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2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室与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解放思想、探索艺术、振兴文化”。
回望20世纪80年代,受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与激励,新时期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全面复兴与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电影界空前活跃,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电影创作上,老、中、青三代电影人同台竞技,他们积极探索新的电影观念,大胆革新电影语言,展现出全新的美学姿态与追求;在理论探讨上,电影语言、电影与戏剧、电影与文学等关涉电影本体的争鸣十分激烈,电影理论及批评不再是政治教条式的约束规范,而真正实现了与电影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指导创作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电影观念与学术话语的现代化转型。
回望历史,观照现实。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疫情对于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疫情在加速电影行业优胜劣汰的同时,也或将成为一个倒逼行业创新发展、改革升级的重要契机。因此回顾80年代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电影所经历的改革阵痛以及电影人们的积极探索与突围尝试,对于当下也具有知古鉴今的重要意义。
80年代的中国电影长期以来受到中国电影史学界的热切关注。聚焦于80年代中国电影的本届年会,更引起了国内外数十所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报名人数达到了335人,收到论文124篇。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经过严格的查重筛选以及专家盲审,最终遴选出79篇论文入选年会论坛。
年会包括主论坛、分论坛、学术放映等诸多环节,参会专家学者们将从理论梳理、产业研究、文本分析、类型电影、港台电影、女性婚恋等多个主题出发,对80年代中国电影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交流。按照惯例安排的珍贵影片独家放映是与会学人的挚爱,本届年会共安排了10部影片放映,包括《1905年的冬天》(1981)、《妻子的信》(1983)、《美食家》(1985)、《无声的雨丝》(1985)、《无情的情人》(1986)、《女儿经》(1986)、《女人的故事》(1987)以及三部北京电影学院78级毕业联合作品《小院》、《结婚》、《我们的田野》。
开幕仪式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发表开幕致辞,简要介绍了中国电影史年会举办初衷以及历年举办情况和本届年会的筹备情况。孙向辉表示,新老力量的传承和接力开拓发展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良好局面,让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新征程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让建设中国电影学派学术体系的努力久久为功,希望大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意义的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把历史研究作为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胡智锋对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通过常年积累所打造的“资料馆+高校”这样一种强强联合的办会模式表示肯定和支持。他指出,电影史的研究对于电影学术、电影行业、电影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也提出未来的电影史研究应更加注重知识性、真理性、思想性,作为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则应该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承担文化责任,为社会、时代留下具有份量的思想文化成果。
作为中国电影史学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电影史学年会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学术界新老力量的传承接力,在活跃和拓展中国电影史研究思路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学派基础学术工程建设,为疫情后继续向电影强国目标迈进的中国电影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