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冀不是科班出身的编剧,这反而给他松了绑,让他不过于迷信与拘泥西方戏剧式三幕爬坡、累及张力的经典结构,而是更开放性地接受、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电影叙事结构方式。他喜欢的英国编剧、导演理查德·柯蒂斯几乎就没写过标准的三幕剧,而跟他屡次合作的陈可辛导演,则一直偏爱弧光不大、相对静态的人物,宁愿将故事的驱动交予世事与时局的变迁,让时间之河的流淌、潮汐带给整部影片动态,同张冀对故事的理解不谋而合——“我认为故事就是无常变化中人的境遇和选择”。访谈中,张冀提到过自己对主题精纯的追求,在我看来,他的追求之道除了对情节的狠心裁剪,还体现在剧作结构的精心设计与建构。
从张冀的成名作《中国合伙人》到《亲爱的》再到预热国庆档的《夺冠》,一种非常独特的结构方式正愈见显形,看《中国合伙人》时,我将它形容为“天平式”结构,但现在我找到了更好的比方,他的剧作结构方式更像一只鸟,如果将他的剧作也切分成三部分,那么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就像鸟展开的双翼,这两部分的关系更多时候不是像天平的两侧此消彼长,而是相互对应、并重并举的奇妙的对称关系,常见的三幕爬坡式结构第二幕相对冗长(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时间上的长,往往只是因为欠缺戏剧冲突而显得长)。张冀的这种“鸟式”剧作结构的第二幕,则像小鸟的身子,时间上大大缩短,与其说是第二幕,不如说“中场重头”更贴切,体量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元素与爆发力,往往是整部影片的戏眼,最强的戏剧冲突所在处,而且还能平衡与统驭两翼。
张冀与陈可辛合作的电影编剧处女作《中国合伙人》有人说像阿伦·索尔金的《社交网络》,说实话开局都是主人公身陷听证会自辩是有点像,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你会发现其实两者结构故事的方式完全不同。作为当代美国剧作家的翘楚,索尔金的故事精工到雕金镂玉,《社交网络》全片就像一个令人目眩的立体陀螺,浩瀚的素材最终都向心的指向听证会中所问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剽窃双胞胎的网站创意?有没有故意排挤大学室友兼网站最初合伙人?没有恶意报复前女友?而这三重问题其实质又都指向同一个内核:男主角强大而又脆弱的EGO(自我)。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社交网络》被影评界频频拿来与《公民凯恩》相提并论的原因,和曾被拿来与《公民凯恩》相比的《血色黑金》一样,整部影片都是以主人公的EGO为核心来层层建构的。
而《中国合伙人》的结构方式与《社交网络》不同,事实上中国电影以主人公的EGO为核心建构的故事非常罕见,随着故事慢慢展开,我们发现《社交网络》中用以网织全片的听证会,只占了《中国合伙人》影片中的一部分比重,如果将交叉剪辑的时空线理顺来看,《中国合伙人》其实就是一个“小鸟式”结构,展开的第一扇翼是成冬青创业三人组的初创业——从无到有,而与之形成对称的另一翼是三人组的再创业——将事业做大做强,从中国做到全世界,通过两翼的逐渐舒展,创业三兄弟的各自的感情生活、个人状态、彼此关系前后相映成趣,全方位的展现了二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大潮中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幻。听证会在《中国合伙人》中是作为衔接两翼的鸟身存在的,张冀的“中场重头”是将戏剧结构方式中的中点(Middle Point)做了一个更有力的强化。好的中点往往会对前一段的人物关系、戏剧冲突进行倒转,以续能接力跑完后面的半程。《中国合伙人》在听证会上呈现了三兄弟历经成长后的成熟与强悍——与质疑他们的美国人针锋相对,但同时也揭示了三兄弟内心深处与彼此关系中的脆弱不堪——邓超的自我怀疑、佟大为的虚无主义、黄晓明“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的永失我爱。而三人的这所有情节线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作为第一部分前情的工整对应与延伸。
《亲爱的》的故事讲得更为舒展淡定,“鸟式结构”也更明晰。故事一开始从黄渤郝蕾失子的单线结构娓娓道来,多年寻子,历经磨难,最终找到被拐的儿子,孩子失而复得,按我们常见的单线结构,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完备的故事了,但《亲爱的》到这里只进行了1/2,它放下黄渤的这条线,又开始讲赵薇这条线,她失子、寻子、母子再见、意外怀孕。随着电影故事的继续展开,影片的结构如水落石出渐渐显现,回头再去看黄渤那条线,你会发现跟赵薇的这两条线呈现非常奇妙的对称呼应关系,都是得而失,失而得,对应得熨帖而工整,而两条线的衔接部分就在影片的中点,也是影片中戏剧冲突的核心爆发点——黄渤和赵薇素昧平生的两个人面对面的夺子大战。在整体压抑的影片中,这个中点是所有情感与动作的集中爆发,而故事也从这里从黄渤巧妙的交棒给了赵薇。
刚刚上映的《夺冠》中这种“鸟式结构”更加稳定,作为一部忠实的基于中国女排奋斗史的影片,说实话留给编剧进行戏剧虚构的空间是很狭小的,操作这个项目的编剧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更多的心思要花在怎样去取舍事实素材并形成自己的剧作结构。《夺冠》的结构清晰可辨,在中国女排所经历的这么多场比赛中,就精选了三场比赛——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日大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大战”。这三场比赛的选择深具匠心,不仅是中国女排历时性发展的不同阶段,更精准构成了“鸟式结构”三个部分。中日大战与中巴大战,前者是总决赛,后者是1/4决赛,但在剧作上努力用两场比赛历史性的相似展开了对称的两翼,日本和巴西都是当时世界最强队伍,面对中国女排都有过十多场连胜的纪录,而且都拥有主场优势,两场比赛的得分都是3:2,中国女排苦战五局才艰难拿下对手。而前者是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第一主攻手在世界排坛的惊艳亮相,后者是郎平作为中国女排主教练的神来之笔。两翼可谓是对称相当工整,而衔接两翼的中点核心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中美大战”,在国人热切的瞩目中,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被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淘汰出局,这场比赛的呈现体量虽小,情感的爆破性却非常强,无论是对陈忠和、对郎平,还是对现场的中国球迷以及电视机前的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强烈的情感震荡、非常独特的情感体验,虽然从理智上理解郎平,但从感情上还是觉得过不去。这场比赛可谓输的人难受,赢的人更难受。而也正是经历过这场强情感刺激的比赛,非常自然的桥接出后面的剧情倒转,郎平以主教练的身份回归中国女排,陈忠和大方让贤,其中本来需要更多交代与记叙之处,都通过这种结构自身的力量完成了,充分体现了“鸟式结构”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