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8版)
◎ 战“疫”过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电影界“集中力量办大事”创作精品佳作
百年大党淬炼的强大优势、7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宝贵经验、40多年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基础,为国家发展注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澎湃动力,为跨越坎坷赋予“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回旋韧性。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经受住了“压力测试”,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曾表示,抗击疫情的过程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张艺谋、宁浩、张一白、徐峥、陈思诚、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等九位导演,黄渤、葛优、范伟、沈腾、王宝强、张占义、闫妮、马丽、吴京等近百位演员立即“集结”,以最高的效率,最精良的制作,完成了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创作。
刘抒鹃表示,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老中青三代电影人倾尽全力,随叫随到,用优秀作品体现了电影人面对疫情的态度,展现了电影人在疫情面前应承担的责任。“电影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够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展现疫情期间我们的团结一心、不屈不挠以及所取得的创新创造的成果。”刘抒鹃说。
饶曙光表示,借鉴《我和我的祖国》的拍摄模式,《我和我的家乡》项目策划非常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包括《一点就到家》、《中国医生》、《金刚川》、《秀美人生》、《守岛人》、《千顷澄碧的时代》等作品,既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也体现了精品发展的战略。
侯光明表示,党中央近期对抗疫英雄进行了表彰,标志着抗击疫情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我和我的家乡》等影片为主打的国庆档,则可以被看作是吹响了电影行业全面复苏的号角。“国庆档大片很有看点,电影主管部门和全行业精心筹备,媒体积极鼓与呼,电影人有信心取得国庆档的‘全面胜利’。”侯光明说。
饶曙光认为,电影人应该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加遵循电影的创作规律,特别是电影创作的周期较长,应该给创作人员更多的时间,充分发挥创作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释放他们的个性以及电影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刘汉文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电影行业里,首先是越来越多重点影片自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考虑选题,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历史节点,聚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决战脱贫攻坚等社会焦点,超前谋划、主动出题,为打造新时代电影精品提供强劲动力和科学引导。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影片创作上,不少重点影片采取联合导演的方式,以多样的视点,丰富的人物类型,温暖深情的讲述方式,唤起观众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记忆。
除《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外,《金刚川》、《英雄连》、《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实》、《最可爱的人》等重点影片也都拍摄完毕或正在创作之中。
刘汉文表示,这些重点影片聚焦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中找准选题立意,从当代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奋斗历程中挖掘故事素材,生动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光荣和梦想,深情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以传世之心全力打造重大题材新史诗,切实承担好“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 “后疫情时代”中国独领风骚
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主引擎和新标杆
千难万险何所惧,大战大考炼真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经过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磨砺中经受洗礼,在困境中敢于胜利,再次通过了“极限大考”。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刘汉文表示,浴火重生的电影行业,在国庆档全面让观众重新领略大银幕的魅力,让行业重新焕发无尽的活力,让全社会重新看到电影行业的巨大潜力。
他表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电影展现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优势,也具有广阔空间。电影发展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电影本身。
目前,全球其他地区电影市场因为疫情的影响,仍处在困境中。作为比较早控制疫情并让电影行业稳步复工的国家,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主引擎和新标杆。
饶曙光表示,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态势非常好,投资没有离场、人才没有离场、观众没有离场,大家也看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巨大韧性和空间,对未来的发展应该充满信心。
