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丝路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结束“授课”,今年大师班共邀请到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波兰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中国演员宋佳及集演员、导演、监制于一身的徐峥。四位中外影人通过主题授课、连线对谈形式,分享创作感悟。
首场大师班“主讲人”徐峥谈及参与执导《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时表示,现在很想拍“时代故事”,蛮享受这两次“命题作文”的创作过程。
曾凭《一次别离》、《推销员》、两次站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领奖台的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被问到如何在伊朗严苛的限制下创作时淡然表示,“创作的自由非常重要,但有时限制会激发我的创作”。
波兰最受关注的女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与宋佳连线对谈。对于表演,玛高扎塔透露自己会选择“有相当强感染力的演员”。宋佳则认为,职业演员最重要的是在镜头前呈现出导演想要的表演。
◎ 中国演员、导演、监制徐峥:享受“命题作文”
话剧演员徐峥是第十届白玉兰戏剧奖“最佳男主角”;影视演员徐峥是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跨界导演,一部《泰囧》把徐峥送上当时中国电影市场最卖座导演之位;担任监制,徐峥把《我不是药神》、《宠爱》等青年导演作品带进同档票房之最。
多重身份,游刃有余,徐峥笑言,全得益于“在片场泡得久”。最近,徐峥接连参与《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两个“命题作文”,他发现,相比以往自寻主题的创作,“由大家一起来框定一个主题”的创作经历,其实“还蛮享受”的。徐峥说,接下来,还是想拍跟“人和时代有关的电影”。
在找“人与时代”的故事
拍完《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徐峥对“时代”故事有点儿上瘾。
因执导《泰囧》走红,观众对徐峥的所有期待几乎均与“爆笑”有关,徐峥却发现,自己对喜剧的热情正在减少,“可能年龄大了,不像以前那样享受观众的笑声,或者不满足于这样”,他变得更在意“观众离场的感受是不是有温暖、有感动”。
徐峥悄悄把自己的变化“夹带”进了《港囧》,不料招致了“囧系列”粉丝不满。
“观众就想看我在电影里闹一下、折腾一下,但你为啥非去探讨什么中年危机,烦不烦?这是观众想说的话,我替他们说了”,徐峥把这次经历当成“教训”告诫青年导演,“做商业IP,还是要遵守跟观众和市场的约定,续集的核心元素一定要保留”。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夺冠”、《我和我的家乡》里的“最后一课”的创作经历,让徐峥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第一次尝试“限定主题”创作,徐峥反而觉得比以前自己“找主题”轻松很多,《夺冠》里,他加入了自己小时候在上海弄堂里的生活记忆,“女排三连冠时候弄堂里的生活是我从小经历过的,我有感觉”,《最后一课》里,他感受到了离人对家乡的情感。谈起整个创作过程,徐峥的总结是“我还蛮享受的”。
连续拍完两部具有时代印记的电影,徐峥对未来的创作有了新的规划,“我发现市场上这类电影不多,我自己的规划是,希望找到和人、和时代有关系的故事”,徐峥解释说,具体而言就是“关于整个时代比较真实的,有现实质感的,有情感情怀的,人与时代交织的故事”。
想给青年导演开“表演培训班”
大师课授课现场,徐峥回顾从演员跨界导演的经历,称最大感受是想给导演们开个“表演培训班”,直呼“导演得知道演员是怎么工作的,否则,你再骂都没用。”
而当年徐峥从演员跨界导演,多少也与此有关。徐峥回忆,那时候,到了拍摄现场才发现“场景、服装、造型,哪儿哪儿都不对。你演什么?你是演不出来的。”徐峥无奈“吐槽”说,“表演需要空间,需要土壤,所有准备工作、周边营造必须处在比较对的环境里,才能谈得上表演。”
反复的 “不靠谱儿”遭遇最终把徐峥逼上了导演之路,“我在演员层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就带给我一种不满足,我说,要不还是自己来吧。”
徐峥发现,现在许多导演,尤其是青年导演对表演不太了解,致使在现场一些导演根本不知道演员的问题出在了哪里,只会骂。
徐峥直言,很想给导演们开个“表演培训班”,带着导演去做表演练习。在他看来,导演对表演的了解必须达到切身的理解,要知道演员是怎么工作的,必须站到演员的立场上告诉演员他的问题是什么,才能帮助演员达到自己的要求,否则“你再骂都没用”,哪怕“一个龙套,一个群众演员,他演成什么样,作为导演都应该知道原因是什么。”徐峥说。
我当监制是为导演服务的
除了担纲导演、演员,最近,徐峥还为青年导演做监制。
