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对于这场90多年前发生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约25000人参加的武装起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在2017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中国电影史上,南昌起义的故事由几代中国电影人抒写在胶片上,从1981年由汤晓丹执的电影《南昌起义》,到建军80周年之际八一厂出品的《八月一日》,再到建军90周年时全景式展现南昌起义的《建军大业》,银幕上南昌城头的那声枪响穿越百年,经久不衰。
就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对外拿起“枪杆子”的同一年,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前身)宣告成立,我党对内清除叛徒、纯洁党内组织的工作也拉开了帷幕。
本期“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我们将带您重回1927,重温银幕上的“南昌起义”与“中共五大”。
◎ 《南昌起义》:打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第一枪”
历史上,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电影史上,《南昌起义》则打响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第一枪”。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文学研究室主任、著名军事电影评论家张东回忆起1981年《南昌起义》上映时的情景。她至今记得,大银幕上,年轻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戴着红领巾,在江西大旅社前迎风而立,英姿飒爽。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首次把南昌起义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也是当时少见的将重要历史人物真名真姓地搬上银幕。”张东说。
首拍南昌起义,银幕再现真实领袖
电影《南昌起义》出自上影厂老导演汤晓丹之手,此前他已经拍摄过《胜利重逢》、《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战争题材影片。
《南昌起义》的故事最早来自1959年的献礼话剧《八一风暴》。由于当时国家有明确规定,现任领导人不能在文艺作品中使用真名,因此在《八一风暴》中,涉及领导人原型的人物全部采用了化名。
与话剧相比,电影《南昌起义》最大的改动是大胆地将重要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都真名实姓地搬上银幕。电影中,包括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叶剑英、恽代英、李立三等都以真实姓名出现,据统计,影片中出现真名实姓的著名历史人物达16个之多,影片还为这些历史人物选用了特型演员出演,这在当时中国故事片创作中十分罕见。
特型演员孔祥玉当时只有32岁,在电影中扮演时年29岁的周恩来,不仅外形相仿,年龄也相近,不化妆都与周恩来有几分相似。电影上映后,孔祥玉版周恩来获得观众认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司徒慧敏感叹:“片子上出现的周恩来就像我几十年前看到的周恩来,可以说是形神兼备。”后来,邓颖超看过影片,也对孔祥玉扮演的周恩来给予了肯定。
张东介绍,当时选择特型演员的首要标准就是“形似”。电影选角,一般是副导演跑到全国各地的剧团“海选”演员,而“孔祥玉在话剧中演过几次周恩来的角色,让他获得了《南昌起义》扮演青年周恩来的机会”,张东认为,孔祥玉演出了青年周恩来的朝气蓬勃。
纪实手法拍摄,真实准确再现历史
按照电影史的记载,《南昌起义》是中国首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张东介绍,《南昌起义》采用了纪实手法拍摄,不仅周恩来、朱德、贺龙等第一代领导人采用了真名真姓,对于故事的讲述方式也采用了纪实手法,尊重史实。几乎是把起义的历史,真实、准确再现于银幕之上。
据资料记载,在《南昌起义》的拍摄中,导演汤晓丹经过反复深思,决定采用纪录性历史故事片的样式,设想“把纪录性的历史材料和革命回忆录、传记文学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把纪录性的史实和革命艺术的动人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他要求在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表现起义过程、刻画人物形象时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对如何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做了积极探索,强调即使是虚构也要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来构思。如影片在表现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后,周恩来冒着生命危险,在白色恐怖下离开武汉到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为此不得不化装成老中医出行的情节,就是在江西星子县拍摄外景时,从当地书店一本记载有周恩来曾经化装成老大爷到苏区的史料的小册子上找到的依据。
《南昌起义》填补了故事片中直接反映南昌起义的空白,也打响了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的“第一枪”。1981年,电影《南昌起义》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未改变
《南昌起义》上映二三十年后,中国的银幕上又相继出现了《八月一日》、《建军大业》两部主要展现南昌起义的重点献礼影片。
张东认为,三部影片在表现“南昌起义”这一主题时,各有新意,却也一脉相传。
她分析,《南昌起义》作为第一部正面表现南昌起义的电影,选择了1927年6月中旬-8月1日起义最核心的一段历史,以电影的形式首次再现这场大战,具有开创性意义,是填补空白的影片。而2007年上映的《八月一日》则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作为起点,讲述了共产党拿起“枪杆子”的重要性,讲述了起义前的准备、起义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让观众了解“为什么要起义”。
随着时间的推进,银幕上对“南昌起义”的表现又有了新的突破。
在张东看来,2017年上映的《建军大业》,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是一个视野更加宽广的影片。而张东所说的“宽广”,并不只是简单的把时间线拉长,或者拍摄手段视听语言更先进,在这部表现南昌起义的影片中,第一次触及了党和军队在初创时期因幼稚和不成熟造成的失误。
“我还记得在《建军大业》里,看到朱德带着部队在‘三河坝’以4000人阻击3万人的惨烈,他们以巨大的牺牲扛住了敌人的进攻,却传来了他们所掩护的主力部队失败的消息。而他们,需要再去寻找新的出路。”张东认为,《建军大业》没有把句号划在南昌,观众不仅能在《建军大业》中看到我党在南昌打响的第一枪,还看到了“打响这一枪之后,接下来党怎么发展的问题”。
不同年代,银幕上演着不变的“南昌起义”,在张东看来,无论哪个时代拍摄的“南昌起义”,骨子里的精神始终未变,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将在大银幕上永久延续。
◎ 《八月一日》:铸造血肉丰满的英雄雕像
明振江担任八一厂厂长的十几年里,这家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60多部电影、70多部电视剧。《冲出亚马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歼十出击》、《解放》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背后,都有着明振江的身影。
他善于规划,在他的任期中,八一厂推出“67836”工程,即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70周年、建军8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每个节点,都规划创作了相应献礼影片。明振江说,重大历史纪念节点,八一厂的电影不能缺位。
2007年上映的反映南昌起义的影片《八月一日》就是在“67836”工程的框架下诞生的一部献礼建军80周年的影片。电影中塑造的一批血肉丰满的英雄形像,令人肃然起敬。
与时间赛跑
早在《八月一日》上映前四年,它就跟《太行山上》、《我的长征》一起被提上了八一厂的日程表。
再拍“南昌起义”不是简单的事,前有老导演汤晓丹的《南昌起义》珠玉在前,20多年后的重拍,压力巨大。明振江提出“下功夫塑造人物,深挖思想层面”。
他一共为影片找来了四个编剧,由《闪闪的红星》编剧陆柱国挂帅,包括两个八一厂的副厂长、一个影协副主席亲自上阵撰写剧本,四个编剧每人写了一稿剧本,剧本磨了两三年。到军委批下拍摄经费时,距离2007年的8月1日只剩不到半年的时间。
4月22日,影片正式开机,八一厂组建了一支精兵主创阵容与时间赛跑赶拍影片。
《冲出亚马逊》的导演宋业明和《跨过鸭绿江》的导演董亚春二人联手,一个负责拍文戏,一个负责拍武戏,同时进行。电影中,多处战争场面,包括马上大战、南昌城大战、水运码头调动、老式火车运兵,都是实景实拍,摄制组几乎全程“泡”在怀来影视基地,与风沙为伴。
7月6日,影片杀青。
明振江说,《八月一日》的拍摄,好像一场大会战。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