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中国战争大片《八佰》的引领下,终于掀起了疫情后观影的第一波小高潮。8月2日,《八佰》宣布定档8月21日,这是电影院自7月20日复工后定档的首部国产商业大片,之前定档的多为预热市场的复映片和文艺片;8月14日《八佰》超前点映,朋友圈好评如潮,令人企盼;8月21日,终见庐山真面目,巨幕上的“八佰将士”激荡人心,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成为映后相传的高频词。被尘封已久的《八佰》终不负众望,燃起了国内电影市场的第一把火,也成为众多观众疫情后重新走进影院观看的第一部电影,截至8月31日票房突破20亿,令人振奋、激动,人们压抑许久的观影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八佰》:硝烟中升腾的白马精神
《八佰》的首要意义是抗战的历史被重新激活,让人们记住了这些浴血奋战为国牺牲的英雄们,许多人观影后自发地到四行仓库旧址去悼念、去追思、去查阅当年此次战斗的历史性资料,这就是电影的巨大魅力。其次,《八佰》在战争类型片的创作上大胆突破和创新。技术上,《八佰》是中国电影人首次完成全片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视觉效果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代表了中国战争片最高的工业化水平。叙事上,《八佰》采取了高难度的群像式散点结构,全景式立体化展现以少敌多、以弱抗强的死士之战,影片以普通小人物为主角,时间集中在四天四夜,危机四伏,紧张激烈;空间上以苏州河为界,分为此岸和彼岸,此岸的四行仓库是战争的地狱,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生死一线;而彼岸的英法租界却是人间的繁华天堂,灯火酒绿、夜夜笙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心理冲撞力。以往表现淞沪会战的电影比如1938年和1976年这两版的《八百壮士》都是以团长谢晋元和童子军杨惠敏为男女主角的传统英雄主义叙事,《八佰》则消解了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义英雄,把镜头对准了芸芸众生,表现了人物的多样态和个性化,此岸的战士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方言,性格各异,有视死如归的钢铁勇士,有贪生怕死的逃兵,有混入队伍里的老百姓,有渡河而来的热血学生;彼岸的看客有混血交际花,有戏班子,有赌场老板,有黑社会老大,有大学教授,有记者,有国际人士……,杨惠敏渡河献旗只是其中一晚的情节。摄影机的跟拍使镜头高度贴近人物,也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战场体验,使中国的战争片达到一种国际化的高水准。
最后,立意上,写实与写意相交织。影片对此次会战进行了诗意的升华,理性的批判,盖上了鲜明的管虎烙印,使商业大片兼具作者个性,探索出一种新型风格的创作路径。《八佰》中的老鼠和白马,如同《斗牛》中的奶牛,《老炮儿》中的鸵鸟一样,被赋予了一定的寓言性质,老鼠代表了自我保护的动物本能,白马则是升腾出来的诗化意象。着墨较多的端午在短短的四日之内,从一心想逃的普通老百姓成长为不惧生死的英勇战士,这种戏剧化的突变恰恰映照了在极端惨烈情境下人性的升华,极具悲情感染力。如同导演所说:“人性的光辉有时是被逼出来的”,正因此,大银幕上幻化出端午扮演的骑着白马的赵子龙,这种龙马精神凝聚成一股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向阳而生,激人奋进,使对岸的看客,连同观影的我们都返回战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员。另一方面,有敬仰也有批判,导演对国民性的反思,对战争实质的揭露都是异常清醒而深刻的,“战争,背后都是政治”,这场被众人围观的战役早已成定局,在核心表演区的将士们却困兽犹斗,孤立无援,对岸的看客、隐身的政客都在隔岸观火,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白白赴死,这才是战争真正的残酷性。这种多元视角的观察和现代化的解读,使这场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战役生发出神奇的魔幻效果,从而和当下的年轻观众产生了对话的可能性。
最后的片尾曲《苏州河》深沉大气、激越悲壮,却又空灵飘逸、婉约动人。当然,不满足的地方也显而易见,由于删减和修改,有些人物的闪现和转变显得有些突兀,期待在导演剪辑完整版中得见全貌。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三生三世的纯爱童话
影院复工初期,原定2月情人节的两部国产新片《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和《荞麦疯长》先后定档七夕情人节。尤其是《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着实是一匹表现亮眼的小黑马,预售票房破亿,上映首日排片高达53.3%,当日票房突破2.77亿,一跃成为七夕档影史票房最高的影片,并顺势打造七夕周概念,拉长节日效应,截至8月底,票房已达4.3亿。这首先要归功宣发的精准营销,情侣到影院看一场爱情电影是七夕节追求的仪式感,而《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恰是一部浪漫高甜的纯爱电影,应时应景,尤其是对渴望被爱的少女观众,这部清新日韩风的电影无疑满足了她们对爱情的理想期待和梦幻想象。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年轻导演们佳作频出,引人瞩目。85后女导演姚婷婷也是其中一位。曾操刀网剧《匆匆那年》,长片《谁的青春不迷茫》的姚婷婷对于青春爱情片这一类型的改编和把控已经熟练于心,这次的挑战在于加入了奇幻元素,叙事时空的跳跃、套层和链接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都要做到自然流畅、自圆其说。说实在话,影片开始的“中二”气质对于我这个年龄的女性观众已经发挥不出效应,男女主人公邱倩和林格在重逢不久,邱倩就遭遇到车祸也有点突然。但是越到后面越入心,尤其是第二次的时间逆转,步入中年的林格为了不打扰爱人的幸福选择全身而退,在定情之地布拉格的重逢是我最喜欢的段落,而自传小说也留下了一个小心机,使影片蒙上了一点悬疑色彩。
