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积极健康、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城市电影票房从2016年的457.12 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642.66亿元;全国电影银幕数从2016年末的41179块扩张至2019年末的69787块;城市观影人次从2016年的13.72亿增长至2019年的17.27亿。截至2019年6月,农村数字电影订购突破1亿场,观影人次超过200亿,6.2亿农民享受到农村电影发展这一文化成果。
同时,春节档、国庆档、暑期档等重点档期取得了长足进步,“过年看电影”已成为“新民俗”;人民院线、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迅速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格局的市场生态逐渐形成;电影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重拳出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放映质量普遍提升……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范围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市场自7月20日复工后,呈现出喜人的恢复速度。截至目前,全年票房产出已接近160亿元,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主引擎”。
业界认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电影市场“风景独好”,不断增长的社会关注、热情不减的资本投入加上日益深厚的观众基础,共同构筑了“十三五”时期电影市场的坚实根基。未来中国电影人应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展现出更强的爆发力,以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票房和人次连年攀升
电影市场呈现出积极健康、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电影实力直观反映综合国力,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方式,在文化产业中具有带动引领作用。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做优做强做大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文化立法领域的一次突破,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座里程碑,是对电影产业化改革实践经验进行的总结与提炼,以法律的形式为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十三五”期间,电影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电影机构改革决策部署,电影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电影事业产业实现了新跨越,中国电影呈现出积极健康、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6年,内地电影市场收获票房 457.12 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266.63亿元,占比58.33%;2017年,全年电影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59.11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占比53.84%;2018年,全年电影票房冲破600亿元大关,达到609.76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78.97亿元,占比62.15%;2019年,全年电影票房达到642.66亿元,其中国产电影411.75亿元,占比64.07%。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范围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电影市场自7月20日复工后,呈现出喜人的恢复速度。截至目前,全年票房产出已接近160亿元,成为2020年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面对新的变化与挑战,蹄疾步稳迈向高质量发展。电影市场专家刘嘉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实现了飞速发展。这五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银幕数量大增,已经超越北美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电影市场。二是生产制作能力稳居世界前三,提供了足够的产品保证。市场终端有了内容的持续供给,就能反馈给上游,形成良性循环。三是电影娱乐消费热情越来越高,百姓观看电影的频率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影院基础设施向三四线城市不断下沉,小城镇居民也逐渐养成了大银幕消费习惯,这是国产电影能够常年保持较高份额的原因之一。
正如刘嘉所说,大银幕消费尤其是国产电影消费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时尚,全年中国电影市场城市院线观影人次屡创新高。据统计,2016年-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次分别为13.72亿、16.2亿、17.16亿、17.27亿,不断增长的社会关注、热情不减的资本投入加上日益深厚的观众基础,共同构成了“十三五”时期电影市场的坚实根基。
“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发展,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提出,在关注票房增长的同时,电影人也需要深入分析产业存在的问题和隐忧,比如观影人次的增长没有匹配票房的增长,电影院的上座率有待提升,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也有所下降,这些问题容易被票房的增长所遮蔽。
饶曙光表示,目前年观影人次的增长仍然有上升空间,如何进一步拓展观影人群,提高重点观影人群的观影频次,也值得行业进一步研究。
◎ 银幕数跃居全球第一
为实现电影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文化市场业态,发展电子票务、电影院线、演出院线、网络书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十三五”时期,电影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影院建设持续红火,加快科技创新驱动,观众的观影条件不断改善。
2016年,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平均每天新增26块银幕,与上年日均新增22块银幕相比再次提速。截至2016年底,全国银幕已超过4万块,达41179块,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7年,全国新增银幕9597块,总银幕数突破5万大关,达50776块。2018年,全国新增银幕9303块,银幕总数已达到60079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巩固。
2018年12月,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为产业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意见》指出,电影院是电影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观赏电影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电影价值、回收电影投资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快建设电影院,大幅度提高银幕数量,才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才能促进电影市场持续繁荣,为实现电影强国提供坚实支撑;才能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让中国电影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指引下,2019年,全国新增银幕9708块,银幕总数已达到69787块,稳居世界首位,且数字化水平全球领先,总体结构布局合理。
刘嘉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打下了全球最大规模市场的基础,但由于今年的疫情对全世界电影市场都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很多电影人发现,产业自身的内生动力仍需调整和提升。在银幕数增长和影院布局方面,以前人们总是“跟着感觉走”,现在会更科学、更理性地对待市场,在建设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她认为,更加科学地看待银幕数的增长,以及影院终端的优胜劣汰,都是很必要的。
首都电影院经理于超告诉记者,进入“十三五”时期,单体影院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观众分流也愈发明显,这个现象说明电影市场整体发展态势不错。同时,巨幕影厅、沉浸式体验厅、特效影厅已经成为新开影院的标配,仅仅“有声有影”的影院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影要求。
饶曙光表示,“十三五”时期,城市电影票房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对比来看,一二线城市的增长相对较缓,三四五线城市成为主要增量,这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出现的一个结构性变化。
三四五线城市市场的培育,得益于银幕建设的不断下沉,不少县级城市打破了“0”影院的尴尬。中国巨大的城镇化潜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影产业的发展持续释放动能。截至2019年10月,全国县级城市影院共有5571家,县级影院银幕24291块,占比分别约为46%、36%。2019年乡镇影院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步,全年新增乡镇影院294家,银幕1402块。
在影院建设快速发展、银幕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影院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县级城市及以下地区覆盖不足、电影院线制改革亟须深化等问题仍然突出。
饶曙光认为,“十三五”时期,银幕数量的增长速度很快,呈现出一种“跑马圈地”的态势,但由于缺少针对性的研究,导致一部分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接近于“无效”,这个问题需要引起行业的高度警觉和反思。
(下转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