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与三峡地区的文化发展中,都可谓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段。于电影工业或电影艺术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影拍摄和生产模式在近10年的探索后终于成熟,经济市场水平的提升也带动了新世纪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电影产业越来越成为文化市场化与艺术探索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而几乎与中国电影市场化转轨同步发生建设的三峡水电站,也在2006年正式宣告竣工完成。2021年元旦,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三峡工程完成了竣工验收的全部程序,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峡工程的竣工不仅全面发挥出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有力推动了西部建设,也在人文方面全面地影响和改变了三峡库区乃至长江上游流域的语言、经济、风俗等文化生态;由三峡建设而起的“百万大移民”也推动三峡库区的方言和民俗随着移民交流向更广范围传播流传,并与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相融合。语言作为携带地域生活经验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特定区域内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和构建手段之一。因此,通过电影这一记录时代的媒介对新世纪以来三峡地区的语言文化进行探索就显得极为重要;对21世纪中国电影中三峡语言特征的研究也必将为以后三峡地区文化研究、中国电影地域化个性化研究等课题提供宝贵的资料。
一、电影中的三峡形象与地域方言
长江三峡作为一个文化地理范畴,其空间范围在狭义上特指长江从上游至下游流经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即从重庆奉节的白帝城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之间约200公里的狭长地带。此处长江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西陵峡以“险”见长,巫峡以“秀”著称,瞿塘峡以“雄”闻名。这样奇绝险峻的自然地理特征自古吸引了许多文人歌咏;而广义上的三峡则以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为辐射中心,包括重庆万州、涪陵、黔江等区县、湖北宜昌、鄂西州的一部分,由于有长江流经而以“三峡”概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施工建设的三峡水利工程,则以这一全世界施工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迁移人数最多的大型施工规模和影响力在实现“高峡出平湖”伟大理想的同时,使得受到三峡库区建设影响的移民和建设区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范畴中的一块别具当下意义的“新三峡”。中国电影对新老三峡展开描绘的影片总体较少,但无论故事片或纪录片,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对历史悠久又历久弥新的三峡展开了独特的观照。从构图、影调到镜头的运用、场面的调度,镜头下的三峡山水都涌动着既不同于长江下游的灵动、飘逸,又区别于黄河的深沉和厚重。亘古不变、陡峭险峻的高峡峭壁与日夜不息的滚滚浊流强有力地传递了一种永恒流逝的岁月感,它作为恒定的时间尺度衡量与审视着时代的变迁,并作为雄壮浩大的叙事空间在不动声色中接纳或拒绝着大历史之中的小人物。在导演们不约而同地采用全景镜头或长焦景深镜头描绘江岸或轮渡上的小人物时,三峡本身的壮美景色往往会将处在大历史的边缘角落上面的小人物韵味捕捉得非常准确。
三峡库区的方言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在电影中因鲜活的生活影像和丰富非生活细节充满生机与活力。章明导演的《巫山云雨》、贾樟柯执导的《三峡好人》、杨超执导的《长江图》、李一凡和鄢雨拍摄的《淹没》、张侨勇拍摄的《沿江而上》等电影是研究三峡文化与方言的重要文本。章明的《巫山云雨》以简洁的镜头语言与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即将因建设三峡工程即将淹没的巫山镇,片中的男女主角面临时代洪流的席卷表现得异常沉默,在压抑内心感情的同时渴望安定的归属。这部影片表现手法洗炼质朴,形象鲜明生动,几位主要人物的对话在不同方言和普通话之间交替进行,“仙客来”旅社中口音不一的南腔北调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处于时代流变中三峡库区的社会情景;而麦强、陈青与丽丽三位“三峡移民”却在寡言少语间流露出一种不知向何处而去的惘然气质。这部电影在新世纪备受国际电影人赞誉,获得了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法国蒙彼利埃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重要奖项,影片中对三峡风貌与库区人民心理的描绘对其后的三峡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峡好人》中,来自山西的韩三明与赵红来到建设中的奉节分别寻找多年未见的前妻与丈夫。这两位带着山西口音的外来者与操着西南方言语音,却各具特色的本地人展开了时而亲密时而疏远的交流,影片结尾处三峡工地的工人以简陋的酒局送别韩三明时,山西方言与湖北方言两种地域特征鲜明的方言亲热却带有离别的愁苦;韩三明在喝酒谈话间谈到了山西煤窑可以挣到钱但是很危险,工人原本要送别韩三明,但听到可以挣到钱后,饯别就突然变成了共同上路。这一场景通过语言来构筑超越个人之外的流动民工群体,展现了三峡库区鲜明的时代变革感。
二、三峡方言多样性中的文化特征
