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格外关心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明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目前,中国约有1732万视障人士,平均每百个中国人就有一个视障人士,他们的文盲率约为43%,远高于普通中国百姓4.08%的比率。迈入新时代,除了加快硬件设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外,如何降低视障群体的文盲比率,满足视障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成为立足国家战略、推动人权平等、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议题。
在以往信息无障碍传播的实践中,无论是纸媒时代的盲文,还是电视时代的手语播报,或是移动时代的读屏软件,解决的仅是视障群体的“信息刚需”,视障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依然较为单一。正如学者高晓虹与陈欣钢指出,“满足残疾人基本的信息诉求,是无障碍信息传递工作的主要内容;满足残疾人艺术审美的诉求,却是无障碍传播的一项难题。”
电影是世界第七大艺术,因为通俗易懂、故事性强、视听效果震撼,所以深受全球观众喜爱。近些年,中国电影行业也迎来蓬勃发展。2017年我国银幕数超过整个北美地区,从市场容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看电影已经成为普通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习惯。电影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既能对观众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桥梁。由于视障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艺术欣赏门槛较低、故事趣味性较强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共享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红利的最佳选择。
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占五感中可获取信息量的80%。视障人群由于缺乏这一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若要充分理解信息内容含量巨大的影视作品,相比能看见字幕的听障人群来讲,必须依赖为其专门制作的无障碍电影。
为实现影视内容的无障碍传达,增加影像的描述音轨是最有效途径,也就是常说的“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即在不增减原有影片长度的基础上,在影片对白和音响的间隙之间,对影视作品中的时空转换、场景变化、人物动作、表情细节、内心活动、意义情感等关键信息补充讲述,经由专业人士录制并技术合成、制作为供视障人士欣赏的音像制品。
值得注意的是,无障碍电影不是简单的录音剪辑,而是要完成影视作品从画面语言到文字语言再到听觉表达的“二度创作”过程,最终呈现给视障人群一个具有“画面感”的录音作品。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内公益人士和机构进行了不少有益尝试,目前主要探索出三种创作、传播模式:
一是散点化、基层化、直播式的公益讲述模式。无障碍电影的雏形是线下直播式的“口述影像”,以北京的“心目影院”为例,自 2005 年建成伊始,每周六上午都会有志愿者现场口述一部电影。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只需放映场地、志愿热心和音像播放设备就能搭建平台,公益服务的门槛和成本较低。但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志愿讲解员的画面翻译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再加上现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保证每次的线下公益服务都能准确描述画面内容、捕捉画面关键细节、找准台词音响间隙、声情并茂完成故事讲述。除此之外,转瞬即逝的现场口述,难以覆盖国内近两千万的视障人群,也无法持续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局限性凸显。
二是联合音像出版平台,结合“出版+公益”,制作无障碍出版物。为突破直播式口述电影的困境,就要制作可复制、可传播的无障碍音像制品,这一方面倚赖于更复杂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数字合成技术,需要创作者仔细斟酌文本改编讲述稿,并进棚录制,最后混音导出为数字存储制品;另一方面则需解决无障碍电影版权的长期痼疾。当前,我国的《著作权法》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已对视障人群使用文字作品做出了著作权例外的限制,但无障碍电影却并未在版权例外限制之列,所以无障碍电影的版权供给仍然依赖国家职能机构、部分影视公司的公益捐助。
凭借这些为数不多的片源版权,2009年,上海市残联、上海市图书馆、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创立“无障碍电影工作室”,同年4月,首映中国第一部无障碍电影《高考1977》。2011年,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联合专业机构共同制作无障碍电影,至今已完成数百部。2012年6月,上海市残联等单位率先在国泰电影院推出了全国首家无障碍电影专场,开创了在商业影院播放无障碍电影的先河。总体来说,依托音像出版平台和大型公益机构共同推动的无障碍电影事业,已经探索出集制作、放映、推广于一体的成功模式,为丰富视障人群文化生活,普及无障碍文化理念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跨界融合“高校+出版+公益”,结合专业教学与情怀教育,形成公益服务生态系统。无障碍电影定向服务的视障人士是社会相对弱势群体,其公益属性定位是非常明确的,这有利于保障视障人士的基本权益,推动无障碍电影事业的绿色发展。但由于缺乏市场激励,尽管无障碍电影的制作成本不高(相比演员片酬和影片制作成本),也有相关平台愿意捐赠影视版权,但却没有任何一家影视机构主动出资制作无障碍电影。缺乏产业化机制使无障碍电影的进一步传播普及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在当前“出版+公益”的既定模式下,汇集通晓视听语言艺术、深谙无障碍写作、熟练运用有声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为无障碍电影建设工作不断奉献时间精力,是推动无障碍电影良性、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7年底,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联合发起“光明影院”项目,由影视机构等第三方提供片源版权,借助“双一流”学科平台的专业优势,整合专业教学、情怀教育、公益服务、文化传播四大需求,创新性地突破了当下国内无障碍电影事业的发展困境,形成了师生志愿者、视障人士、高校平台、影视机构等多方共赢的公益服务生态系统,为视障人群真正建构起一条彰显人文关怀、促进文化平权的“文化盲道”。光明影院项目启动以降取得的成就是多方位的:
