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 2020年8月20日,首届“江南派”电影学术研讨会在苏举行。研讨会以“江南影像 电影百年——新时代语境下的江南派电影”为主题,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本地电影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明国致研讨会开幕词,会议围绕“江南派电影的人文精神”、“江南影像与中国电影”、“江南派电影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梳理苏州电影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历史文脉,进一步提升江南电影理论研究高度,促进理论与影视创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电影理论学者胡克教授为研讨会开幕作了主题演讲《中国电影初创期苏州籍电影先驱对电影理论批评的贡献》,胡克教授提出,苏州自古人文荟萃,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源头都与苏州人有关。苏州的电影人精通中国文化,粗通西方文化,二者结合。以周瘦鹃为代表的,是从事电影事业的文人;以顾肯夫为代表的,是电影事业家。苏州影人将理论与创作相结合,受到苏州文化的多方滋养熏陶,有着诗歌,散文,小说创作文学根基,也受到昆曲、评弹等传统曲艺的陶然。他们在当年与今天的我们有着共通之处,都处于一个媒体变革的时代。苏州籍电影先驱的创新实践,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纪录片研究学者单万里研究员发表演讲《苏州电影方志建设之我见》,指出苏州是吴越文化之吴文化的发祥地,经历了通史式繁荣。苏州籍影人在近现代中国电影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地方电影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须在文献研究上深入挖掘。国史、方志与家谱,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三大基石,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阶梯。从前的历史文献以文字为主,电影诞生之后出现一种新的历史文献即“全媒体视觉文献”。目前苏州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未来加强苏州电影方志建设,包括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发挥电影的文化建设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亦中讲到近年来各个地区都开始重视地域电影史,苏州在影史挖掘方面已有部分成果,包括《苏州与中国电影》、《姑苏影人》等。发展江南电影须发掘更多的青年影人,用国际语言讲江南故事,避免“江南影像”的概念化标签。在江南派电影的创作中可通过讲述江南故事、塑造江南人物、集聚江南元素、彰显江南风格来体现江南意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吉德教授作了题为《构建江南派电影:美学意蕴、路径及价值》发言,提出江南电影应该以江南文化的诗意本性为核心,以清新柔美、飘逸灵动、哀婉的风格为主体。只有把握住诗意本性,才能真正揭示出江南派电影的美学意蕴。建构江南派电影能够增强中国电影的诗性,有利于打造中国电影学派,有助于提升江南文化的凝聚力,推动长三角影视业协同发展。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教授在发言中说,江南文化包括了吴文化、越文化与海派文化,三种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在电影创作与理论研究中要更准确的把握文化特性。江南电影的创作要紧随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反映江南文化的发展现状,将苏州地域元素应该更加有机地融合在人物性格和命运变化中,展现变化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川,作了《中国电影的城镇化语境与城乡循环叙事》发言,聚焦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关系演变及城镇化运动与电影叙事修辞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电影中江南作为乡村与城镇的形象在电影中长期被乌托邦化,江南文化代表了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生活方式及以家道主义为根基的传统伦理与人文价值。石教授结合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电影,剖析了乡村与城市的之间的徘徊于城乡之间的循环叙事,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城镇化历史运动的内在关联。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波发表演讲《从<小城之春>说开去:论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中的颓废现代性》,以苏州籍导演费穆拍摄于苏州东山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为例,分析了这部影作为东方电影与中国现代电影的先驱,影片对东方美学、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表现,呈现出具有时代性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左翼电影中的颓废现代性与左翼的革命现代性、市场的媚俗现代性一起构成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多元现代性的图谱。
苏州经贸学院讲师,苏州电影业协会影视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亚玉博士作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苏州影像》发言,指出苏州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文化积淀和人文环境,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苏州一直是中国电影重要的取景地。电影中的苏州影像,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上反映着江南历史文化变迁经济变革。现代影视作品中的苏州融合了古典中国的美和现代都市的新,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等文化景观于一体。江南派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存在于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它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发生变化。
浙江师范大学黄钟军教授进行《“杭州电影新浪潮”真的来了吗?》主题演讲,近年来杭州青年电影人纷纷亮相电影节,他们的电影中展现了杭州独特地理与空间,也在用个人成长经验叙事。杭州电影承续了江南电影的特征与传统,青年导演的电影不仅共同指向了审美与哲学,也都尽量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经验,对“人的处境”的关注是他们对江南电影带来的革新与补充,也构成了华语新锐电影的共同主题。
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邵雯艳副教授主题发言《从舞台到银幕——昆剧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就昆剧电影的创作在写意与写实、高雅与通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昆剧与电影应该充分相融,立足于电影“同化”戏曲的理念,昆剧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或许能够成就另一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歌舞片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燕博士通过网络参会,发表了《由香港黄梅调戏曲电影谈“江南电影”的创作逻辑》主题论述,提出“江南电影”的定义并不局限于地域文化,而是一种以“ 江南影像 ”为特点的诗意文化气质的电影,她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在香港邵氏片厂中拍摄的系列黄梅调戏曲电影为例,分析导演通过外景内造等艺术手法建构出丝竹影像、文化细节与古典意境,精彩呈现“江南电影”独特的现实逻辑、艺术逻辑和情感逻辑,在特定语境下重塑文化中国的银幕想象。
上海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谈洁博士作了《江南文化在左翼电影中的呈现——从上海到香港》发言,指出作为精神地域共同体的江南是华语电影中的“想象的精神地域共同体”,“江南”所指涉的空间,是具有历史与地理的特殊性的特定人物、事件、论述、象征、记忆、想象与幻想,是一种超越经验与理性、融化概念与史识、打通大叙事与小细节的话语。民族电影影像中的“江南”,无论是作为地域自然的空间还是精神伦理的空间,在呈现和再现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糅进了历史时代下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者们的观念意识和创作抉择,在左翼电影中的呈现,江南文化与左翼文化(红色文化)的互动碰撞,既是左翼电影文化的一个侧影。又能成为进一步深入解读江南文化的有效路径。
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纪录片导演金行征作了《浙江电影产业集群下的青年导演创作》发言,从自身创作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分析了杭州在政策方面扶持青年导演创作的各种举措,其中电影节展是推动影视发展与城市宣传的重要力量。在杭州电影节展林立,最近几年成立的如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浙江青年电影节、杭州青年影像计划、浙江省纪录片丹桂奖等,都成为培养青年导演的摇篮。未来在杭州电影节展中可以加强苏州与杭州的互动与交流。
会议最后,由苏州大学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倪祥保教授进行名为《江南派电影与吴文化》的总结性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主题立意,并提出了关于“江南派”电影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思考。他认为,江南派电影既有地域空间上的因素,也有历史文化艺术的因素,地域性空间是形、历史文化艺术是神,需要形神兼备。江南派电影可着重于表现江南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以江南婉约的审美趣味为艺术风格。他还认为,江南派电影与吴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下长三角一体化的现实语境下提出来具有特殊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聚合江南电影研究的学术力量,为长三角地区影视创作提供理论支撑、为江南派影视文化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