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山东省电影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中国电影报》社、日喀则市委宣传部、聊城市委宣传部、山东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回西藏》剧本研讨会在京举行。
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电影局局长程守田,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普布出席研讨会。影片导演陈国星,影片制片人、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沈武钢,影片策划杨国莹现场分享了创作初衷与拍摄计划。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副主任秦振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中国电影报》社社长、《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影创作部主任唐科,导演高群书等嘉宾就《回西藏》剧本的主旨立意、故事设定、拍摄建议等进行了探讨。
电影《回西藏》的故事聚焦于曾在西藏工作过三年的孔繁森,他撇家舍业主动申请再回到西藏,离开妻儿和八十岁的老母,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后牺牲在了这片雪域高原。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孔繁森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称号,再次被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先锋”。2021年是建党百年,为了铭记英雄,更好地将“孔繁森精神”发扬传承,也为了向建党百年献礼,2018年11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宣传部专门派人与曾在1995年合作拍摄过电影《孔繁森》并取得良好反响的山东电影制片厂取得联系,协商后决定再次携手共同打造献礼影片《回西藏》。
2018年底,山东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宣传部签署了影片联合出品协议,并决定由青年编剧董丹蕊担任编剧,导演陈国星执导(1995年电影《孔繁森》导演)。此后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沈武钢、影片导演陈国星、影片策划人杨国莹等带领主创冒着严寒和大雪赴日喀则等地进行前期采访,先后进藏三次,历经三个多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随后开始剧本创作。
与会专家表示,《回西藏》剧本在聚焦先进人物英雄事迹的主题立意下,实现了艺术创新,贡献了“汉、藏双男主”的人物关系架构,并围绕这种人物架构设计的情节、矛盾冲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两位主人公思想、文化、心灵、情感相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解决好党群关系、解决好民族关系”的主题的挖掘与升华,体现出一位援藏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专家认为,剧本人物鲜明立体,平凡真实,摒弃了以往典型人物创作时模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缺点,为在大银幕上刻画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感的英雄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据介绍,影片预计于2020年10月下旬开机,在西藏日喀则市、林芝市、拉萨市等地取景拍摄,2021年7月全国上映。
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二级调研员达娃次仁,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委副书记田世新,山东省委宣传部电影处二级调研员王光明,山东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李超,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兆立,聊城市委宣传部文改办主任王百岩,影片执行导演、藏族导演拉华加,影片执行制片人纪焕学等共同参加了活动。
◎ 导演陈国星:
拍一部年轻观众接受并理解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筹备策划这部电影,我们先后三次进藏,历经三个多月,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对于孔繁森,我们就想在电影里不一定叫孔繁森,就叫他“老孔”,他是孔家的,本身是孔子的后代,是孔家传统儒家的倡导者。
我们想做一部走心的电影,因为制作成本也有限,而且在西藏拍摄,各方面的条件十分艰苦,如果花大力气做场面等其他东西不太容易,所以主要是写两个人内心的故事。这次我们想大胆地写人,让年轻观众接受并理解。
◎ 影片策划杨国莹:
孔繁森是援藏的一面旗帜
我是山东的援藏干部,孔繁森是我们的援藏“大哥”,是援藏的一面旗帜。山东人民对孔繁森有很深的感情。我参与了《回西藏》筹备的全过程,在对孔繁森事迹的挖掘过程中,了解到了西藏人民对孔繁森的浓浓深情,以及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为创作《回西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 中宣部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秦振贵:
剧本回到“人”的层面,细节真实感人
20多年之后再来创作一部孔繁森的电影,如何超越前作,确实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从剧本来看,很多细节真实感人,包括孔繁森与藏族同胞的对话等,都是“平凡人”的对话。剧作中,很多设计回到“人”的层面,一个普通人或者是一个好人,一个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人,而不是一个“神”。
谈一点建议,就是片名。因这片名对一部电影很重要,那么它能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个角度上,是不是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
◎ 导演高群书:
剧本兼具年代感和国际化视野
我很喜欢这个剧本,这个剧本有很多新意,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能走向世界。它以一种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共产党、共产党员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
