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宣告成立,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苏区精神不仅仅是中央苏区的精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曾有13个苏区, 主要以当时的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地区为中央苏区,还有鄂豫皖苏区、湘鄂川黔苏区、鄂豫陕苏区、陕甘苏区等。
在今天的时代语境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铿锵,苏区精神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仍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长河,反映苏区精神的影片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并以丰富的类型题材、传奇式的奋斗故事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那段挥洒热血的时代故事,比如:《红霞》、《党的女儿》、《红孩子》、《洪湖赤卫队》、《闪闪的红星》等影片。在新时代,苏区精神也在不停地激励着中国电影人拍摄出更多高质量、高品质的影片,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 以孩童、女性的叙事视角
传奇式讲述昂扬向上的苏区故事
在苏区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我们党和人民以生命谱写了伟大壮举。其中很多人物都成了后来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表现的主要对象,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人物或从文学作品走进银幕,或从实际生活走进银幕,至今都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熠熠生辉。
表现革命斗争影片很多都是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残酷战争场面。但中国电影人将极具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投射到影片创作中,摄制了一批以孩童视角为切口的、真诚质朴地描绘“苏区精神”的内涵的影片。如:1958年苏里执导的《红孩子》、1974年李俊及李昂执导的《闪闪的红星》等影片,都以孩子的目光记录着苏区军民的艰苦革命斗争以及昂扬斗志精神下所带来的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影片《红孩子》由苏里执导,乔羽、时佑平编剧,王建华、李孟尧、张延等主演,讲述了 1934 年红军北上抗日后,留在苏区的红军子弟苏保和小伙伴们与“白匪军”展开英勇斗争的故事。
1957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苏里找到了剧作家、作曲家乔羽,希望乔羽能够写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戏,乔羽欣然接受。乔羽为了写好这部戏没有选择把自己关在家里搞创作,他南下走进苏区体验生活,与当地人同吃同住了解当年“红小鬼”们的故事。在深刻了解到当年苏区困难重重的斗争故事之后,乔羽创作出了《红小鬼》这部戏,随后乔羽还为影片写了主题曲《共产儿童团歌》,这首歌在影片播出后一时间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
《红孩子》在拍摄期间,毛主席到长春电影制片厂视察工作,当时正在第六摄影棚拍摄的《红孩子》创作人员见到毛主席后非常激动,后来毛主席与饰演细妹的小演员宁和的合影还上了《大众电影》的封面。与《红孩子》一样家喻户晓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也以孩童视角为切口,为观众们讲述着苏区的故事。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句经典台词出自影片《闪闪的红星》,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闪闪的红星》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在艰难困苦的江西苏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冬子的故事。在父亲参加红军抗击敌人的影响下、目睹母亲被敌人杀害的惨况下,冬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周旋,暗中帮当地的游击队送盐送信,冬子渐渐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
除上述以孩童为切口讲述苏区精神的影片,中国电影人还以女性为主要表现人物讲述苏区故事、展现苏区精神。如:1951年张骏祥执导的战争剧情片《翠岗红旗》,1958年林农执导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党的女儿》,1958年冯毅夫、华纯、李育五共同执导剧情片《红霞》,1961年谢晋执导的战争剧情片《红色娘子军》,1961年谢添执导的革命战争题材歌剧片《洪湖赤卫队》等。
电影《翠岗红旗》讲述了1934年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宁都的红军家属向五儿坚贞不屈,历经磨难,终于与丈夫团圆的故事。与其它正面展现与敌人斗争的影片不同,《翠岗红旗》展现了解放军家属的女性形象,以展现向五儿在革命低潮期坚定地相信革命、相信党,等待丈夫的归来、抚养幼子的生活画面为主。
电影《党的女儿》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根据地在“白色恐怖”之下,共产党人李玉梅带领人民群众坚持斗争,最后为了掩护游击队员英勇牺牲的故事。影片中有一场玉梅、马家辉以及桂英的对手戏极为精彩,那一场戏是玉梅死里逃生去传递情报给区委书记马家辉时,马家辉的妻子桂英揭露了马家辉叛变革命的丑恶嘴脸,在桂英的帮助下,玉梅从马家辉家中逃出,桂英却死在了马家辉的手下。玉梅的扮演者田华感概地说:“那一场戏是真打,我和李林(马家辉饰演者)互相推搡,拍完之后我出了一身的汗。那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如果我出不去,没办法及时传递消息,党就完了。”
