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中国微电影历史使命与国学优秀文化传承》专题研讨会在北京梅地亚电视中心召开。会议期间,中国微电影大典执委会主席陈文府专访与会嘉宾、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就中国电影机遇与挑战、责任与担当、现状与未来等问题进行思想交流。现摘其要点刊发,以飨读者。
陈文府(右),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微电影大典执委会主席;饶曙光(左),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
陈文府:当下中国电影发展机遇十分难得,面临挑战也异常严峻,您认为电影人的自信在哪里?
饶曙光:我觉得,新时代电影人的自信至少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文化强国的“时代大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全面部署,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图。而在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中,电影强国建设处于排头兵位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急先锋”的作用。广大电影工作者不忘初心,苦练内功,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一定能够筑就电影艺术新高峰,肩负起伟大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第二,来自于风景独好的“特有优势”。“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积极健康、蓬勃良好局面,截至2019年6月,城市电影票房突破600多亿元;全国电影银幕总数稳居世界首位,数字化水平全球领先,城市观影人次增长至17.27亿,农村数字电影订购突破1亿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范围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疫情得有有效预防控制,中国电影风景独秀,冲击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发展“主引擎”的前景是被广泛看好的。
第三,来自于业态融合的“朝阳趋势”。伴随信息技术发展浪潮,尤其是5G 技术的迅猛发展,“大电影”与“网络电影”、“大影院”与“微影院”等业态形态深度融合,实现了良性互动,包容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底,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三大平台共上线新片600余部,票房千万以上的达60多部,单片最高票房超过5600万。一些网络电影作品的内涵和品质完全可以与电影院电影媲美。微电影“逆袭”而上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陈文府: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在电影界有着“智囊团”和“风向标”的作用,您作为学会主要负责人,认为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作为党的文化事业战线中的一分子,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将思想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对中国电影发展及时提供高质量的参考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电影人尤其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工作者要重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电影作品的诉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秀电影作品的期待、期盼,真正担负起建设电影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一是对焦文化强国目标,全方位推进电影强国建设“新基建”。建议票房分账比例多向制片倾斜,逐步形成合理优化利益平衡的电影产业结构;加大对电影编剧创作的支持,特别是投资力度上的支持;提升电影创作生产的集中度和稳定性,真正实现电影的高质量繁荣发展;拓宽创作人员的创作空间,源源不断为中国电影输送新鲜的血液与精神活力。
二是有效匹配互联网思维,高效实现“技术赋能”。一方面,要从影片文本出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准则;同时坚持电影理论批评的专业性、学术性,尽最大可能赢得公信力。另一方面,从电影产业发展要求出发。积极倡导、维护和保障电影院的基本利益、根本利益,为整个电影产业的结构优化、生态优化持续不断助力。
三是聚焦版权经济,推进产业体系升级换代。积极发挥包括中国电影学会在内的各学术平台的“电影喉舌”作用,加大版权保护体制的倡议力度,以客观性、专业性、前瞻性的评论话语,促成电影版权保护升级换代,促成以电影版权为核心的“电影新经济”,增强电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实现电影产业的“深加工”和新的增长点。
四是培育电影人才,深耕电影理论批评体系。建议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培养、培育中国电影批评新力量,培养青年影评人和理论学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书写意识,提升理论批评人才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学术自觉、学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