剧本确实突破了我们传统的主旋律拍法。这两年主旋律电影表现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走向了类型化的叙事,把人放在一个普通人视角下,而不是去拔高,去贴标签。剧本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片中的“老孔”用心用情和当地的人们融合,慢慢去改变当地的落后情况,去拥抱人心。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可贵的品质。
同时,这个剧本表现得很有异域风情和年代感,每个人物都写得很真实。
◎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创作部主任唐科:
艺术性和思想性相融合
这个剧本的新意在于贡献了一个“双男主”的人物关系架构。看起来是两个人的故事,但是它的背后表达了他们所代表的两种价值观,两种不同信仰的碰撞和融合。这个剧本目前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融合也比较好。而围绕双男主的人物架构设计的情节、矛盾冲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可以很艺术化地去体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中国电影报》社社长、《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
通过剧本与孔繁森产生情感共鸣
电影剧本《回西藏》以孔繁森和阿旺的友谊发展为线,从较为独特的角度表现了孔繁森的人格魅力和内心情感,很真实,也很接地气,令人感动。虽然之前已有电影《孔繁森》,但从这个剧本的内容和叙述方式来看,有它的新意,也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剧本通过对孔繁森第一次去西藏的讲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孔繁森,在某种程度上与之前的电影《孔繁森》构成了姊妹篇,丰富了孔繁森这个电影艺术形象。其次,孔繁森与阿旺这对人物关系的发展,在讲述孔繁森故事的同时,更为影片提供了一种在中华民族大团结背景下,汉藏不同文化、历史、情感交织的景象,对英模片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此外,我个人非常喜欢孔繁森与少年顿珠这条副线,它非常电影化地揭示了孔繁森的内心情感,提升了剧本的艺术品质。
◎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
“双男主”构架反映出党群关系与民族关系的对话
这个剧本台词非常好,几乎没有“说教”,西藏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提供了塑造民族的、时代的,有文化和内涵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基础。
“双男主”的构架很有新意,一个代表汉族,一个代表藏族。两个民族的对话,也是党群关系的对话、民族关系的对话。这折射出我们的党群关系、民族关系。影片的主题突出、立意升华,而且这两个人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交融,通过很平实、很平凡、很感人的故事自然地流露出来。
◎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
与年轻观众实现共情、共鸣、共振
这个剧本非常成熟、非常完整,看了让人眼前一亮。很特别的一点就是如何把对话的空间,通过人物、通过情节展现出来。现在的观众可能更愿意接受对话式的,而不是结论性的东西,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的价值观非常正,但是他们希望看到更多人性化的表达,留下更多对话的空间。
如今的观众和当初电影《孔繁森》的观众已经大不一样。我们现在而对的就是90后甚至00后的观众,如何去打动这批观众,如何跟他们有更多的空间和对话,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所谓共同点,就是如何与接触对象通过一种对话的方式,把空间打开,真正跟观众形成共情、共鸣、共振。
◎ 清华大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
成片有望实现较大的飞跃和突破
首先这个剧本有特别扎实的生活质感,给人物提供了很丰富的细节和内容,它已经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目前的剧本介于戏剧和写实之间,把真实的生活细节加了很多戏剧化的设计。
谈到影片将要对标《绿皮书》,其实是以两个人物关系来构成场景,把干部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背景呈现出来,但是以主人公关系为核心的电影,一开头是相遇,是对抗,再是逐渐地交流理解,最后变成挚交。
影片还可以有另一种创作方向,就是还原生活。整个美术、镜头、画面,就是在还原生活的情况下来写人物、来塑造人物。如果按照这个方向进行创作,最容易成为艺术片,最容易被国际接受,只要我们分寸把握得好,就有可能对原来的《孔繁森》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和突破。
◎ 中国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张宏:
人物立起来,剧本就立起来了
这部影片在几个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突破影片主要是写人,电影的呈现无非就是通过影像讲一件事,述一个人,人物立起来,剧本就立起来了。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典型人物达到的高度就是一部作品达到的高度”。
影片主创团队创作非常认真负责,先后进藏三次,经历了三个多月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个故事最主要讲了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老孔”对生命的理解,西藏的老百姓对生命的理解,包括对人的生命,对天地万物生命的理解。
剧本对西藏文化的展示是全方位的,从人文到自然,都是比较真实的呈现,完全是用现实主义的方式去展现西藏。同时,人物的设计以及人物关系非常丰富。
◎ 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影片制片人沈武钢:
继续打磨剧本,打造精品力作
我代表山东电影制片厂对大家的真知灼见表示最衷心最诚意的谢意。今天的评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对故事的评判,非常有意义。这个剧本前前后后我看了20多遍。今天专家的研讨评论令我们醍醐灌顶,触类旁通。接下来,我们将会继续好好打磨,力争打造一部精品力作呈现给广大观众。
(按发言顺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