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月23日,全球新冠疫情确诊人数接近1亿,世界仍在艰难跋涉。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全球公共危机,2020年也因此成为了格外值得记录的历史节点。2021年新年伊始,纪录电影《武汉日夜》的上映具有一种特殊意味:与疫情的搏斗还在继续,回首发生在武汉的往事也许能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一些启示。与疫情初期冲锋陷阵、担当使命的纪录片不同,《武汉日夜》选择将疫情作背景,以医院为舞台,通过影像,透视人性。
日夜交替,生死轮回
《武汉日夜》,“Day and Night”的英文意思是不分昼夜,这部电影以日夜交替的时间脉络编织起了涉及生死轮回的故事:在病房里守护患者的医护人员,与病人同样担心、甚至更为焦虑的家属,主动请战的救援志愿者。这些普通人因为一场突发的疫情成为电影主角。“死生亦大矣。”《武汉日夜》开篇是黑云压城的至暗时刻,武汉封城,雷声、雨声、警笛声纷至沓来,故事由此展开,新冠疫情把武汉变成一座舞台,瞬间浓缩了人生百态:生与死,老与幼,爱情与分离,新生与死亡,情感在危险救援中急速生长,生命在经历挣扎后无奈告别……
影片高潮段落由几组生与死的呼应建构:产妇李青儿作为“新冠妈妈”,独自在医院生产,准备迎接新生命,此时本已开始自主呼吸的患者官爱玲病情突变,不幸离世。接着,李青儿顺利生下女儿“小企鹅”,石长江恢复自主呼吸,司机李超康复出院,王枫姣在病房里为孩子录制舞蹈。但随着一阵急迫的脚步声,护士长苏洁得知父亲去世,急忙赶到病房,身为医务工作者却无法救治父亲,甚至没能看上最后一眼,哭喊声痛彻心扉;李超得知父母和奶奶相继离世的消息,在镜头前他强忍着泪水,讲述家人生活的日常。年轻姑娘王紫懿在疫情期间组织武汉紧急救援志愿车队,专门护送孕产妇,最终在车队即将解散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如果没有疫情,他们本该与家人团圆,共度春节。这些平凡的、日常的生活是幸福的。然而,一场疫情打乱了生活节奏。医护伉俪涂盛锦和曹珊只能选择在医院对面的车上过夜,无法庆祝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上海援鄂救援队队员于海景、周玲亿的婚礼只能在医院举行,证婚人用一句“雷神山同意你们结婚了”见证了一场特殊婚礼;医院里的王枫姣病重住院,丈夫只能在楼下远远凝望。分别的时刻,武汉飘起了雪花,“一切景语皆情语”。
春天来了,太阳升起,树木发芽,樱花绽放,病人康复,医护工作者终于回到家,曾经充满烟火气息的九省通衢——武汉,又恢复了往日活力。
影片总制片人李玮说:“2020年初开始,电影频道就做了大量与抗击疫情相关的节目,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累积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我们每天看这些素材,每天都被感动着,人能够如此坚韧地活着,打动人心,也让你重新思考生活。”影片中的生命故事不只是一种结局,在经历生死轮回的涤荡之后,生命显得愈发珍贵,值得敬畏,正如俄国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言:艺术的目的就在于重新找到生命的悸动。
直接电影,以静制动
《武汉日夜》以直接电影的方式跟踪观察,没有干预现实,没有画外解说,也没有场面调度,它用克制的态度在惊慌失措的表情里捕捉人性的底片。这种创作方式难度较高,因为大部分信息的交代与人物的塑造只能依靠拍摄到的画面与同期声。但也为客观、真实地讲述抗疫故事提供了美学基础。疫情牵动世界,为回应外界对于中国抗疫有意无意的误解或曲解,真实的“零度风格”最具可信度和说服力。镜头带着观众走进病房、车厢,与护士、患者促膝谈心,心灵上的贴近带来了更真实的感受。
疫情是检验人性的考场,人性的母题抑或沉重、抑或深刻、抑或激动人心,直接电影的美学风格可以最大程度释放这些母题的张力:患者官爱玲紧握医生的手,这是求生的宣言;左双贵聊到爱人王枫姣时的泣不成声可以胜过很多海誓山盟。在这里,直接电影的美学选择有一种以静制动的力量。
有意味的细节,有质感的生活
影片的细节设计非常到位,不仅通过首尾呼应、前后对比体现了历经灾难后的重生,也渲染了影片的艺术趣味。电影开篇是背诵古诗的童音,但儿童却一直没露面,只有生病的爷爷在医院里挣扎。片尾儿童终于出现,和康复的爷爷一起学习古诗,导演的匠心脱颖而出。这个美丽的画面不止是一种美好的比喻,更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
护士长苏洁第一次出现是在向同事讲述父亲平时的模样,父亲爱好文艺,性格开朗,到影片结尾的时候,苏洁拿起了父亲的手风琴,感受父亲以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当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父亲微笑着的遗像和家人共处一个画框,实现了一种精神的团聚。
影片结尾部分,医生将已去世病人的遗物进行消毒,还给病人家属。这样的相遇场面令人难忘,医生和家属沟通的是难以承受的死亡话题,但是二人都保持着基本的社交礼仪,还不停地在说:“不好意思,谢谢你,慢点忙。”
当雷神山的病人逐渐减少、清零的时候,医生们认真地给抢救设备消毒,这可能是他们这一段时间以来做过的最轻松的工作,当设备消毒完毕,一位医生拍着设备说:“辛苦了,辛苦了!”似乎这些设备也是和他并肩战斗的战友。这样的细节多义又具有生活的质感。
影片还捕捉到一些有趣的瞬间,护士曹珊撕下防护贴之后,激动地和同事说:“这个可以当面膜。”当新冠之战即将胜利的时候,医生的防护服上不再是类似“加油”的口号,改成了樱花,甚至还画上了“勇”和“兵”。
影片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讲述疫情带给人们的悲欢离合:一边是李超在隔离酒店得知家人相继离世的消息,另一边是医院里医生包裹遗体的画面;随后通过字幕我们知道李超父亲的遗体捐献给医学解剖之用。一边是医生解剖尸体、进行显微观察的镜头,另一边是李超讲述着父母和奶奶生活的日常,回忆起小时候,最后照射父亲遗体形成的微观图像成为医护工作者研讨、学习的珍贵资料。影片如此设计给人一种生命的价值感与延续感,在儿子心中父亲是永生的,因为父亲的形象依然历历在目,父亲的善举也有助于人类认识病毒、战胜病毒,获得另外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
疫情开始之后,大桥上两排红灯笼格外显眼,而疫情中大桥上只有救护车驶过,周遭楼房和江水都是青灰的冷色调,这让人想起美国诗人庞德的名句:“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意象主义者提倡由意象产生情感,而不是作者直接告诉读者应该怀有何种感情。电影画面正如诗歌所呈现的那样,喻示武汉必将渡过劫难,重返春天。
《武汉日夜》是一组人物群像,篇幅小,线索多,叙事难度比较大。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几位主人公叙事似乎过于平均着力,人物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刻画稍显单薄,焦点不够凝聚。倘若再聚焦一些,或许艺术表现更为充分。
不过,总体来看,《武汉日夜》以克制的态度、忠实的记录和艺术的表达,完成了关于武汉疫情的一场人性透视,一场精神提升。疫情是一场劫难,也是一次大考,只要我们人心凝聚,众志成城,人类必将渡过劫难,战胜疫情。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导演;吴静,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