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秀美人生》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原副科长、派驻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人物原型,讲述了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动人故事。
影片由曾导演过《十八洞村》等多部优秀力作的著名导演苗月执导,郎月婷、陶海、白威等联袂主演,由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识君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和广西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和承制。
8月31日上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电影局,中国电影资料馆主办,中国电影报社协办的电影《秀美人生》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晓莉出席活动并介绍了影片创作背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自治区电影局局长孙大光主持会议。
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陆亮、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冠平、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阿郎、《中国电影报》社长皇甫宜川等业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电影的成功拍摄表示祝贺,并对影片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称该片是一部“接地气、树正气、聚人气、有朝气”的好作品;黄文秀是“不忘初心的好干部,是脱贫攻坚的好战士,同时也是尽孝的好儿女,是当代青年的好榜样”。《求是》杂志社文化编辑部相关负责人与会观影。
范晓莉在发言中介绍,电影《秀美人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和组织拍摄的一部主旋律电影,得到了中宣部和国家电影局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在今年这样特殊的年份,谨以此片献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
她希望,通过电影《秀美人生》,向中国、向世界讲好广西脱贫攻坚故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把个人事业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统一起来,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她表示,广西将做好影片宣发推广,争取公映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像《秀美人生》一样的精品力作,更好地以文艺培根铸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影片《秀美人生》导演苗月聆听在场专家发言。广西文化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匡达蔼,西安识君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文川,广西电影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张睿等出品方代表参会。
据悉,该片已于9月6日全国公映。
放歌新时代、塑造新榜样、展现新成绩
陆亮(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
电影《秀美人生》有以下三方面意义:
第一,这部电影通过塑造一个典型的青年英模的形象,为全面小康和精准扶贫——“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伟大事业留下了电影记忆和银幕形象,让电影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也为今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二,这部电影为新一代的青年塑造了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奋斗精神,同时又很真实、美好,充满感情的人生榜样。如果全国的年轻人都能像黄文秀这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就会更有希望。
第三,这部电影通过银幕向全国观众展现了广西山川之美、人情之美,也充分展现了广西为扶贫工作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优异成绩。
以光影记录人类壮举 将诗意融入秀美人生
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电影《秀美人生》是苗月导演关注脱贫、关爱家园的又一力作。黄文秀的感人事迹,以及广西的山乡巨变,为影片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创作基础。电影主创团队深入生活,以“脱贫助村”工作为创作核心精神,还原“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真实事件场景。
一方面,影片做到了认真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如实呈现了以黄文秀为典型的新时代英模人物,并且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剧情片模式,为中国“打响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被联合国称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保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资料。另一方面,影片又彰显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凸显了环境、人物及其精神的美好。
影片的光影、色彩的处理都带有显著的亚热带地域的特征,强烈的日照和雨林、森林、建筑等自然环境,既符合现实状态,又呈现出了诗意之美。
影片里还有两种“味道”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来自鲜活生活的喜感,为这部题材严肃的影片增添了轻松诙谐的趣味;二是对民风民俗的捕捉,具有电影之外的启发意义,即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如何实现现代化与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苗月导演特别擅长捕捉这样的东西,她把很容易流于平面化和奇观化的民间民俗的生活模式,用清晰的逻辑加以表达,并融入情节。苗月导演近年来的作品,隐约构成了她本人和“我的家乡”的系列,也构成了对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中国年轻人精神面貌等一系列景象的独特的社会回应,使得我们能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度的解读来进行研究。
