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电视电影在中国电影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的电视电影甫一出生就呈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2014年,在中国电影井喷式产量爆发的大背景下,电视电影尝试转型,随之更名为“电影频道出品电影”,简称频道出品。发展至今,频道出品影片早已不仅仅是为电视频道量身定制的播出内容,多维度寻求突破的内容生产彰显了电影频道出品电影从小荧屏向大银幕进击的决心。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电影频道共生产1895部作品,其中,65%以上是现实题材影片。相比古装、动作、玄幻、年代戏等备受追捧的商业题材和类型,电影频道出品影片为何始终坚守现实题材的创作基石,在实际的电视播出市场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频道出品现实题材影片为何占比高?
“电影频道出品电影,是指由电影频道独家投资或联合投资,由电影频道组织创作生产、报送电影局立项审查并担任第一出品方的常规电影故事片”。
纵观这1895部电影频道出品的电影作品,现实题材影片占比高达65%,伴随着汹涌的中国电影产业化浪潮,电影频道在题材类型上的选择上无疑是最为独特的,呈现出独有的“频道”特色。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996年成立的电影频道,先后隶属于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作为唯一的国家级电影专业频道,具有引领电影舆论宣传的重要使命,是党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
广电总局对卫星频道全年播出的现实题材影视剧占比有明确规定,2019年CCTV6全年共播出3710部次国产影片,其中现实题材占比58.9%,两个黄金时段对现实题材优秀影片需求大约在每年400至500部次,商业利益驱动的电影公司显然无法满足电影频道的这一需求。
院线电影虽有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的加持,但首要目标是冲击一定档期,实际窗口期达数月之久,无法第一时间配合频道的编排计划。以2019年国庆节热映的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为例,影片需经过数月的窗口期之后才在CCTV6与观众见面。而电影频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危局》、《夜去晨来》、《我的喜马拉雅》提前一年甚至数年前就已经启动策划剧本、拍摄制作的工作,2019年国庆节在CCTV6黄金时段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展播”重点影片播出。
所以,电影频道自制影片且以制作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为主成为题中之义。
频道出品现实题材电影的探索
中小成本的影片掣肘于资金,拍摄制作等环节受到限制,视听奇观不可能实现,与大制作电影比,相对促狭的创作空间要求创作者细腻深刻地洞察生活,发掘出有价值的故事。
1、现实题材农村喜剧的类型努力
中国的传统农业依赖于土地,千百年来自给自足,人们世世代代居于一处,人不亲土亲,终老是乡,世代定居是社会生活的常态。新一代农民人际交往不再只局限于宗族本村,而是频繁穿梭于乡村和城市之间,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挂钩。
《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神》等农村题材的作品无意以农村为载体进行民族文化的反思,也少以土地河流作为寓言符号进行艺术探索。这些作品往往讲述一个乡村的故事,或家长里短、或人情冷暖,故事既可能发生在偏僻的乡村,也可能发生在繁华都市的任一小区中,着眼点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
频道出品系列电影《一村之长》讲述企业家回乡建设美丽乡村发生的故事,试图反映出美丽都市与乡村的生态文明和科学统筹发展的盛世美景。该系列在东北农村取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阳光下闪烁光芒的稻谷、宽阔的乡村马路,一个一身小毛病,却难掩人格光彩的新农村改革的带头人——村长,两三个对传统道德的守望和对光怪陆离新世界的向往集于一身的配角,搭配上特有的东北幽默,构成了一副具有崭新的时代内涵的新农村画卷。该系列以喜剧片的类型打造,加上伦理片的故事内核,播出时获得观众的喜爱,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
2、重大题材的艺术锻造
影片制作具有一种社会维度,“影片制作者是社会成员,与其他人一样,他们也臣服于社会压力和规范,进而言之,所有的影片制作都发生于某种社会环境之中”,每个电影制作实践都有一部社会史,提供了一幅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某些方面的“现在时态”图景。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指出:“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纵观电视电影创作的20年,农村变革、国企改革、普通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在电影频道出品电影中有所体现。以 “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主旨,涌现出如《十八个手印》、《三变》、《老寨》、《我的喜马拉雅》等一批优秀作品。
《我的喜马拉雅》取材于坚守祖国边陲的西藏自治区“玉麦三人乡”真实事迹,1964年至1996年的34年间,桑杰曲巴家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一户人家。一个家、两代人,用几十年的的坚守,身体力行地诠释了“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 。在银幕上呈现这样一个横跨三十多年的故事,戏剧冲突并不强烈,荒无人迹的高原,西藏独有的壮美雪域和民族风情,日复一日的简单劳动,危机四伏的生命困境,镜头腾挪转移间看似只在描摹平常物态,然而静水深流,其间蕴藏着惊人的力度。正如麦基所说,“观众内心对于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一个人的生活,并非简单逃避生活,而是去发现生活,以一种新的实验性的方法,去使用我们的头脑思想,去激荡我们的其情感,去欣赏,去学习,去增加我们生活的深度。”
频道出品现实题材影片的市场表现
“观众”并非庞大而空洞的概念,仰赖于国际通行的收视调查基本原则(GGTAM,即《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电视观众和收视率有着一套成熟而相对精准的调查方法,据央视市场研究CTR数据显示,2019年CCTV6累计观众规模为11.13亿。
然而,观众并不仅仅是这推导出的数据指标,在数字的背后,每位观众都具有生命化的背景,而且是群体生命化的背景,蕴藏着大量个人和公共的“期待视域”,都有观影背后的心理欲望和心理需要。
收视数据显示, 电影频道在2019年底晚间黄金时段,精选10部频道出品佳作集中首播,累计2.27亿观众收看了该首播系列。“4+”人群平均收视率1.18%,较2019年黄金时段影片平均收视增长12%;平均市场份额5.25%,较2019年黄金时段增长7%。《耳蜗》、《罪恶救赎》、《热干面的味道》这几部现实题材作品也取得了较高收视,可见只要制作精良、故事丰满曲折、人物塑造真实生动的作品,也能获得观众认可。
众多现实题材频道出品电影也获得电影奖项的肯定,如《告别》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影片奖、《三变》获贵州省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丽人保镖》是一个“都市+动作+爱情”类型的系列电影,也尝试在片中进行广告的深度植入,寻求开发出更多新的商业增收点。
值得一提的是,《巨额来电》是电影频道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院线标准的现实题材大片,该片全国公映后,获得诸多好评。尽管最终的票房数据不尽如人意,对于一个以制作电视播出为主的频道来讲,院线电影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参照前人成功经验,一部院线电影的成功,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票房不理想的刺激去真正触摸到市场的神经,洞悉观众的需求;需要人才队伍、机制体制的打磨匹配,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合作,同时也需要探索更多规避投资风险、拓展回收渠道的制片机制,推动频道出品电影更好地实现从小荧屏向大银幕的延伸。
(作者单位:电影频道节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