首先是制作速度快。为保障视障人士每周能观看2部电影,达到甚至超过健全人日常观影频次,师生志愿者团队共同努力,以每周2部、一年104部电影的效率生产无障碍电影,近三年来已完成200余部作品,影片类型涵盖了主旋律、犯罪悬疑、剧情、校园、爱情、励志等多种题材,充分满足视障人士的观影喜好。
其次是制作水准高。依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国家“双一流”学科专业优势,电视学院通过选拔、培训学生志愿者,凝聚了一批具有较高影视作品翻译能力、熟悉视障人士欣赏特点、具备较好口语表达基础的专业制作人员,为无障碍电影制作水准保驾护航。
其三是可持续性强。通过光明影院的公益实践,视障群体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文化精品;影片捐赠机构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提升了社会美誉度;中国传媒大学践行了“课程思政”,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志愿者提升了专业能力,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多方共赢是光明影院项目稳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其中又以无障碍影片制作方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所发挥的作用最为关键。
从高校育人的角度看,在电视学院,学生最基本的专业实践就是理解分镜头、熟悉视听语言。在光明影院,学生志愿者将画面语言转化为文字的过程,正是一种基本的分镜头训练。立足无障碍电影讲述词撰稿,电视学院还开办了“无障碍纪实写作课程”(面向本科生),开展了“无障碍电影与文化传播研究”(面向研究生),将公益服务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相结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除此之外,得益于电视学院研究生广泛的本科专业背景,拥有播音特长的学生志愿者,自主开办了语音基本功、口述影像有声语言创作等培训课程,在打磨自身专业的同时,提升了所有学生志愿者的有声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光明影院项目引导教师更好地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与使命,启发学生利用自身专业服务祖国人民,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避免高校“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泛滥。
对参与项目的学生来讲,加入光明影院不仅意味着自身能力的提升,更是将专业实践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难得机会。在公益奉献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项目的积极肯定和巨大支持,给予了学生志愿者极大的个人成就感,并使光明影院项目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金字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电视学院新生主动加入项目的创作实践中。
其四是服务覆盖广。从2019年5月20日开始,光明影院向全国覆盖推广,依托省级盲协、省级电视台,在全国多地建立了常态化固定放映点,举行了数场公益推广放映会,捐赠了大量无障碍电影作品,将服务覆盖面逐步从一线城市拓展到欠发达地区,涵盖盲校、图书馆、社区、家庭等各层级单位,受益人群超200万人。2020年5月17日,光明影院启动“云上光明”系列活动,线上首映扶贫题材无障碍电影《玉秀》,并于喜马拉雅平台、蜻蜓网平台上线音频节目《光明·用心听》,讲述学生志愿者参与公益的感悟和收获,揭秘无障碍电影制作背后的故事。2020年7月7日,光明影院正式与网络视听平台爱奇艺合作,推出“线上无障碍电影”专栏,打造多屏互联的多维传播矩阵,为视障人士打通了一条更加平等、便捷、多元的观影渠道,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新时代的文化成果。
其五是推动无障碍理念普及。光明影院以公众高度关注的电影文化为切入口,将局限于窄众公益文化空间的无障碍电影,逐步推广到大众化的公共讨论空间,实现无障碍理念和文化的传播普及。2019年,光明影院先后走进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成为国内两大重要电影节的固定放映单元,助推无障碍理念形成公众共识。同年全国两会期间,著名导演贾樟柯受到“光明影院”项目启发,提交了《关于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引发全社会关心、关怀残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
放眼世界,无障碍传播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对残障群体的关爱,体现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全人类的进步。一部小小的影片,折射的是人类平等与人间大爱。展望未来,光明影院项目制作、传播无障碍电影仅仅是一个开端,该成功模式还可以延展到电视剧、电视节目、政府网站等视听内容的口述影像服务,为中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做出更大贡献。除此之外,光明影院项目还将推动中国无障碍电影版权立法、无障碍电影技术标准设立,无障碍电影院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最终让视障人士和健全人一样,不仅能第一时间享受到观影的快乐,还能便捷、自由地走进普通电影院,真正融入社会文化生活,平等共享改革开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