电影《红霞》与上述两部影片有所不同,其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农村姑娘红霞帮助、支援红军,并用自己的生命掩护红军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影片将红霞塑造为一个坚强且坚定的革命者形象,红霞的父母被地主少爷逼死、自己还被地主少爷强卖做过丫头,这些都没能打倒红霞,生活的苦难反而让红霞成长为一名正义善良、机智勇敢、献身革命的战士。
与《翠岗红旗》一样,电影《红色娘子军》也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该片由谢晋执导,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和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战斗故事。
电影《洪湖赤卫队》讲述的是1930年红军因战略转移离开洪湖,国民党保安团与当地恶霸趁此机会卷土重来,洪湖赤卫队在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曲折的斗争。本片改编于家喻户晓的同名歌剧,电影中的主要演员和主要唱段都是从歌剧而来。
电影中的韩英有勇有谋,她既能带队冲锋又懂得巧用谋略。同时,影片还着重塑造了韩英的英勇气概。赤卫队抓住了白极会的暗探但刘闯冲动的行动暴露了赤卫队,当白匪准备射杀百姓时,韩英站了出来,她做出了英雄的选择——保护百姓,牺牲自己。
当谈到为什么中国电影人创作了一批以孩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认为,“首先,在苏区的革命斗争中,不仅男性走上了战场,连女性和孩子都走上了战斗的道路,这一方面证明了当时苏区斗争的残酷性和彻底性,深刻阐释了苏区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其次,中国人酷爱看传奇故事,不同于以男性为叙事视角的影片,这一批反映苏区精神的影片以孩童、女性为叙事视角满足了观众的观影需要。从今天的角度看,早期拍摄以女性在苏区参与斗争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影片,都有一种现代性。”
◎ 以诗意的视觉图景
展现苏区的艰苦奋斗环境
从1921年1月朱德、毛泽东带领红军下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到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战斗了五年零九个月之久。当时,一方面苏区人民要面对国民党残酷的军事“围剿”;另一方面,国民党经济封锁,物质生活极其艰难。不管多么艰难困苦,苏区军民却时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
为了展现苏区斗争的艰苦环境,不少影片都采用了当地取景的拍摄方式,但中国电影人以一种诗意的镜头语言表达对当时苏区军民的恶劣生活环境的敬意。
如《闪闪的红星》是在江西鹅湖外景地进行拍摄,在试图真实展示当时苏区的生活环境时,影片的创作人员还拍出了一场为人称道的“江排”戏。画面从多个角度、多个景别展现冬子蹲坐在竹排上,围绕在冬子周围的是群山、绿水、老鹰等环境背景,用一种颇具中国山水画的方式呈现了苏区峻险的地理环境。
《翠岗红旗》不仅从视觉上展现了具有苏区特色的木架高桥、绿草地、水中行船,而且还展现了当时苏区在“白色恐怖”下对人民心灵和肉体的摧残。影片在处理“白色恐怖”时,采用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直面展示苏区坚定信念的斗争者们的遗骸,给人以强烈的悲壮的美感。
影片《党的女儿》用真实险恶的环境描绘苏区斗争的困难和危险。与玉梅同上东山寻找党的还有其它两位红军家属,她们误把敌人当成了游击队员,危险紧咬着她们的身影。三位女党员为了逃脱敌人的追捕跳下深坑脱逃,而在当时拍摄的过程中,三位女演员也是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根据导演的指示跳下了下去。在真实拍摄的环境下,再次为观众重现了当时苏区斗争环境的险恶。
在中国电影人的镜头下,苏区精神在一种被压抑、山水险恶的大环境下熠熠生辉,犹如从洞穴走向光明之路,以一种诗意的形式展现了苏区军民在艰苦险恶环境中锻造出苏区精神的难能可贵。
◎ 注入历史的温度和时代的观照
新时代继续弘扬“苏区精神”
在新时代,中国电影人依旧不忘历史,以更为现代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用镜头缅怀先烈,摄制了以苏区斗争为背景的优秀影片,如《浴血广昌》、《八子》等,均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全景式镜头和细节写实叙事,注入时代的观照,全方位的展现了真实的革命斗争历史和残酷的战争场景。
影片《浴血广昌》取材于1934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江西广昌浴血奋战的历史事实。该片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们革命斗争的史诗,通过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还原了历史图景,在新时代给人以振奋人心的力量。
影片《八子》取材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期,江西瑞金农民杨荣显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都送去做红军,最后全部英雄牺牲的故事。影片主要将镜头对准了大哥大牛和幼弟满崽,真实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往事。
“《八子》这个故事非常吸引我,因为它里面有一种精神。一种默默牺牲的革命精神。在当时革命老区,这样的牺牲太普遍了,普遍到让人感到‘普通’,但就是这种‘普通’才有着动人的力量。”《八子》的导演高希希在谈到拍摄初衷时动情地说,“为了能够让年轻观众更好的了解历史,我们拍摄前期去纪念馆细致且全面地感受细节,拍摄时用历史真实的力量去打动观众。”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为目标,与人民共同创造、共同诠释出苏区精神。新时代的中国电影人一方面要继续以苏区精神为指导激励创作,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发扬苏区精神,创作出更多无愧党的光辉历史的精品力作,旗帜鲜明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