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
找香港演员演叶挺
以当时的眼光,《八月一日》的演员阵容显得颇为大胆。除了侯勇出演贺龙,刘劲饰演周恩来,摄制组竟找来了香港演员吕良伟出演叶挺。
明振江坦言,找吕良伟演叶挺,有市场方面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看重吕良伟身上的军人气质,以及他与叶挺在外形上的相似。
事实上,《八月一日》并不是第一部找港台演员出演共产党高级将领的影片。此前,八一厂拍摄抗日题材电影《太行山上》时,香港演员梁家辉就曾“阴差阳错”出演了我党“独臂将军”贺炳炎。
“拍《太行山上》的时候,我们设想的是,内地演员演共产党、港台演员演国民党、日本演员演日本人,没想到,梁家辉坚持要演八路军,原本我们是打算让他演一个国民党右派的。”明振江笑言。
梁家辉“抢走”的角色贺炳炎在瓦屋塘战斗中失去了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他曾打破过“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还歼灭了胡宗南最精锐的3大主力之一的整编36师,成为西北战场的转折点。明振江透露,为了演贺炳炎,梁家辉特意把自己的右臂绑了起来。而原本安排给梁家辉的国民党角色,最后落在了李幼斌身上。
《太行山上》总体效果不错,到《八月一日》再请港台演员出演共产党高级将领时,摄制组已经有了底气,这一决定也得到了从主管领导到观众的认同。
有学者认为,吕良伟扮演的叶挺是《八月一日》的亮点之一,不仅吕良伟身上的“港味”与叶挺从南洋归国的背景相得益彰,相较《南昌起义》,《八月一日》中叶挺的形象变得更加饱满、清晰。
血肉丰满的英雄雕像
明振江曾给《八月一日》定过拍摄基调:“纪实的风格、史诗性的品格、文献性的价值。”
在《八月一日》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人民军队孕育诞生的全过程,也可以看到一次武装起义走出一个总理、七个元帅的传奇故事,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大国寻找正确救国道路的艰难,也可以看到一组血肉丰满的英雄雕像。
同为“南昌起义”题材电影,《八月一日》难免常被拿来与《南昌起义》作比较。在明振江看来,《八月一日》不仅遵照史实,关注打响第一枪这一历史标志性事件,还把它与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联系了起来,探求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代表国家、民族的利益,寻找探索道路,救民于水火,为人民谋福祉的深层原因。
此外,相较《南昌起义》众多的人物形象,《八月一日》把侧重点放在了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人物塑造上,表现了成为领袖前,他们的理想信念。
最终,这部再次将“南昌起义”搬上银幕的影片,上映后共收获了华表奖优秀故事片、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等奖项,侯勇则凭借该片荣获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男演员奖。
◎ 《忠诚与背叛》:不让先烈的血白流
南昌起义爆发的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个监督机构——第一届中国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前身)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诞生。王荷波、杨匏安等10人成为首届监察委员会委员及候补委员。
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个有关“忠诚与背叛”的故事。
中共五大召开前半个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落入低潮。面对血雨腥风,登报脱党者有之,投敌变节者有之,腐化堕落者有之,已经发展到5900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面临严峻考验。建立一个中央一级的监察机构监督党员、纯洁组织已成当务之急。
据史料记载,王荷波、杨匏安等首届10名监察委员冒着生命危险,清除党内叛徒、腐败,他们中,8人牺牲,无一叛党。
2012年,电影《忠诚与背叛》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主演刘之冰凭借其在银幕上塑造的王荷波形象,拿下第15届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忠诚与背叛》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影片同时入选党的十八大重点献礼影片。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通过中纪委,向摄制组表达感谢,并要求纪检系统干部都要看看《忠诚与背叛》。
填补影史、党史两项空白
明振江记得,湖北纪委和武汉纪委第一次找到他,是2011年。此前,《忠诚与背叛》的选题已经在好几家制作单位吃了“闭门羹”。
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史料不多,更没有可参考的影史作品,很多单位不敢接。
明振江的反应不同,他跟湖北纪委的同志承诺,“只要拍摄经费有保障,八一厂就派创作力量”。
