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7版)
高工业大片回归
运用高新技术打造影院奇观
中国电影市场连年摸高,工业体系升级随之成业界人士“言必及”的关键词。
2011年度票房亚军《龙门飞甲》,采用了3D实拍方式进行制作,其媲美国际水准的制作水平,也收获了不少赞誉。在3D技术的使用下,功夫武侠效果的全新突破成为了武侠迷们又一个追梦的起点。2012年,我国的国产3D、巨幕电影的制作水平取得突破,当年的票房季军《画皮Ⅱ》在国内技术团队的艰苦努力下,完成了全片2D转3D和数字特技特效制作,视听效果得到市场认同。当时,我国的3D转制技术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十分具有竞争力。资料显示,这一年共有12部国产3D影片登陆市场。
在数字电影特效方面,我国国产电影的试水摸索也有了初步战绩。当时,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物理+数字”特效,让《惊天动地》中的地震场面,《飞天》中未来中国航天空间站内容,《赵氏孤儿》里的马车陷落等特效场景获得了好评。
电影不仅是高工业规格、高技术支撑的艺术产品,更是熔铸创作者独特思维与审美的艺术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涌现了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且与艺术表达结合得非常好的优秀国产影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一步之遥》、《狼图腾》、《捉妖记》、《九层妖塔》、《长城》、《红海行动》、《寻龙诀》、《美人鱼》、《妖猫传》、《流浪地球》等。本土电影特效技术水平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应用让这些电影在多屏时代更具影响力竞争力。
其中,《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开启了国产特效大片征程,之后几年里,该系列的影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女儿国》均为特效大片,其制作水准的不断提升,也将中国电影特效带到新高度。
2017年,《战狼2》在制作上的探索将中国式大片提上了电影工业化轨道。该片中的水下动作戏,连好莱坞都没有拍摄经验,影片技术团队最终利用“实拍+特效”互相弥补来完成。
2019年,我国首部硬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上映首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票房合计达263万美元,创近年来华语电影海外开画最佳成绩,引来外媒和当地观众的广泛好评。 全片2003个特效镜头,其中75%由中国团队完成,影片的特效镜头的完成度令外媒连连称赞。《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纷纷刊发报道,“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而且在影片中看到了异于西方大片的价值观”。最终,该片在内地市场拿下46.86亿元票房。
这部电影收获了好口碑与高票房,展现了中国电影人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的增强。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走向成熟;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中国电影开始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中国电影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正在崛起,但未来题材一直未有突破。《流浪地球》横空出世,极大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流浪地球》的热映,展现的不仅是科幻类型电影的突破,更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观众的好评如潮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在走向成熟,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
接下来,还有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林超贤的《紧急救援》等高工业大片接棒。其中,《紧急救援》是首部海上救援题材的华语影片,首次以电影形式将中国救捞人搬上银幕。为了真实呈现海上救援行动,导演林超贤率领团队筹备四年,克服了重重困难,辗转福州、广西、厦门、墨西哥四地拍摄六个月。为完成全世界公认最难拍的“水戏”,林超贤带领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等演员远赴墨西哥,前往《泰坦尼克号》、《加勒比海盗》等影片拍摄地完成水下拍摄。不仅拍摄了大量水上戏份,更是实现了深潜30尺的水下高清拍摄。
饶曙光表示,电影工业科技日新月异,最终电影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前期置景拍摄技术、后期特效技术、放映技术等多种技术协同的结果。中国电影要利用前沿技术提升各技术环节的竞争力,充分利用CG制作、动画制作、特效制作、协同拍摄、虚拟摄影和4K拍摄制作等,显著提升我国电影的技术制作能力,丰富电影内容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借助于高新技术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完善工业化体系,为电影创作优化提供技术基础支撑,并在与好莱坞电影的竞争中巩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