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4年10月27日,作为上海电影产业促进政策的“窗口”,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正式挂牌,至今已整整6年。6年间,“机构”用精细化服务串联文化影视、旅游观光、消费经济,成为上海电影产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取景地变身打卡地
上海是近代、现代都市风貌并存的文化大都市,很多剧组都喜欢来上海取景。2014年之前,剧组碰到难协调的取景地只能一筹莫展。在上海九部委联合发文提振电影产业之后,重塑中国电影发祥地风采的宏图大志,被聚焦在了一个小的剖面上——服务。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的挂牌成立,正是“上海服务”的有力体现,机构负责人于志庆和他的团队,也因此至今被誉为“剧组保姆”。
“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这些经过6年的运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近年来,政府在大力推广文旅结合,今年由于疫情,还在推动新经济模式,我们机构也在思考有什么创新:这些取景地都是优质资源,怎么让它们和社会、公众产生联动?”于志庆说。
经过调研和头脑风暴,机构工作人员发现,目前纳入“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名录的,往往要么能体现上海的历史人文情怀,像上海大世界、上海历史博物馆,要么能体现上海的市民文化传承,各类公馆、洋房,要么能体现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风貌,像上海中心、上海大都会游艇公司等等,“各类社交媒体上,年轻人都喜欢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之后,打卡留念,我们这些影视拍摄取景地,都是经过剧组专业审美过滤过的,都具有独到的美,天然具备‘打卡地’属性。”
为此,机构开始向各取景地征集视频和照片,再由机构通过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向公众推介。给取景地加上“打卡地”的外挂,只是机构精细化服务的一个佐证。为了应对疫情,今年机构将备受好评的《上海影视拍摄指南2020》做了电子版,剧组和公众获取也更方便了,这也直接带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
受理咨询服务7818次
据统计,截至2020年10月23日,机构共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7818件次,其中咨询类服务6489件次,协调类服务1329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5346家,其中上海单位3854家,外地单位1492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677个,其中上海剧组354个,外地剧组323个。
愚园路的老洋房昔舍shehouse,被《安家》取景后,电影《荞麦疯长》也找了过来。正在拍摄的王家卫电视剧《繁花》,也来机构备案,考虑选这样的老洋房。不仅是剧组找机构协调取景地,一些希望加入或者刚刚加入的新取景地,像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等地方,也跟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希望能通过提高公众知晓度,来促进自身甚至带动周边的发展。
取景地的数量变化,也很好地体现了上海这些年在拍摄服务方面的工作:2014年,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认定的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是75家,2016年底迅猛增加到219家,2019年由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认定的上海影视拍摄推荐取景地增加到266家。2020年初步统计,将突破300家。
此外,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机构开始对当时全市16个区的189家取景地进行影像素材的采集并建立信息数据库,如今,这项工作已成为常态。对想来前期勘景的剧组来说,有了这个数据库,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上海出品”等重大影视项目,机构同样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上海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电影项目《1921》,涉及大量的上海景观,除了影视基地,还需要有很多实景,片方申请协调的勘景地,多达四五十个。
精细高效系统化,是上海影视服务的“秘笈”,但上海并不想把它变成“独家秘笈”。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下,今年8月1日,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与长三角首批17家影视拍摄基地共同宣布成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并发布联盟成立共识。联盟的落地,将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服务的协同合作与联动发展,帮助和促进影视工业产业升级,实质性推动长三角地区影视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于志庆在成立仪式上表示,联盟未来将积极打造五个“一”:构建“一套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出版“一本影视拍摄服务指南”,建设“一个影视拍摄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一组影视拍摄地评价机制”,组织“一批影视展会集中呈现”。
话音刚落,长三角一体化的成果就出来了。灿星制作《阅读课》,想去绍兴鲁迅故里拍摄,“联盟8月成立,9月1日我们就接到了这个协调申请,”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联盟的架构,我们找到浙江省委宣传部,之后联系到绍兴市相关单位,解决了这一申请。”
6年的时间,被市场证明了的上海经验,正式开始对外输出。
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从诞生之初,就是上海电影产业振兴的一个窗口,无论是创新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模式输出,都是6年来上海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且不说《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等前两年叫好叫座的影片,今年国庆档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等影片,幕后是众多的上海出品方,动画大片《姜子牙》,一半的制作由上海红鲤文化完成。近两年,上海堪称佳作频出,备受业界关注。
在优化了电影产业环境、推出了众多扶持政策后,很多著名电影人都愿意把公司、工作室注册到上海来。除了上海本土走出来的徐峥,宁浩、黄渤、管虎等知名电影人,都把上海当成潜心创作的好地方。
寻找一个支点,撬动整个行业。上海的电影产业振兴政策,找准了摄制服务这样一个小小的支点,6年后终于撬起了一个大大的产业。“疫情对影视行业有着不小的冲击,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创新、创意,能给剧组、给行业带去一点帮助,让行业尽快复苏、加速发展。”于志庆说。(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