特别希望这部影片能让城市里的更多年轻人看到,片尾画面告诉我们,在扶贫攻坚队伍中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和青年演员郎月亭饰演的黄文秀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挥洒青春与热血,默默奉献自己,值得同龄人共享这段社会记忆。
唱响现代青春之歌 塑造青年艺术形象
明振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难度非常大,但电影《秀美人生》是一部有特色、有新意、很感人的弘扬时代典型英模人物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放在新时代大的历史进程中来描写普通英模人物的好影片。
影片采取纪实性的风格、散点式的结构、白描式的叙述和沉浸式的体验,非线性、非戏剧化的表达方式,用平实、朴实、扎实和真实的方式,塑造黄文秀的艺术形象,是一部接地气、树正气、聚人气、有朝气的好影片。
影片有三个创作特征:
首先,电影主题鲜明突出,紧扣“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命题。尽管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大暴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了难度,但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是坚定的,扶贫、脱贫主题也正是人民群众众望所归、喜闻乐见的题材。
其次,电影精心塑造了黄文秀——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现代青年榜样形象。影片通过讲述黄文秀和老银匠、黄大桂、男青年、老支书以及她的作战小团队的人物关系,为观众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理想追求、有奋斗目标,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物形象,唱响了现代青春之歌。
同时,《秀美人生》是一部有高度、有深度、有新意的作品。黄文秀是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走出贫困山区,又为了实现理想回归家乡的典型人物。影片将黄文秀自身命运的改变,与改变贫困群众的命运相结合,把小我和大我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也丰富了人物。
最后,电影语言运用得比较好,展示了广西的秀美,以景抒情。
建设秀美山川,成就秀美人生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电影片名“秀美人生”寓意丰富,和影片人物、主题紧密相关,这也是对影片的基本定位,对人物塑造的正确方向。
众所周知,先进人物特别难写。因为先进人物往往朴实无华,不事张扬,总是在自己奋斗的地方默默耕耘,他们一生也许鲜有强烈的戏剧化冲突,也少见具有张力的故事情节。要塑造好这样的典型人物,就要靠对人物真实性的挖掘。“可信”是电影《秀美人生》的最大特点。影片人物塑造比较成功,具有可信的个性化动机,感情化动机,也超越了苦情、悲情、悲催,超越了传统的“忠孝不可两全”——这种“孝女”形象可能能够赢得更大层面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共情、共鸣、共振。在笔者看来,更具有现代性,更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有益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影片叙事从一开始就很有代入感:通过文秀日记,把观众带入到故事情境当中。
电影把“秀美人生”和“秀美山川”做了一个高度的融合,不动声色地传达出了“把青春能量挥洒在秀美山川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秀美人生”的思想内涵,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过去,我们创作主旋律作品常常写苦情、悲情,写只顾大家、不顾小家。今天,我们要思考这种创作理念是否还适应当下社会现状?可能在战争环境下说“忠孝不能两全”是成立的,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在,过度强调悲苦是否还能赢得观众呢?
毫无疑问,银幕人物、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价值理念可能都高于普通人,但是在影片中呈现的时候要适当降下来,要实现一种对话和内心的互动。《秀美人生》摒弃了大话、空话、套话和口号式等年轻人难以接受的宣教方式,代之以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念,向观众娓娓道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苗月导演的作品从《十八洞村》至《秀美人生》,镜头语言运用愈发娴熟和克制,对环境的展现更有诗意,对人物情感状态的表现恰到好处。总之,《秀美人生》的成功可以为主旋律电影创作尤其是英模人物影片创作提供更多的启示。
塑造中国新青年、新榜样、新力量
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秀美人生》感人,有时代精神。这既是一个牺牲的故事,更是一个秀美青春的故事,与当前主流的时代精神相一致。
影片对人性的挖掘真实而准确,对于黄文秀这位年轻的时代楷模人物塑造成功。放眼新时代,黄文秀这样的优秀青年正在崛起。有数据显示,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全国有近300万人投身乡村扶贫事业,影片塑造黄文秀的形象,其实也是在塑造新一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为青年树立了榜样。
《秀美人生》最大的特点是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动力,这是对扶贫主题最好的阐释。黄文秀与家人的关系、与土地的关系得到充分表现,这就让她与村民之间融洽的关系变得真实可信,有了扎实的基础。
影片摆脱了传统的剧情片模式,选择了典型的扶贫案例,以串联的事件构成故事线,以人物为核心带动情节推进。
通过学习黄文秀的优秀事迹,我们发现,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攻克的难关不是“贫”,而是“人”,影片将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刻阐释。影片中,黄文秀不只是简单地解决村民的生活困难,而是鼓励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激起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变命运、改变现状的勇气。
影片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对黄文秀与村民的语言状态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配音时注意运用了普通话和方言,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群像。
总而言之,《秀美人生》是在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打造的一部有特色的作品。
