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新时期中国电影类型化趋势”主题论坛举行。本次论坛内容从电影类型角度切入,共同探讨电影行业未来的机遇与挑战,梳理中国电影类型化发展,为中国类型电影的开发与创作寻找新思路。
近几年,国产电影创作在类型拓展层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幻片《流浪地球》、悬疑片《误杀》、青春片《少年的你》、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在该类型电影的创作手法上有所突破,进一步探索了类型片的表达方式。
未来,中国电影在类型创作上还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电影人又该怎样突围?论坛上,几位资深电影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中影国际董事长、编剧、导演、监制唐季礼分享了他的电影世界,他的作品大家耳熟能详,执导《红番区》、《警察故事三》、《简单任务》等影片,将华语动作电影打入美国主流电影市场,《十二生肖》、《功夫瑜伽》、《神话》等多部经典电影获得广泛好评。
唐季礼认为,目前中国类型电影的一个困境,是缺少复合型的编剧人才。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剧本非常重要。“复合型的编剧人才,也是未来很重要的培养的人”。他认为,编剧不能只会喜剧,也不能只会武打情节,而是要在故事情节、人物、主流价值观等层面做到“面面俱到”。
万达影视集团高级总裁助理、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媒诚品创始人尹香今感受到行业人才的稀缺。“电影的观众年龄越来越小,原来的观众群是80后,现在主流观众从90后现在又到00后了,市场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因此,年轻化和创新是未来电影和影视公司应该特别重视的。”
编剧、导演、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束焕直言,在任何场合都会提出剧本是最重要的。但爱情片和喜剧片,演员的重要性确实要高于剧本。
束焕表示,爱情片的“CP感”很重要,如果没有找对演员,完全没有化学反应,电影也很难呈现好的效果;喜剧也是一样,有些剧本,换一个演员,效果就会下降一半以上。“尤其是喜剧类型,演员真的是‘无价之宝’。”
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中,《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流商业影片屡创佳绩、走出国门,成为年度票仓的主力军,带动了电影人的创作热潮,也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至新的高度。
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博纳影视制作总经理蒋德富表示,作为一个企业,如何把文化产品保质保量的投入到市场里面,其实是需要宏观调控的。
他谈到,生产制作单位不能打乱阵脚,不能因为一部电影带火一个类型,就跟风扎堆拍摄和放映一个类型,不能让观众产生厌倦感,对电影失去信心。“我经常和一些生产影视的公司开玩笑说,我们‘打架’商量着来,不要扎堆上映,上半年这个类型差不多了,我们在市场投放上要讲究策略,要给不同的观众群投放定点的最好的产品,我觉得这一方面在市场控制上,每一个影视企业是有责任做这个事情的,让不同的观众群在不同的时间段看到不同类型的电影。”
电影类型化的背后是市场的细分化,明确的类型划分能够帮助电影迅速锁定观影人群,电影的类型划分对于宣传发行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类型化不清晰,观众感觉不解渴;类型化太单一,观众感觉吃不饱,“比如加一点伦理、亲情,融进一些中国人重视的东西,类型片的天花板自然就被打破了。”蒋德富说。(李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