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映的内地香港合拍警匪片《拆弹专家2》,被誉为贺岁档必看电影。这是对2017年《拆弹·专家》全新升级的Plus版,导演、编剧、表演、拍摄、剪辑、特效等都流畅好看,完成度高。开场一分钟即现香港赤鱲角机场被核弹爆炸的蘑菇云吞噬,随后6场重点爆炸戏和4场拆弹戏高能上演,悬疑叙事、复杂人性、120多处场景拍摄与场面调度、最后一分钟青马大桥被核弹拦腰炸断和巨浪激荡的视效都是亮点,创新突破警匪类型的视效呈现和价值表达。
警匪类型:再现“港莱坞”华彩
“我们开拍第二集吧!”三年前,《拆弹·专家》首次聚焦特殊警种,上映后第6日票房突破3亿元,终以4亿元票房领跑“五一档”,彼时主创即有续集约定。导演邱礼涛、编剧李敏、主演兼监制刘德华等核心班底,自该片与《扫毒2:天地对决》以来未变。新剧本打磨两年,拿出了全新的人物故事,悬疑剧情、复杂人物等都高于前作。《拆弹专家2》与同期上映、硬核燃炸的林超贤电影《紧急救援》同样硬桥硬马,拆弹或救援不是以命换命,核爆倒计时或营救时间都如砰砰心跳;并继《无双》、《扫毒2》、《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之后,再续警匪片新章。
《拆弹专家2》里,香港发生连环爆炸案,失去了一条腿的前拆弹专家潘乘风(刘德华饰)在案发现场昏迷失忆,被警方列为头号嫌疑犯,并被恐怖组织意图劫出医院。潘乘风边逃亡边追查真相,但拆弹同事董卓文(刘青云饰)与反恐特勤队的前女友庞玲(倪妮饰)的不同讲述扑朔迷离。第二部采用假设和倒叙手法,角色设定更为复杂,叙事视听更为紧张,犹如两个拆弹专家从第一部的先后剪线升级为间隔不得超过0.4秒的同时剪线。
潘乘风经历了截肢、失忆、遭通缉等身心反转,这给“好人”、“劳模”刘德华颇多表演空间。人设不断重塑,剧情层层反转,敌友真假莫辨,“愤怒”、“报复”等人性阴面陡现。“双一刘影帝”刘德华、刘青云继1999年警匪片《暗战》之后再度合作。他们在40度高温天气里,身穿40多公斤的拆弹服拍戏。女主角从前作的“花瓶”变为飒爽反恐女警官,感情戏紧扣故事主线。倪妮穿着重达10斤的装备,单手举起8斤的枪。剧组高度还原了现实中的拆弹防护服与反恐装备。潘乘风在医院中假肢腾挪,反恐特勤队关灯之后的夜视仪枪战,充分展露了动作戏编排上的匠心。
导演邱礼涛“爱炸地标建筑”,“拆弹”系列都有后期特效加持,但爆炸戏素有实体爆炸的基础,包括制作“同款”实景模型以模拟爆炸效果,更显真实。前作中的红磡隧道是剧组耗资1亿元、耗时两个月,按照同比搭建的实景。第二部投资约2.8亿元,场景增至室内外海陆空120多个,中环、机场地铁站、旺角、庙街等大量实景勘测与拍摄制作,动用拆弹车、消防车、救护车、重案组的车等,相当考验场面调度,但显示了出品方寰宇、阿里巴巴等的信心和制作团队的用心,体现出不逊于好莱坞大片的“港莱坞”实力。
港片公认的精髓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素有“Clut片之王”、“跛豪”威名的导演邱礼涛可谓这一影像旨趣风格的代表。他曾在香港浸会大学修读电影,长期从事摄影、剪辑工作,在约一百部影片中成长为类型片多面手。大片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影市场难度较大的创作区域,但《拆弹专家2》将银幕奇观、视听特效与真实叙事、悲壮价值相结合,带来中高成本制作港式警匪片的惊喜。
价值表达:记忆的追寻与身份的认同
《拆弹专家2》里,潘乘风在生理层面装上义肢成为残障,心理层面失忆又被人为植入记忆,社会身份则从拆弹专家沦为社会弃子、嫌疑犯,怆然奔逃。从医院跑向街头,经由天桥转向密集的中环楼宇与热闹的旺角集市,高难度转场中可见最港式的警匪片场景和烟火气的港味生活。“告诉我,我是谁。”失忆的潘乘风惶然询问董卓云。“信我,你是警察,不信我,你就是恐怖分子。”庞玲说。她又说:“问问你自己,潘乘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陷入了《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或1999年香港警匪片《紫雨风暴》式的记忆困境与身份谜团,在黑白之间游走的心路历程映射了个体与体制的矛盾,折射了身份认同的社会难题。
两个拆弹专家,角色互为镜像,生死成败之间,写就复调悲情。董卓文看到残障且失忆的老友仍被用如卧底,激动指责上司和庞玲:“你们是人吗?”“他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警务处没有他的记录!”庞玲则坚持植入记忆是正义之举,助潘改邪归正。她问潘:“你能否继续你的任务?”继续任务的他在被修正的记忆和残酷的真相里舔舐创伤综合征,在“只有一条腿,也陪你走”的情感里寻求真相与真心。“困局之人”在抵抗社会环境压迫和自我价值判定的双重挣扎中,闪烁出人性的微光。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的叩问。香港警匪片常有基于冷战、“后冷战”文化结构所衍生出的、被人为建构、具有复杂历史的本土意识。面对回归前就已存在、近年来不断加剧的高房价、失业等现实问题,面对金融危机、文化保育等带来的社会焦虑,《拆弹专家2》经由警局“无间道”和教育局惨状、机场动乱、黑口罩、记忆植入、《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晁盖等情节,含蓄注入社会图景与思辨价值,并在个体救赎与超越的主题中升华自我认同和内在信念,推动人性与制度走向叙事的核心。