不同特色的地域方言是三峡库区人民在时代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成熟的语言系统是特定空间中地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地方文化的发展也使地域语言更加准确灵动。从方言的区域划分情况来看,三峡库区属于西南色彩区,其方言是重庆与湖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提炼而成的。丰富多样的三峡方言是多元的荆楚文化和艺术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镜头对准奉节老县城搬迁全过程的纪录片《淹没》中,带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也在自然的表述中流露出奉节老县城人民的生活细节和思想内涵,在一言一语间不动声色地把三峡流域的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片分别记录了一位开苦力旅店的志愿军老人在无奈与不舍中即将告别旅店的心态、几位乡民围绕一座即将面临搬迁的基督教教堂在利益与信仰间繁复斡旋的过程;以及一群移民干部和底层城市居民在旧城搬迁过程中种种积极解决无法回避的矛盾,终于不舍地离开故土的过程。《淹没》中使用了许多奉节方言中特有的基本词汇,如动词有表示摩擦而洗去污垢“硖”音chuàng,“硖篓”即为江边居民利用长江水洗净蔬果食材的竹编器具;“奓”音zhā,表述张开或裂开,“奓起胯子”即描述张开腿的豪爽或不雅情态;“剢”本意为按压或猛然掷落,音dū,“把椅子往地上一剢”的语句生动表现出荆楚大地生民勇武豪爽的情态;“剢”还可以引申为猛地以物击水,这也与奉节居民长期与水为邻的地域文化风貌有关,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长江与水已经渗透进三峡库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与长江三峡高峡巨浪搏斗千年的历史,也造就了奉节人生猛勇敢的生性。表现持器械击打的“榜”páng、表示用手掌击打、扇耳光的“搰”hū、表示用尖锐器物戳击的“夺”、以及表示用身体承担、承受,或在殴斗中势均力敌、克制对方的“胜”shēng等动词,都折射出这些词语使用的区域内好勇斗狠的特色,与江岸边人民的智慧与独特个性。
除此以外,丰富多样、内涵丰富的的三峡方言还体现出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的文化特征。在张侨勇拍摄的《沿江而上》中,导演带着祖父的回忆来到搬迁中的三峡库区,以一种人文主义的平实视角带有关怀地记录下了三峡工程变迁中的平民人生。片中初中刚刚毕业就到船上打工的女主角余水是江边贫困却勤劳的年轻女孩缩影,影片记录了她工作与父母交谈,参观三峡大坝的过程。在向父母介绍三峡大坝时,她在表达长度时除了现代汉语中具有普世性的长度单位丈、尺、寸之外,还使用了以自身肢体长度作为计量标准而形成的一套别具特色的地方语词,如以上肢手臂与手指长度为基准的“柞”、“把”、“指”、“摆”、“抱”,这种以自身为参照的表达形式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根基,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型知识,体现出对一种勤奋务实的价值趋向。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论及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而言,是某种连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的事物。尽管如今丰富的文具与办公用品,准确的电子度量工具乃至方便快捷的度量用手机APP已经深入广大农村地域,扩展向亘古流淌的长江边;片中的邮轮、甲板、乡镇与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600英尺高的大坝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等准确的长度与空间显示。但传统的长度与空间表述却借助灵活生动的方言词汇依然携带着古老的文化特征,活跃在勤奋江民的口耳相传之间,祖祖辈辈,生生不息。
三、作为当代生产性地域空间的三峡
在对三峡的地理与语言、方言特征为线索进行分析后,在三峡大坝建成、移民与外来者,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型文明交相错杂的新世纪如何理解内部充满差异性与动态的三峡,成为本文论述电影中三峡文化形象与时代内涵亟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本章借助在哲学社会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空间生产理论进行分析。法国著名的理论家列斐伏尔曾提出“生产性空间”的概念,他认为空间的概念与生产实践并非自然或天然的,而是在概念上和实践上受到历史性的城市的急剧扩张、社会的普遍都市化等问题影响后才出现。列斐伏尔提出了将看似整体的“空间生产”的自然性、精神性、社会性分层的“三重性辩证法”思想。对作为当代生产性空间地域的三峡,也可以进行类似角度的分析。
三峡空间的自然性首先表示三峡作为物质形态的自然存在所产生的实践。奇绝险峻的壮丽风景构成了包括三峡语言在内的三峡文化的重要底景,如上文所述,滚滚逝水与壮阔高山激起了《三峡好人》与《巫山云雨》中边缘小人物面临时代洪流的情怀与反思;而作用于三峡这一自然空间的建设实践,如围绕着三峡库区、三峡大坝进行的人类活动,又作为社会空间性的物质形态的制造过程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经验的一种中介赋予这一空间社会性与精神性。从电影创作的角度而言,这一以特定空间的物质形态为拍摄对象进行的艺术生产活动,本身即是以空间中自然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带有社会性的生产实践;而电影表现或再现的物质性对象,已经不再是全然显示或客观的自然物,而体现出或隐或现的精神性特征。艺术电影《长江图》中,沉默寡言的船长高淳驾驶着破旧的货船从下游逆流而上,他手握一本名为《长江图》的古旧诗集时而念诵。一路上,各个码头都能看到与故去的女友安陆相似的女人,直到行过三峡女人不再出现。《长江图》中逆流而上的航旅看似是社会性与物质性的,却在诗歌与幻影的交错中赋予其精神性的内涵,长江与三峡都作为一种精神的“虚构物”与行船人高淳的生命经历与爱情构成了互文。因此,三峡在影片中成为具有代码或符号意义的象征性空间;而行船三峡成为一种倒叙性的、具有精神性的人类社会活动。三峡这一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书卷中留下了人类幼年时代的生活影像的历史记录的文化生产空间,已经在新世纪被谱写为“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壮伟情思;而充满多元性与活力生机的三峡今后必然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课题:三峡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第二语言习得课程建设》[SDKC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