豪华落尽见真纯
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与一般英模人物相比,黄文秀的人生经历很短暂,工作业绩也并不十分突出,这造成了电影创作在艺术转化上的难度。但黄文秀事迹之所以令人感动,并不是她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这样一个年轻、平凡、朴素的生命,能够选择在农村实现自我价值,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脱贫攻坚的事业,十分难能可贵,她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去学习。
《秀美人生》用最朴素的手法、最朴实的呈现,展示了最华美的、最崇高的人物和人生,给观众提供了一部有艺术观赏价值,能够感动人、打动人的优秀文艺作品。
影片在塑造黄文秀这个人物时做到了尽量人性化的展示、个性化的塑造以及情感化的表达。首先,黄文秀的扶贫工作具有她的独特之处,因为她本身出身在贫困家庭,深知贫困对人生造成的窘境,同时,她也是北师大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懂得人生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物质获得,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精神特质,通过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的一件件事情,使人物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个性特征。
黄文秀看起来性格很随和,但是她内心很坚韧,这种个性化的塑造摆脱了一般典型人物的同质化。此外,影片讲的几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用情感沟通的方式,包括很多没有台词的人物表情,却能在一瞬间打动人心。
影片风格很朴素、朴实,但是这种朴实不是土气。恰如古人诗中所说的,“豪华落尽见真纯”。
追问死亡意义,反思生命价值
吴冠平(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自《雷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孟二冬》之后,英模题材再次聚焦年轻人,成为《秀美人生》这部电影最令人欣喜的地方。让年轻人回到了英模题材影片的主人公序列中,年轻的英模构成该片重要的特色,这是这部片子最有特色的地方。影片主人公黄文秀说:“你问我为什么回到乡村来,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这句话很有感染力,青春可以挥洒的地方都值得秀一秀。
从影片的艺术创作角度来讲,《秀美人生》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在一种共情式的体验中完成主题的表达,这仍属于在经典的或者说传统的英模现实主义创作规定内进行的创作。
影片通过情节冲突设计,也巧妙地呈现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同人的不同人生选择,表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正是这样的复杂性,让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难上加难,也更有意义,同时也让黄文秀的奉献与担当显得更有价值。
影片最后对黄文秀的牺牲进行了追问,这种追问不仅仅是对死亡意义的追问,更是对她人生价值的追问,亦是对银幕前的每个观众的追问。
我们如何看待英模的牺牲,她的牺牲到底意义为何,是这部影片艺术创作所要达到的思想深度。作为一部电影,从艺术角度来讲,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比塞进更多的答案更有意义。
塑造扶贫干部 展示乡村面貌
皇甫宜川(《中国电影报》社社长、《当代电影》杂志主编):
《秀美人生》通过黄文秀的故事展示了脱贫攻坚事业的不易和奉献精神,也揭示了当代中国乡村的某种真实面貌,既让人感动,也给人带来思考。
影片中无论是职业演员还是非职业演员,表演都真实而准确,塑造的形象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在观众与影像之间搭起了一座情感沟通的桥梁,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特别是对黄文秀这一当代青年扶贫者形象的塑造,影片是从其内心与被扶贫者的情感共鸣层面,来展现她愿为扶贫事业自我奉献的内在动因,真实、动人,有很强的时代感,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整部影片朴实、细腻,既有诗意描写,又有纪实般的生活呈现,让人们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扶贫故事,不仅了解到以黄文秀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扶贫者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更揭示出他们在扶贫过程中的心理路程和精神面貌,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中国乡村,去关注乡村中土地与农民的命运,进而去体悟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脱贫攻坚事业的重大历史意义。
主旋律与类型片成功“嫁接”
阿郎(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看电影》杂志主编):
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创作近年来赢得关注,《秀美人生》实现了主旋律和类型片的一次成功“嫁接”。看这部电影,我忘记了这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一部讲述时代楷模的电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青春片,中国就是有这样一群年轻人用这样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青春,这是非常好的样本。
影片紧紧抓住了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找到了人物之间独特的情感联结。演员对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塑造准确、深入,让人物鲜活了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人和人的关系、人和文化的关系,加之独特的广西风土、景物的介入,显得非常真实可信。
承载时代主题 ,具备艺术品格
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的高度就是艺术作品的高度、时代的高度。《秀美人生》塑造了黄文秀这一可亲、可敬、可信的年轻共产党人形象,展现了广西的大好河山,既达到了主旋律影片应该承载的主题要求,也具备了电影作品所应具备的艺术品格。
影片将当代中国的扶贫事业,以及投身于此事业的一代年轻人,用电影的画面和语言记录下来,是在为一代人立传,也是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与伟大的时代立传。
(按发言顺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