2018年,徐峥监制的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创造了31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2019年底,徐峥监制的爱情电影《宠爱》以6.83亿票房佳绩笑傲元旦新年档。徐峥透露,他对监制的定位是,团队工作和服务工作。
“现在市场把青年导演搞得很焦虑”,徐峥说,电影是个长流程工作,青年导演喜欢这个行业是凭借兴趣来的,但现实是导演除了创作,还要面对投资、市场、发行等各种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青年导演往往陷入“委屈”,觉得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公正对待,被逼到“焦虑”。
“这个时候,年轻导演就需要一个监制帮他”,徐峥认为,监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个团队的工作。监制应该去了解导演诉求,缓解导演压力,为导演提供的是全流程安排服务,“电影这个行业也是全产业链的东西,从有创意起就开始了,剧作导向、故事定位、确定档期就一起来了,齐头并进,在做电影的过程当中宣传就介入了,和发行铆合在一起。所以监制的工作是帮助导演对全流程的东西进行梳理建议。”
对于导演与监制的关系,徐峥说,监制是为导演的目标做服务,是个服务的工作。至于什么类型的影片需要监制?徐峥建议,商业片、艺术片都要监制,毕竟无论商业还是艺术,电影的流程是一致的。
◎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自由很重要,但限制激发我创作
2011年,伊朗现实题材电影《一次别离》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和伊朗电影在此后的数年里,成为中国电影学术界不衰的话题之一。5年后,阿斯哈·法哈蒂再度凭借阿斯哈·法哈蒂再度凭借《推销员》重游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领奖台。
很难想象,在制度严苛的伊朗,法哈蒂能够持续拍出剖析社会、针砭时弊的现实题材电影。在由他视频连线授课的电影大师班上,法哈蒂表示,“限制会激发我们的创作,对我个人来说也是这样”。谈及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法哈蒂建议导演们,“客观表达,不在电影中评判事件”,至于题材选择,他相信古老的波斯谚语中藏有答案——“从心底讲出的话语才是能真正打动他人的”。
限制激发创作
拥有严苛的社会和审查制度,伊朗电影常被看做“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然而,在严格的拍摄限制下,伊朗导演法哈蒂却接连奉出多部引发国际关注的现实题材影片。
2003年,法哈蒂首部个人电影,以离婚为主题关注伊朗的现实社会的爱情片《尘中之舞》便受到了国际影坛关注。2009年,法哈蒂凭借剧情片《关于伊丽》获得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2012年、2016年,法哈蒂的电影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大师班上,有被问到伊朗导演如何在伊朗严苛的限制下创作时,法哈蒂回应,“我觉得,限制会激发我们的创作”。法哈蒂并不否认伊朗电影由于受到某些限制的影响,电影创作下降,他也同样认同“艺术创作需要自由”,但他同时表示,限制也会激发创意,“波斯有句谚语,意思是创作需要在限制中激发,有时候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这样的。在一段时间内,一些限制会激发我的创意。”
不在电影里夹杂个人评判
作为当代现实题材电影“大师”,法哈蒂认为,所谓现实题材电影,就是用人们的生活去表达现实,关注人们生活这个最重要的现实。他说,现实题材电影需要在电影中传达的现实不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超越日常生活的,能够表现日常问题和社会冲突和矛盾。
由于现实题材的复杂性,法哈蒂认为,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需要拥有多个层次表达,这也造成了现实题材影片“剧作更难,耗时更长”,法哈蒂透露,他也会花费大量时间磨剧本,直到剧本接近完美,拍摄时,他不会再去改剧本。
谈及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技巧,法哈蒂现场支招:“回顾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可以用于电影创作的片段,拼接片段,进行艺术化戏剧化创作,直到逐渐形成故事结构。”
法哈蒂同时透露,自己在电影作品中反映社会问题和事件时,只选择表达,不会对事件或问题进行评判,也不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判,他的准则是“创作不偏向某一群体或者某一社会阶层,尽量让他们处于平等地位”,因为“评判是由观众进行的,导演在电影中无需评判”。
