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曹金玲、李博、李丹枫等电影主创分享创作感悟
本报讯 近日,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首映特别节目。该片由30位战“疫”摄影师在一线取景拍摄。影片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以疫情最前沿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孕妇运送志愿者为辅线,展现了平凡的医护人员及百姓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的温暖故事。
当天,《武汉日夜》出品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陈玲莅临现场,代表中国电影人向全国观众发出观影邀请——1月22日走进电影院观看《武汉日夜》,共同见证这份属于所有中国人的记忆,将温情与力量继续传递。
影片总制片人李玮,导演、编剧曹金玲,剪辑指导李博,声音指导李丹枫,音乐指导常石磊,主题曲演唱者周迅等在现场分享了幕后故事。
电影人力荐《武汉日夜》:
有担当、有情怀、有筋骨、有温度
文艺创作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作为国内首部进入院线发行的抗疫题材电影,《武汉日夜》不仅是让观众重温武汉抗疫感人的日日夜夜,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伟大的抗疫精神,捕捉闪耀的人性光辉。
曹寅表示,《武汉日夜》“搭建了电影的心灵方舱”,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用电影化的视听语言,通过几个“平凡人”的故事,表达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主题,讴歌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市,从而彰显在危难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国家的韧性和时代的风骨。
明振江指出,纪录电影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珍贵的影像档案,优秀纪录片应当是形象化的政论和艺术化的纪实的完美结合,是客观现实的物质复原,《武汉日夜》用非常平实、朴实、真实的角度记录了这样一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明振江表示,在与人民共克时艰的难忘日子里,中国电影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第一时间勇敢地冲向抗疫斗争的第一线,日以继夜、争分夺秒、凝心聚力、潜心创作,用心血和汗水、用拼搏和奋斗、用智慧和勇气创作拍摄了《武汉日夜》这样一部有担当、有情怀、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刘汉俊动情地说,武汉是我的家乡,这部电影让我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童年,我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就是在汉阳门码头,我的爷爷奶奶抱着我照的。《武汉日夜》这部影片也让我重温了那段难忘的日子,日子里的艰难,艰难中的奋起,看到了在生死线上,那么多的生命在挣扎、在呼喊、在坚持,那么多的身影在挺立、在牺牲、在奋战,武汉的日夜是痛苦的日夜,也是令人感动的日夜、新生的日夜。
黄群飞表示,有一个镜头是在空旷的长江大桥边上,人行道的信号灯由红变绿,传达出影片“苍穹之下,一起点亮生命之灯”的内涵。我希望这盏生命之灯、希望之灯,能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家园。
首映礼上,曹寅向中国电影博物馆捐赠了电影拷贝。陈玲表示,这次电影《武汉日夜》收录到中国电影博物馆的馆藏,我们相信《武汉日夜》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