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纪录片大师陈为军身染沉疴,但是他的一部《城市梦》再次引起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筹备人士的关注。这是中国最大的国际纪录片展销平台,已经有近二十年历史。热爱纪录片事业的专家与诸多从业者都把它当作未来纪录片的风向标,也非常重视它释放的信号怎样代表着一代纪录片大师的思考和指引。
毫无疑问,陈为军的一系列纪录片都有着卓识远见,而且作为当代中国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其针对中国四十年历史巨变的跟踪记载与思想深度,不仅不可多得,而且即使在包括故事片在内的整个电影界,都难以与之媲美。在这样一个视觉领域,我们十分关心的是这个着重于追随国家发展步伐而完全零距离发声的纪录片,怎样赢得市场的尊重,收获它思想的硕果。
当代视觉领域由于互联网的瞬间传播而价值陡增,种种源自非凡算法的软件平台如雨后春笋,满载娱乐主义直击视频走向全世界。但是,所看、所发并非就是现实之所思。尤其是纪录片独具的思想眼光,使得其余的视觉作品成为碎片化、娱乐化的意识承载,只要它们不是在一以贯之的思想序列之中,都不过是反智弱智、昙花一现而已。
懂不懂真正纪录片的价值,决定了能够有多少优秀的纪录片被思想界和市场发现、重视、发行、上映。我们用一种军事的角度做一个简单比喻。故事片中的大片属于最重量级的武器,它们每一部都不妨称之为“盾舰”,称之为“核弹”。优秀的纪录片相比较之,则可以称之为“导弹”、“洲际导弹”。前者具有威慑性的杀伤力,后者具有同样的精准打击力。这就是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区别。
纪录片与我们通常发行的艺术片也不同。艺术片的价值在于审美范畴,在审美中我们可以认知世界的另一面,不是纯娱乐,不是一般逻辑线上的普世价值,而是融艺术和信仰于一体,满足于精神家园的认知,所以艺术片的特点在于某种贵族性。相比较,纪录片没有精神贵族的居高临下,但却有思想者的锐利眼光,直指某种社会问题。用医学比较,故事片是大规模消炎,艺术片是特效药,纪录片是激光手术刀。
社会问题之所以普遍,是因为全世界进入到了新治理文明阶段。我们简单地将之分为中国的与世界的。中国的问题在记录片中今天以陈为军作品为典型,其中尤以《生门》和《城市梦》突出。这两部影片涉及方方面面,但是“爱”是最尖锐的问题。《生门》通过底层百姓(农民)遭遇生育方面的经济困窘,而聚焦于正处在现代化过程的中国社会现实与精神层面的艰难困局。《城市梦》揭示的是在中国梦的时代特色指引下,政府治理如何引导人民走向城市文明的新型社会逻辑。两部影片都突出了一个问题:在尖锐的现实面前,我们还能够让人民生活在文明的环境吗?
纪录片是讲究灵魂性的。不论它选择的是何角度,都会指向同一个灵魂。陈为军在这两个方面都非常超越一般。敢于选择底层的生育问题,和敢于选择农民成为城市人的问题,正面显示的是解决,背面则是社会文明的温度。我相信陈为军作品的示范性就在这里。它的“导弹”专门指向当代社会“爱”的缺失,而任何社会问题都必须正视人性。
所有传媒平台,不论是网上的还是线下的,都要共同提供(不仅仅是构筑)这样一个发射的机会。而我们在市场面前一定要记住,作为电影人其首要任务是三位一体地满足社会对于电影的全方位功能需求——以故事片给人们精神娱乐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以艺术片给社会各层次心灵需求以美的熏陶并传播文化思潮;以纪录片聚焦于社会性与世界性的各种科学探索与分析,在活生生的视觉面前寻找思想与学术的答案。
以上三种类型电影的发行各有不同的路径。纪录片的发行要求更专业的操作。其中某一部作品的针对性必须经过发行研究的深入讨论,发行者在影片推向院线或者网络之前,要进行社会关注度的策划和助推。尤其是研究清楚,社会在当下如何能够重视这部影片的上映,而不能够只凭档期的诉求。没有社会和观众的关注,“档期”就不是档期。这是较之于故事片更加要仔细琢磨的。因为故事片的天然娱乐可以成为电影推广的基础,而纪录片大量出现于电视和网络媒体,院线发行的基础相对较弱。
如果院线观众的关注度还未提起来,就是纪录片回到院线的基础还需夯实。如果没有意识到回避开这个纪录片院线发行的事实,而深入宣传本纪录片的唯一性、独到性和创新性,就是还没有做好这部影片的品牌营销。如果品牌没有做好,就要全力以赴开发影片的品牌塑造。社会纷繁复杂,每一天人们面对的各种难题多之又多。所以纪录片必须是“导弹”,讲究精准而非面面俱到,或者要求所有人都来关注它、重视它
纪录片的发行就要如同发射导弹一样讲究精准打击,不能只讲究时间,更要锁准空间,即“定点”——定点在某一群人,某一群在社会上有其活跃度的人。《城市梦》的发行适逢创建第六次文明城市活动开展,应该说这就是其“档期”时间,而在全国层面上指导这场活动的各级官员首先就应该是这部影片的第一观众——当然这是不够的,应该推动他们引导全体人民学习《城市梦》的当代文明意识。
纪录片的发行具有科学性,如同艺术片一样,讲究科学的发行方法,而且在影片制作的同时就要研究确定。中国院线在三类影片的发行上此前都有成功经验,我们要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也需要在发行的酝酿阶段即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合作沟通。一部纪录片在院线层面谈得越透,发行把握就越大。而且不是一蹴而就地看片、订合同、约排片量,而是要让院线的领导们和营销人员打开市场思路,提起精气神共同创造影片的市场奇迹。
市场营销在当下手段很多,困境不在于没有手段。手段是跟着策划出现的。如同不用担心缺乏数据,数据从来都是软件提供的。核心问题还是在软件,营销策划就是软件。在中国电影产业起飞的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电影营销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曾经风生水起,势不可挡,中国电影产业从1997年的年票房6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642亿多元票房,其中各种因素都在起着综合的作用,而市场营销早已成为故事片、艺术片和纪录片的基本方法,兼以资本的推波助澜和互联网手段的叠加效应,其所创造的产业辉煌持续至今。
2020年前后五年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纪录片的市场营销也以此走进更加深度和精准度的层面。我们需要出现胜过第一阶段那些营销英雄的新营销传奇。曾经的经验无比宝贵,但是今天的营销已经有着互联网媒体的发达和社会参与度的极大提升,这就是希望。在《城市梦》的发行宣传中,广州媒体的矩阵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一场讨论会的传播做到了几天之内上百家媒体全国报道,剩下的我们反而是要思考,这些主题的传播如何才能踩到点子上。
纪录片在新时代将要发挥出更加重要的号角作用和思想的意义。题材的尖锐、思想的深度、不妥协的风格和营销的切入,这些课题逐一拷问着我们行业中人。困境与克服方显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