种怀念。”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和影响,给电影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但贾樟柯也从这次疫情当中看到了积极的一面。“疫情让我们对过去的生活形态、方式有一种新的理解。过去人们认为很自然的事情、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都要重新理解,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拥有的东西,珍惜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
贾樟柯相信,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作品,能够拍出更加适合在电影院大银幕观看的电影。“我们经过一百多天没有电影的日子,因此要重新理解电影这个媒介。”贾樟柯口中要重新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电影院来呈现电影作品,电影院的美感是什么?
“观众同样渴望看到新东西”
在电影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导演分为经历过“二战”的和没有经历过“二战”的。在贾樟柯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极度全球化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中断了人类正常的秩序,人们的生命也受到了很大的困扰,“这些经历如同一次战争,会触发很多导演对人与人连接的新的思考。”
“新冠疫情之后,电影导演会对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本质有新认识,对人性有新的理解。这些对未来会产生影响,未来会产生新的潮流和学派。”贾樟柯还提到,这次的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电影人,电影观众更是身在其中。“全球几十亿的电影观众在这次的经历后一定会对电影产生新的要求,观众渴望从电影中看到新的东西,一种新的电影。”而这个“新东西”到底是什么,这就是电影工作者的课题。
在大师班上,对于这个“新东西”,贾樟柯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说:“观众希望获得心灵的回应,这种回应需要有新的作品、电影语言、新方法来呈现。就像‘二战’后诞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一样。电影导演需要及时感受到观众的变化。”
“创新最难的是找寻新的人物形象”
提及创新,贾樟柯认为,创新的维度非常多,但最难的是寻找到的新的人物形象。“我们要塑造出过去文学的画廊、银幕上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形象,这个人是新的社会进展塑造出来新人类。”贾樟柯进一步解释说:“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老舍笔下的虎妞、祥子。”
现场,贾樟柯回忆起他早期的一部作品。“1997年,当时的社会变革已经到了基层。因为过去生活方式和情感都发生了改变,很多人无法适应,我想讲述一个适应不了变化的年轻人的故事。”
他还以《山河故人》举例,影片涉及的生老病死本身并不新鲜,每一代人都会面临上述问题。“这些事情什么时代都会碰上,但每个时代人们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方式、看法又都不尽相同。”贾樟柯认为,在对一些老套的事情上,电影人最重要的是表达出“这些故事在当下是什么样的”。
贾樟柯最后提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拍电影是希望讲一个故事给观众听,但他希望通过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听故事是被动的,但与观众一起去过一段生活、体验一种人生是更加主动的做法。当带着后面的一种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就能找到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和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