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业美学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学界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中国话语的理性表达,电影工业美学不仅呼应了新时代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彰显出当代电影学人理论建构的自觉意识。
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是一次务实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本土实践。电影工业美学不同于部分西方理论家“空中楼阁”式理论,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与建构,来源于中国电影改革开放40年的电影观念变迁,凝聚着中国电影学者的集体心血、前瞻思想与智慧结晶,体现着当代电影学者们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学术理想。
陈旭光教授与李立博士编著的《新时代、新美学、新转向——电影工业美学争鸣集》(以下简称《争鸣集》),进行编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者包括了邵牧君、丁亚平、饶曙光、尹鸿、陈犀禾、张卫、陈旭光、赵卫防等重要电影学者,以及众多实力中青年电影学者。因此,这本争鸣论文集的集结出版,是对这场尚未结束的理论争鸣历程之较为系统、全面的朔源、梳理、归纳与总结。
“争鸣”思维下对电影工业美学的全景式呈现
该书以“争鸣”为线索,从“争鸣”出发,全面的诠释了争鸣的目的、对象、和问题,指明了理论争鸣的意义与作用。一方面,“争鸣”全景式地展示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知识谱系,进一步明辨了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理性、思想性与革新性,凸显出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跨学科属性与“知识再生产”功能。另一方面,“争鸣”也使我们重拾什么是理论的原初意义,理论就是学理性与逻辑性的结合、学术共同体的核验以及“接着写”的可能。
该书的四个部分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方面促使读者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开阔的理论视野:
“理论的孕育诞生”部分阐释了理论的现实支撑与时代背景(理论从新时代新主流电影、工业升级、美学革新等现实变化中来)及理论溯源(对中国电影理论的追溯,对中国当代电影工业与美学的梳理),在历史与当下、问题与对策、产业与美学之间,勾勒出了电影工业美学的地基。
“理论的主体建构”部分则立体、全面、系统化的阐释了理论的现实土壤、生产原则、工业升级背景与实践途径。如体制内导演原则、常人之美的制作理念、类型生产与工业升级的创作诉求等等。
“理论的学术争鸣”部分则以争鸣、回应、再建构的形式,对理论的“间隙”进行了“填补”,并强调了理论对诗性内核的尊重、对工业与美学的折中以及理论的再生产可能性。
“理论的他域互通”部分则将诠释了理论的生命活力,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技术、工业等多个方面展示了理论知识再生产的功能与理论生长力,呼应了当下新文科理论建构的时代诉求。
“对话”思维下电影工业美学包容属性的彰显
该书以包容、思辨、兼收的编著思维,以争鸣、对话的样式,对电影工业美学的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其中一大亮点便是突出了“理论的学术争鸣”特色,在体系化上完善了电影工业美学的知识谱系,在具体理论、实践等方面也对其进行了补充与扩展。“争鸣”不仅体现出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理性逻辑,更可以看出电影工业美学的兼容、包容与生命活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争鸣”突出了对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理性。陈林侠与陈旭光的争鸣明确了工业美、技术美、实用美是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理性支撑。
第二,“争鸣”对电影工业美学的概念命名、研究对象和使用范围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李立与陈旭光的争鸣指明了电影工业美学所提倡的“中和”之道、所倡导的务实、求真与实践。李立所犀利批评的折中、妥协,恰恰也佐证了理论的独特之处——电影工业美学来自于时代,服务于当下与未来,是一门产、学、研的综合性理论,它是从宏大理论转向更为实证的“中间层面”研究方法的前瞻实践,更呼应了西方学界从理论到“后理论”的转向,实现了从电影研究向跨学科研究的衍进。
第三,“争鸣”突出了对电影本体的思考,如陈旭光与徐洲赤的争鸣进一步强调了电影工业标准化建构离不开艺术与商业的双线并趋及结合,指明了电影工业美学是试图容纳艺术电影的,倡导的是艺术与商业、工业与美学的平衡。
第四,“争鸣”彰显了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生命力、穿透力与成长力。向勇所提倡的“电影生态美学”,所呼吁的“后电影工业美学观念”,都是对电影工业美学的“接着讲”。
“跨学科生产”的理论归旨
该书以“放射型”编著思维与“知识再生产”思路在树型梳理、深扎学理的基础上汇集了诸多理论再生产的枝干,使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延申到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之中,并促使其在跨学科、跨思维、跨媒介的建构体系下变成了“理论常青之树”。
褚儒从涵盖制片业的全产业链角度对电影工业美学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和延伸;袁一民以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资本和权力相关理论为方法,考察了“电影工业美学”在国家、社会和电影场域内不同关系间的相互作用;李玥阳在文化研究基础上对电影工业美学进行了继续深化,并认为它的再阐述、再出发、再扩充将会提升中国电影质量与制片水准;李雨谏则从影游融合、想象力美学等新型电影研究视角中扩展了工业美学的实践范围。
由是,我们不仅可以从该书中学到电影理论、电影产业等相关影视知识,更可以从该书中学到产业经济学、社会学、想象力美学、技术美学等跨学科知识,还可以清晰地捋清这些跨学科理论与电影工业美学二元相生、美美与共的关系。而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也在“他域互动”中得以再次印证与拓展。
无疑,一个真正的、历久弥新的、具有穿透力的好理论应该是具有跨学科影响的,电影工业美学实现了理论的跨学科生长与知识再生产。它期待着更高层面的阐释、批评、建构与“接着讲”。
《争鸣集》的意义是不止于理论梳理的,该书还提供了一种以争鸣探讨、平等对话为视角的理论史范式,彰显着中国当代学人们的务实思维与良好学风。相信电影工业美学不仅是中国本土电影理论的话语创新,也一定是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