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由广东出品的影片《点点星光》获得最佳儿童片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点点星光》原型是广州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跳绳队。七星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由于场地有限,学生体育活动难以开展,学校选择了跳绳这一不起眼的运动。在体育老师赖宣治的带领下,9年时间,跳绳队已先后培养出了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了十多次世界跳绳纪录,不少孩子也凭跳绳改变了命运。
跳绳队的故事激动人心,但《点点星光》并非单纯的励志故事。影片更像是“中国版《小鞋子》”,在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努力训练、赢得冠军的过程中,影片表现了双胞胎江河江海与任宇翔、方小琴等农民工子弟与他们周围的家庭、老师、学校与社会。
与《小鞋子》相似,《点点星光》的引发事件也是鞋子。双胞胎报名参加跳绳队的原因是鞋子烂了、进入跳绳队能够免费领鞋,这与《小鞋子》主人公阿里为了奖品鞋子而报名参加跑步比赛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这当中隐含了农民工子弟的生活困境:双胞胎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兄弟俩从小由爷爷照顾,爷爷中风之后,两个孩子就承担起了照顾爷爷的责任。生活艰难,他们难以为自己买新鞋;任宇翔父母离异,他跟父亲生活在一起,心里非常思念母亲;方小琴成绩优异,但父母重男轻女,不愿让她继续读书。
与《小鞋子》侧重展现阿里丢失鞋子后的烦恼与困扰不同,《点点星光》并没有过多渲染孩子们的烦恼。相反,双胞胎进入跳绳队的故事带有一种天真的喜剧色彩。如两人以为加入跳绳队便能领鞋,但跳绳队规定只有成为正式队员才能领鞋,两人不得不跟随进行刻苦训练;首日训练后两人不堪其苦决定退队,不料对着老师一番抱怨后换来的是严厉的惩罚;在两人训练时,银幕上更是呈现出两人一人在方小琴指导下精益求精,一人却在任宇翔带领下苦练倒立的有趣场景。
更大的不同在于问题的解决。在双胞胎既未能成为正式队员又无力购买新鞋时,队长方小琴带着队员们翻出了跳绳队的旧鞋子给两兄弟,就此解决了困扰兄弟俩的一大难题。此一解决方式如此轻松自然,与阿里兄妹竭尽所能也无法得到一双鞋的苦闷恰成对比。这不禁令人思考造成这差别的原因,毕竟在一双鞋的烦恼后面,孩子们面对的实际都是贫困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阿里兄妹从始至终都只能依靠自己,大海与小河却得到了跳绳队集体的帮助。这反映出中国人的集体思维,也折射出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面对庞大的贫困人口,中国人选择了以集体的力量进行帮扶。2020年正是中国扶贫攻坚的决胜年,片中的丰老师也是支教老师。
跳绳队杜老师是一个银幕上的“非典型教师”。他外表粗犷、说话简单粗暴,初看并不符合细致耐心的好老师形象。但他对孩子们教育与爱无可置疑。他一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集体精神。新队员入队后要由老队员带领训练,抱怨队员要受罚等等都是他为跳绳队制定的规则。他对孩子们人格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在大海替代小河比赛的事件中,虽然明知揭发事实会影响比赛成绩和跳绳队前途,他仍然坚持向组委会检举了自己的队伍。用他的话来说:“输比赛不能输人。”比赛的输赢只是一时,人格培养却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事。
杜老师对孩子的爱是外冷内热式的。他对孩子们要求严格,要他们6点就要到校训练。孩子们抱怨天黑路难行,他表面置之不理,却在第二天清晨骑上摩托、拿起电筒去接孩子们。杜老师迎接孩子上学的场景在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前面决定加强训练时,一次是后面出国比赛前。一前一后贯穿始终,表明了他长期的付出与坚持。
杜老师也得到了集体的帮助。最直接的帮助来自从城里来支教的丰老师,她为跳绳队带来了外界的先进经验,帮助跳绳队改善了训练方式、提升了成绩。还有露面不多的校长,一直在有限的条件下为跳绳队提供支持。
有了集体的力量,鞋子对于双胞胎不再是无解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影片不无浪漫地展现了孩子们对于梦想的美好追求。三组孩子都有展示其梦想的专属空间:双胞胎是吊桥、方小琴是大树、任宇翔则是屋顶。当孩子们进入各自的专属空间时,便是他们袒露心灵、放飞梦想的时刻。他们的梦想里,有对父母归来的现实期盼,也有能听见绳子说话的浪漫想象。当看见双胞胎一本正经竖起耳朵倾听绳子说话时,人们不能不为孩子们的纯真所感动。
影片有许多充满诗意的场景。如孩子们早起到校,黑暗的山路上亮起一团团手电筒的光,这些光就像空中的点点星光,照亮了孩子们脚下的路,也照亮了他们的人生。又如孩子们出国比赛前向未能一同前往的杜老师告别:赶到渡口一字排开,面朝已然登船的杜老师一起跳绳。此场景如同《放牛班的春天》里学生在歌声中用纸飞机与老师告别,也如同《死亡诗社》里学生们站上桌子与老师的告别,形式不一,但都显现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感激与热爱。
从《小鞋子》似的困境开始,《点点星光》中孩子们的生存状态最终超越了《小鞋子》。孩子们没有被现实所困,而是在老师和集体的教导与帮助下凭借跳绳开启了梦想,点亮了人生的道路。这当中有中国人的集体智慧与精神,更有无数人的默默奉献。
(作者为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