“这个选题填补了两项空白,一个是对电影史有补白意义,一个是对党史形象化宣传上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明振江道出了接下这一选题的原因。
八一厂导演、曾执导《霓虹灯下新哨兵》的张玉中,带着编剧下生活,《忠诚与背叛》就算正式启动了。
明振江给摄制组提了个方向:影片思想内涵上学习前苏联写纪检监察的电影《伟大的公民》,在表现形式上学习《十月围城》。
王荷波,又斯文又“彪悍”
许多人对《忠诚与背叛》的主人公王荷波有些陌生,主演刘之冰也不例外,他跟导演张玉中一起,边查史料,边摸索人物,边塑造人物,用他的话说,他是看着自己和电影里的人物共同成长的,王荷波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演完《忠诚与背叛》,刘之冰似乎陷入了对王荷波的崇拜中,提起王荷波,刘之冰可以滔滔不绝连续讲述他的事迹“王荷波做过水手,做过工人领袖,见过列宁,还在苏共联大上发过言……”
尽管距离《忠诚与背叛》的拍摄已经过去了10年,但谈起影片,刘之冰依旧思维敏捷、记忆犹新。
拍摄时令刘之冰颇为得意的是,王荷波在片中的衣着装扮,那都是他的主意,“我是按照他的经历给他设计的行头”。电影中的王荷波,头戴小列宁帽、脚踩马靴,下身穿着马裤,上身搭了一件中式对襟上衣。刘之冰认为,这种中西合璧的装扮,代表了当时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本土元素的结合。
“你看他戴一副斯文的眼镜,但他小列宁帽一戴,马靴一蹬,你又能看到他彪悍的一面。”在刘之冰看来,王荷波一定是个有力量的人。而王荷波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般的出场,也是刘之冰专门为“彪悍”的王荷波向导演争取来的,“这个片头的设计,就像我们党在危难时刻,疾风劲草向反动派发起抗争的人的状态。”王荷波,就是那个勇敢的抗争者。
除了王荷波的外貌,刘之冰还为他设计了台词,而那句电影中,出自王荷波之口的点睛之笔,后来成为了贯穿全片的导语。刘之冰诵读着“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电影中,这句点睛之笔,不仅引领着王荷波前行,也感染了无数共产党人。电影结尾,王荷波被捕前,完整吟诵出这段台词,“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会洒下同情的热泪”,影片气氛达到高潮。
那句台词源自马克思语录,是刘之冰1983年在大庆拍戏的时候读到的,如今,这句话成了《忠诚与背叛》全片的导语。刘之冰的感受只有一个字,“燃”。
举双手赞成党风廉政建设,不能让先烈的血白流
《忠诚与背叛》上映后,刘之冰接到过许多祝贺电话。有厂长明振江的肯定,有好友刘佩琦的祝贺,更有中纪委对影片的称赞。
但刘之冰总觉得,王荷波与子女的感情线在电影中没有充分展现,有些遗憾。
当年在《忠诚与背叛》首映式现场,王荷波的外孙,道出了外祖父牺牲前留给子女的遗言,“革命后代一定要走革命的道路,不能走与前辈革命方向相反的道路。”这句一直没有机会加进影片的话语一下就击中了刘之冰的内心,有记者拍到,当天刘之冰落泪的画面。
谈及当天的情形,刘之冰回忆,那一刻他想起了共产党早期一批批忠贞的党员,“他们一个个为心中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继,死而无憾。我们常说,不能让先烈的血白流,但今天就是有一些败类玷污了我们光荣的组织。”
刘之冰说,对于党风廉政建设,他举双手赞成,保持党在群众中的先进性,就必须要有壮士扼腕的决心,一步步修正自己的前进路线,保持组织的纯洁性,只有这样,党员才能在群众中形成一面旗帜。
拍完《忠诚与背叛》,刘之冰说,他最大的感受是,充满敬意。
◎ 链接
汤晓丹:用流水作业的方法创作《南昌起义》
1980年5月,上影厂决定由导演汤晓丹执导电影《南昌起义》,副厂长韩尚义任总美术师,摄影师沈西林,作曲吕其明。根据要求,电影《南昌起义》必须在1981年4月出标准拷贝,以向建党60周年献礼。为了抢时间,汤晓丹和十来个主创人员坐在一起,对剧本初稿逐场讨论,进行修改和精简,将原剧本中近60个人物压缩为三十几个,而真正与南昌起义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只保留了十几个,其余十几个人物则是虚构的艺术形象。编剧李洪辛立即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写分场提纲,写出一场就交导演分镜头。汤晓丹后来形容说“是用流水作业的方法在搞这次突击任务的创作”。
李子雄:原本不想接演汪精卫,因为他是汉奸
在电影《八月一日》里,香港演员李子雄饰演汪精卫一角,他曾透露,接演这一角色时,自己有过犹豫:“导演发出邀请的时候,我想过不接这个角色。因为书本上,给他的定义都是汉奸。但我最后还是决定挑战自己,克服了心理障碍,决定做一次尝试。不过,要同期收声,我实在没办法完全用普通话演戏,所以跟导演商量的一下,还是后期配音吧。当然,简单的台词我还是尽量说普通话。”
刘伟强:三河坝,最难拍!
在三部表现南昌起义的影片中,《建军大业》首次将三河坝战役搬上银幕。谈及此,导演刘伟强表示,这是全片最难拍的部分,因为想把4000人对几万人持续三天的抵抗呈现得更精彩,“全片最难拍的就是三河坝战役,因为觉得这场仗是在整个电影最重要的靠近结局的一部分。几万人去攻击三河坝,以朱德为首的少量军队怎么去坚守三天。三天说出来很短,但是那三天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都要想办法精彩地将它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