整体上讲,这部爱情片类型成熟、定位准确,完成度比较高,人物色彩鲜明,林格的两个好哥们负责轻松搞笑,张超饰演的“高冷”男同学则成为“高富帅备胎”,功能性齐全。影片最令人感动的自然是林格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精神,直至最后年老的林格死亡,把这种彻底为爱付出的苦情引领到顶点,周围的女孩子都在哭。而我是在苍老的林格和理发店的父亲一起用餐谈话时,忍不住落了泪,亲情永远是最打动人的,咫尺天涯,从此是相见不相识的路人。
但是剧情不可深究,影片最大的叙事漏洞就在于没有身份的透明人林格如何飞来飞去毫无阻碍,难道是因为情圣不会遭遇到常人的现实困境?比较套路的还有女主人公的三次意外遇难:车祸-舞台上被砸-被街头小混混所杀,这场跨越时空的爱恋最终飘浮在烟火气之外。结尾的反转是又一场时空轮回,只不过为爱付出的角色置换为了女主。但不管怎么讲,它还是发挥了白日梦的功能,温暖治愈,让我们在情人节这一天得到了也许是生活中永远得不到的情感抚慰。
《荞麦疯长》:华丽悬浮的空中楼阁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把奇幻元素加入青春片,《荞麦疯长》则是青春片混搭黑帮片。看到《荞》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预告片,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也许是期待过高,观影之后是有些失望的。如果说《我》是七夕档的甜蜜主菜,那么《荞》则选错了档期,在这部无爱无望的青春残酷物语中,我们看到的是黑色电影的底色,包括宣传语“唯有爱与理想值得疯狂”与剧情也有点相互抵牾,因为“爱与理想”在影片中表现得并不充分,我们只是感受到了用力过猛的疯狂却无法共情,以致于片尾的素人采访和整个故事走向完全脱节。
影片本来的立意很好,小镇青年进入大城市的打拼生活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但是,在三个主人公身上却没有看到打拼的艰辛过程,小镇姑娘云荞(马思纯饰)更像是混社会的不良少女,叛逆冲动,总是劲劲的,在遭遇一场车祸后就莫名的消失了,结尾再次出现就是颓丧地打算回老家;而舞蹈演员李麦(钟楚曦饰)对于跳舞的热爱似乎被出国的欲望所掩盖,先是准备去日本,最后还是去了新加坡,她身上所燃烧的疯狂,更接近对名利的渴望,甚至不惜以身体为代价。吹小号的大男孩吴风(黄景瑜饰)则深陷黑社会,为了复仇血腥拼杀,再现了九十年代港台电影中的兄弟情义和暴力美学。影片着力勾画了三人的肖像,却没有让他们立体地活起来。
无法激起共鸣的原因还在于三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彼此的勾连非常微弱,三条叙事线分别展开,且不涉及情感纠葛,也无法形成高浓度的戏剧冲突,这让渴望观看三大青春偶像谈情说爱的期待落空。当然,导演志不在此,西方现代主义的存在命题包裹着暗黑的宿命。一场偶然的车祸断送了李麦的梦想,也断送了云荞男朋友的性命,二人的命运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而暗恋李麦的吴风在受重伤的情形下还是默默帮李麦解决了大麻烦;吴风和云荞在KTV的包房中相遇更是萍水相逢,之前他们都先后出现在慈镇黑社会的血拼现场,最后的嘱托和交付显然是为了完成一种闭环结构,其中也散发出命运的无常感和浮萍式的漂泊感。影片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会让人联想起许多大导演的电影片段,比如王家卫电影的暧昧迷离和小资情调,比如大卫·林奇电影的场景色调,比如昆汀电影的环形叙事,但是总让人感觉学到了皮毛,却没有化成自己的血肉。
《荞》主打明星牌,却让整部电影成为明星的表演秀,尤其是钟楚曦的冷艳之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还尽兴跳了一场雨中曲,却唯独缺少了接地气的时代气息,只有疯长的精神,没有扎实的生活,浮华而飘忽,尤其是因为某种原因,上海被改称“海城”,更让人感觉到这个悬浮空中的迷幻之城不曾真实存在过。相较之下,反而是配角的表现比较出彩,比如高叶演绎的云荞姐姐云舒,精明娇嗲,颇具上海女子的风情,李解扮演的表面斯文内心禽兽的姐夫则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帅哥形象,还有杨一威饰演的黑社会小人物油腻滑头却又可怜可恨。不可否认的是,影片单个场景段落确实拍得唯美灵动,令人赏心悦目。比如吴风在窗台偷看跳舞的李麦,直接把卞之琳的经典诗句《断章》视觉化:“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也许是新导演太急于证明自己,野心过大,致使影片没有呈现出原来设想的年代质感和丰沛的内心情感,这个让我联想到张嘉佳的导演处女作《摆渡人》,由此反思一个问题,明星云集,大腕捧场,资源丰富,对于一个初执导筒的新导演来说真的是好事吗?反观王丽娜的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顾晓刚的处女作《春江水暖》,都是以普通素人为主角,平实地展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日常生活,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制作精良,风格隽永,反而给观众呈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质感。
巧合的是,这三部电影都与上海有关,战争年代,九十年代,还有当下的新世纪,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但市场告诉我们,优质的电影作品终究会得到回馈,《八佰》优异的票房成绩大大提振了电影市场的信心,观众已经回归,并持续向好。截至8月27日,全国影院复工后的第39天,2020全年院线电影票房累计突破50亿,累计观影人次达1.4亿。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8月22日隆重开幕,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进行约250部电影的展映,使电影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令人瞩目的国产新片《我和我的家乡》、《夺冠》、《一点就到家》、《姜子牙》等也纷纷定档国庆档,让人憧憬着电影市场的再一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