从内心传达故事
“创意的源泉从何而来?”现场,创意问题是法哈蒂被问到最多的话题。
法哈蒂认为,灵感有时来自于日常生活,“生活中,很多事是重复性,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并不那么有吸引力,但有些时候如果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或者危机,就会变得有趣和有意义,能转变成一个电影素材。”
法哈蒂举例说,比如一对夫妇在餐厅吃晚饭,这不是一件有趣的事。但比如说这是他们离婚前最后一顿晚餐,他们在讨论他们的生活,对观众来说,这可能就是有意义的事了。
至于法哈蒂本人如何捕捉创作灵感,法哈蒂介绍,他的很多创意都是突然出现在脑海中,而他不过是从内心传达了这些故事。他相信波斯谚语所言:“我们从心底讲出的话语,才是能真正打动他人的话语。”
◎ 波兰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喜欢“有感染力”的演员
玛高扎塔是当今最受关注的波兰导演之一。1999年,玛高扎塔从执导纪录片开启导演生涯;2015年,凭借黑色喜剧《身体》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8年,又因剧情电影《面目》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大师课上,玛高扎塔透露,自己通过感受判断演员,会选择与“有感染力”的女演员合作。
关注演员“感染力”
玛高扎塔善于处理情感、情绪表现,她的电影镜头有着北欧特有的干净冷硬,又不乏女性的柔和细腻。
这令玛高扎塔在为电影选择角时,更关注人带来的感受,“我不会说很多,而会看一些微妙的东西”,玛高扎塔透露,她会观察演员面部表情和表演细节,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能够打动她的部分。尤其对女演员而言,过往作品中展现出的“感染力”有时直接影响到玛高扎塔的决定,“我非常看重她们在别的电影中演得怎么样、大概的感觉和风格,看看她是不是有相当强的感染力。”
电影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大师课现场,玛高扎塔回顾起了自己的电影生涯,笑言从七岁起就躲到桌子下看电影,“我七岁时,正好看到电视上放电影,很难懂,可还是钻在桌子底下偷偷看,从此爱上了电影。”
谈及观影喜好,玛高扎塔表示,非常喜欢多元化的导演和风格,“可能这几天喜欢某一种类型,过几天又换了”,在多变的喜好背后,玛高扎塔透露,她的“爱情观、世界观也跟随着电影技术、观赏角度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 中国演员宋佳:职业演员要适应不同导演
2013年,因在电影《萧红》中对萧红这一角色的出色诠释,宋佳捧起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奖杯。
从影近20年,宋佳在与吴宇森、霍建起、刘伟强、张一白、娄烨、徐皓峰、邱礼涛、文牧野等风格迥异的导演的合作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能力,塑造出多元的银幕形象。
在宋佳看来,作为职业演员最重要的是在镜头前呈现出导演想要的表演。
不同导演,方式不同
宋佳属于戏路宽的演员。她有时素颜出镜,有时浓妆艳抹,她时而独立傲骨,时而可悲可怜,她有时清纯可人,有时泼辣性感,她上得了山场、下得了水场、做得了土匪,她也有敢爱敢恨、为爱殉情的刚烈,似乎不一样的导演,能从宋佳的表演中挖掘出不一样的惊喜。
这些年,宋佳多变的表演风格得到了业界肯定。2007年,宋佳凭借《好奇害死猫》中大胆性感的表演提名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2012年,宋佳因《悬崖》中收放自如的表演提名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2013年,出演“萧红”的宋佳荣登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大师课现场,宋佳分享表演经验说,作为职业演员,最重要的是需要在镜头前呈现出导演想要的表演,并去找到适合这部影片气质的表演方式。
宋佳透露,自己与不同导演合作时,方式各有不同,“比如拍娄烨的电影,演员表演可以非常即兴,非常爽;而徐皓峰导演的电影都在他脑子里了,哪怕怎么拿一支烟,都是设计好的。”因此“演员要适应导演的不同风格和要求。”
顺从内心,打动自己
回顾从影历程,宋佳笑言:“是我选择了演员,不是演员选择了我”。
当年,学民乐的宋佳,第一次听说可以去考“戏剧学院”,还以为是“要去给戏曲伴奏”。宋佳透露,直到师姐给她详细解释了“戏剧不是戏曲,而是舞台表演”,宋佳说,“听完之后,就像脑子里有一个灯突然亮了”,就这么误打误撞入了行。
谈及从影以来的心路历程,宋佳总结道,“顺从内心、打动自己”。
11月6日,宋佳领衔主演,黄渤监制、李霄峰导演的新作《风平浪静》将登陆全国影院,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