他认为,疫情之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影内生动力的进一步释放,我们会构建起一个新的电影市场,建立起整体的利益观,包括共同利益观和平衡利益观,充分保证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进一步释放中国电影发展的生产力。他同时建议,我们的政策调整也要追踪电影市场的一些新变化,有一些更长期的战略性安排,从而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提供政策方面的扶持和保障。
侯光明认为,中国在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市场、管理、创作等多方面的转型升级,疫情一定意义上加速了这一转型升级。他认为,目前我们正处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这些都对电影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与挑战,中国电影产业将会在高新技术应用上有所突破,同时将线上线下渠道相结合,最大限度提升一部电影的效益,最大程度满足观众对好品质电影的美好需求。而在管理手段上,《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探索了区块链式的管理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创作过程中的管理模式也将全面升级。
“电影行业的发行平台、技术平台、观影平台、评论平台都有转型升级的可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职能。我们应立足中国发展和世界格局,谁能够转型升级,就会为世界电影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侯光明谈到,从创作的角度看,电影行业呼唤青年才俊,需要扎根生态、聚焦社会大背景下的现实题材影片,观众需要了解现实,从现实中找到力量、看到希望,对现实问题答疑解惑,这也是中国电影创作转型升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侯光明表示,虽然疫情还未完全过去,但电影人怀有革命的乐观主义,对同行业从业者的信任以及必胜的信心,中国电影产业在“后疫情时代”依然会实现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刘汉文建议,除重大选题、重点项目的创作外,在管理服务、发行营销、评论引导等电影行业各个层面,也应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例如在管理服务上,很多重点项目都是从创意策划、剧本创作抓起,选优配强创作班底和制作力量,全程跟进加强创作引导,督促主创团队找准电影创作的核心环节强力突破,全力推出能够代表我国文艺发展水平的新时代电影高峰之作。在发行营销上,不少项目树立品牌运营意识,在电影宣传推介、播映安排上下功夫,嵌入项目整体流程,与选题立项、创作生产同谋划、共推进。在评论引导上,不少重点影片都重视加强评论工作,创新评论形态,提高评论质量,统筹运用影评栏目、专家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及时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有效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
刘汉文表示,期待电影行业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释放创作活力,持续扩大市场规模,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以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 中国电影人“抗疫语录”
通过这次肺炎疫情,应该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发现了更多的不足,也思考了更多的问题;明白了个体其实跟社群、国家和全人类以及大自然和宇宙相生相依,懂得了敬畏自然、尊重科学和珍爱生命的道理。
——北京大学教授、电影学者李道新
我们要以前瞻性、长远的眼光出发,理性寻求疫情冲击之下影视行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福建恒业影业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辉
这次疫情对电影行业影响较大,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很大。只要有好电影,观众就会买单。
——潇影集团剧本中心主任柏平
面对这场灾难,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只有大家守望相助、抱团取暖、改革创新,就一定能赢。
——凡影科技创始合伙人王义之
这次疫情一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留下来的是更为健康、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企业。长远来看不一定是坏事。
——大象点映与大象纪录创始人、CEO吴飞跃
中国电影市场仍旧具备良好的成长性,这个庞大的市场仍旧是世界电影市场不可缺少的一环。
——影联传媒总经理讲武生
期待有关抗击疫情的影视作品,因为伟大的事迹是要被歌颂和赞扬的。当然,除了讴歌,也要有反思。
——演员颜丹晨
观众对于银幕形象情感的共鸣,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都将大大提高,观众的审美发生变化,影院经理也要观察并发现这种变化。
——制片人方励
只要电影人能够持续创作出优秀作品,电影产业就会在疫情结束之后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导演安澜
在疫情下更加凸显,现实社会真的像《流浪地球》的故事中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团结起来共抗灾难,因此我感到非常幸福。
——编剧、制片人龚格尔
疫情不会改变观众的观影习惯,但可以激发所有人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而电影人,就要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电影作品去回馈观众。
——制片人顿河
在电影院观影除了有更优质的体验外,还有年轻人热衷的社交属性,因此观众对于电影、对于在影院集体观影的需求未来是长期存在的。
——制片人夏卫国
在大银幕上看电影是种很美好的传统,我觉得应该继续延续下去。中国电影还处于前期的大开发阶段,我们有非常好的前景。
——导演苏伦
希望所有的投资人、创作者不要对行业失去信心,当我们觉得最难熬的时候,咬牙坚持下去,春天就在不远处。
——制片人周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