在中国内地、香港本土和殖民英国的关系中探询香港的身份和前途,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香港回归,CEPA签订,香港地域空间在全球化世界渐趋模糊,港片“危机论”、“消失论”、“夹缝论”等论调,促使香港演艺界努力破解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迷思。这种自觉,显影在《无间道》三部曲,《寒战》、《窃听风云》系列的迷岛“迷途”中,体现在《我是谁》、《紫雨风暴》等的“失忆”梗中,也乔装易容在《十月围城》、《明月几时有》、《剑雨》、《陈真》、《狄仁杰》等的历史沉思中。“拆弹”本身具有死亡威胁和强力毁灭效果,隐喻“港湾末世”的现代张力,更呼唤走出迷失之城、困境之城,拆除炸弹,治愈创伤。
面对身份母题,面对主体性焦虑,《无间道》、《寒战》、《扫毒》、《使徒行者》、《拆弹·专家》等一系列警匪片,制作认真、类型成熟、港味十足,运用身份镜像,影像书写“我城”,追求复杂叙事和智性愉悦,营造具有辨识度的“港味”、“地方感”,再现传统的港式人文理念,参与了成熟、理性、进取的香港精神与身份的重建,也展现了香港电影顽强坚韧的生命力,构建出影像世界里香港城市的正面新形象。不再是当年英雄片里的热血江湖,也不复当年“古惑仔”电影里的青春岁月,而是充满了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文明之美。这种向善趋义向上的风貌,突出体现在正义警察身上。
在断裂、找寻、改写和确认的历史回溯中,电影完成香港集体意识、社会心理的“感性显现”,尝试重构“香港意识”。“水土不服”只是曾经,多地文化联系、互动、延续是大势所趋。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众望所归的华语电影,都在生成新的可能。“后疫情时代”,命运共同体要有社会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的更深层次观照。
别样观照:情绪“炸弹”与艺术治愈
《拆弹专家2》开篇就用旁白点明:是“愤怒”导致了这场爆炸。伤残后坚持复健的潘乘风未被批准复工,一心拆弹的他得不到警局、媒体和好友认同后转向愤怒:“不是我有病,是这个世界有病。”“这是个用完即弃的社会。”个体被社会被制度抛弃的愤怒,让拆弹专家变成定时炸弹。愤怒是日常很难处理的一种情绪,是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催化剂,随时爆炸的威力堪比炸药。暴力示威、施暴凌辱、戾气灭门、愤怒驾驶、网络暴力,频频上演。人和动物都有情绪,但涉及社会性需求的高级情绪才是情感。从情绪到情感,每种愤怒、悲伤、恐惧的背后,都是对爱的呼喊。当下的行为和状态,都是过去的延长或冰山一角。《拆弹专家2》用一种悲情的方式,控诉了社会病症。
该片四场拆弹戏,无论是从手雷下拼命救出女孩,还是同时剪线救出夫妇俩,或者董卓文拆除潘乘风身上的炸弹,都可以凭技能或记忆拆弹。但面对职场末路,面对累累命案,在逃亡途中超市里顺手秒制迷雾弹的前拆弹专家,如何拆除心中愤怒的“核弹”?是摘下庞玲所给、兼具窃听和跟踪功能的手表后沉默融入“复生会”,还是目睹董卓文用身体护卫频遭扫射的同事后含泪戴表,联手拆弹和反恐?生病总是难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持续,使得部分公众陷入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说文解字》有“疫,民皆疾也”之说。对生于1961年、59岁演绎中年愤怒的邱礼涛和刘德华等创作者来说,艺术是干预创伤、重建信任、联结世界的彩虹或丝带。
获得口碑与市场认可的《拆弹专家2》,仍有警匪片的通病:反派悍而无脑,主角光环太强,多次反转突兀。救猫咪、失忆、植入记忆等情节较为老套。演艺界青黄不接也是事实。近年港片主创人员多为刘青云、吴镇宇、张家辉、古天乐等50多岁的老牌演员,颇多致敬经典情节的套路。
高度成熟的香港警匪题材类型片出新很难,但时有惊喜,体现出这一类型格局下的华彩再现。虽略有微瑕,但有“弧线”的英雄形象,从未断层的港人精神,以及对社会对个人的冷静思考和温暖治愈,仍能引爆市场。大众可在视听体验、记忆追寻、身份认同、情感宣泄和价值观验证等综合观影功能中,获得替代性满足。内地香港,光影留痕,未来还待发掘新力量与新创意,炼就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处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