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回顾大银幕上的中国电影经典人物形象塑造,无不是植根现实生活、紧随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艺术表现手法,依靠鲜活生动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作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著名导演杨德昌曾在《一一》中借角色之口说出:“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这延长出来的生命质量就取决于电影的质量。经典电影,之所以经典是因经典形象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李双双》中的李双双,《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芙蓉镇》中的胡玉音,《红高梁》中的我爷爷、我奶奶,《杨善洲》中的杨善洲,《一代宗师》中的宫二,《烈火英雄》中的马卫国,《中国机长》中的刘长健,《攀登者》中的方五洲、曲松林,《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林治远、张北京、冬冬……
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正是依托优秀的剧本和演员精彩的表演,让角色得以焕发出独特而闪耀的艺术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源自我们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创作谱写这些作品的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因为,每一个好的角色都与演员的演技相辅相成,一个演员精湛的表演才能让角色栩栩如生,生动立体,仿佛就活在银幕里。
拥有足够吸引人、足够有力量的人物,对于一部成功的作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表示,此类作品的创作,要做到不把人物“神化”,而是极力摆脱此类题材影片容易陷入的模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窠臼,在鲜活生动的生活经验、细致缜密的生活逻辑和真实牢靠的生活依据上,寻找到时代精神的精炼展现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传承,塑造出真实可信又有血有肉、鲜明生动,能够感染人、打动人,能够传得开、留得下。
◎ 以典型人物的刻画反映现实生活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映,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取得了万人空巷的效果。片中,谭鑫培扮演《三国演义》中的老将黄忠,黄忠在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直取夏侯渊,奋勇夺取定军山。这是中国电影的开端,也是中国银幕上第一个经典形象的诞生。
之后,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
《白毛女》中的喜儿、《我这一辈子》中的“我”、《祝福》中的祥林嫂、《护士日记》中的简素华、《羊城暗哨》中的王练、《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风暴》中的施洋、《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李双双》中的李双双、《李双双》中的孙喜旺、《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阿诗玛》中的阿诗玛……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平凡人物,他们可能卑微、普通,但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在为了心中的信念和愿望而努力。这些电影对准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特殊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人物和现实生活的场景在影片中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让这些人物更具真实性。
其中,《白毛女》中的喜儿是旧社会深受阶级压迫的苦难人民的缩影。饰演者田华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感情,真实而细腻地演绎出了喜儿的痛苦、仇恨与欢乐。《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是一个纯朴可爱、温婉动人的农村少女形象。陶玉玲的气质与角色非常符合,她以朴素、细腻的表演把温柔而又勇于追求爱情的二妹子塑造得极其生动。
1959年上映的《青春之歌》,描述的是主人公林道静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下,从一个受尽封建家庭逼迫而走投无路的青年学生,逐步在锻炼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这样的故事与路线被当时的观众称为“林道静的道路”,点燃了许多年轻知识分子向着共产主义靠拢的信念之炬。谢芳在表演中清晰地揭示了人物心路历程的发展轨迹,使人物独具特色。
《刘三姐》中的刘三姐是十七年电影中少有的展现“人性美”的女性角色。黄婉秋扮相俊美,表演纯朴自然,使刘三姐成为十七年电影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
这一时期,银幕上也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董存瑞》中的董存瑞、《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英雄虎胆》中的曾泰、《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林则徐》中的林则徐、《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银环、《小兵张嘎》中的张嘎、《英雄儿女》中的王文清、《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创业》中的周挺杉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这些英雄人物,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955年,《董存瑞》上映。董存瑞是一个在革命战争中逐渐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形象。张良的表演收放自如,充分地表现出了董存瑞执著倔强、英勇无畏的性格,真实可信。
1958年上映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描述的是我党情报人员李侠与日本女间谍柳尼娜在上海长达11年的密电斗争。柳尼娜步步逼近李侠发报的位置,甚至捉住了李侠的初恋情人路梦蕙作为要挟,性格沉稳坚毅的李侠一次次战胜了敌人。暴露后,面对敌人的枪口,李侠镇定地将刚发完的电报稿吞进肚里,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的话:“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1958年上映的《英雄虎胆》,描述的是1950年夏末广西十万大山地区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只身上山,沉着、机智,巧作应对,连闯残匪头目李汉光老婆李月桂的几次试探与阿兰的美色考验,终于将敌人引入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并全部歼灭。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共产党员形象也随之浮现。
1961年上映的《红色娘子军》,以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影片把握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
1963年上映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故事从1943年展开,我党秘密派遣某游击队政委杨晓冬在地下交通员金环、银环姐妹的护送下,潜入省城,展开敌后策反活动。片中,王晓棠一人分饰姐妹两人,金环在斗争中牺牲,银环在斗争中成长。
在1965年上映的《烈火中永生》中,江姐是一位坚韧不屈,有着铮铮铁骨的女共产党员,她怀抱着对党绝对忠诚的信念而慷慨就义。于蓝的表演真实有力,使观众震撼中涌起无限钦佩之情。
除了这些给人以正能量的形象外,还出现了一些让观众“又爱又恨”的反面经典形象,比如《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人物凶狠、霸道,是欺霸一方的经典反面形象。饰演者陈强摒弃了脸谱化塑造反面人物的陈旧方法,将南霸天刻画得狡猾狠毒而又色厉内荏,令人恨之入骨、过目不忘。
饰演这些经典角色的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们,他们有的身体力行地参与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推动着他们塑造出的群像,合成了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守卫中华民族不灭薪火的精神偶像。
(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