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贾樟柯、河濑直美监制,鹏飞编剧并执导,吴彦姝、英泽、国村隼和永濑正敏领衔主演的影片《又见奈良》将在全国公映。该片讲述年过七旬的中国陈奶奶,远赴日本奈良寻找其失联多年的日本遗孤养女,在二代遗孤小泽和退休警察一雄的帮助下踏上漫漫寻人之旅的故事。
为了创作这部影片,鹏飞在日本一住就是八个月。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又见奈良》从只有一个大方向,到如今每个细节都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无论是不起眼的小幽默,还是富有深意的表达,这个关于“找寻”的故事,都是鹏飞在用他的方式,替那些今生都没有机会去到日本看望自己孩子的中国养父母一次圆梦的机会。
一个关于“找寻”的故事
能够得到河濑直美监制自己的电影,年轻的鹏飞对于这样的机会十分珍惜,而条件就是拍摄一个和日本有关的故事。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拍摄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 虽说鹏飞一早就确立了题材,但从什么角度,又要选择哪些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去表现这一题材,他始终没有拿定主意。
在那段时间,鹏飞遍寻了周围熟悉日本的朋友们的意见,但是朋友们所说的内容都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就在此时,日本战后遗孤这个群体突然出现在鹏飞的脑中。日本战败后,东北留下许多被遗弃的日本孤儿。据统计,留在中国的孤儿大约有5000人。他们被中国人抱养,改革开放后大部分人返回日本。“我以前就读过关于这个群体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甚至有深仇大恨的人之间组成了家庭的故事。这是一种大爱。”
在鹏飞翻看的众多关于日本遗孤的资料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本关于采访中国养父母的书中,养父母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去一次日本看看自己的孩子,至少看看他们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实际上很少有养父母有机会去到日本。我想用电影圆他们的梦。”鹏飞说。这也是《又见奈良》关于“找寻”的故事的由来。
在日本找到最真实的细节
在鹏飞创作影片时,中国的养父母们几乎都不健在了。因此,鹏飞起初只能通过史料、采访和文艺作品了解日本遗孤。
而真正使得影片取得重大进展的,是鹏飞在日本的那八个月生活。
刚到日本时,鹏飞也只有“拍一个母亲去日本找女儿的故事”的大方向。“在日本期间,我采访了很多一代、二代、三代遗孤,试图进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的聆听者。”鹏飞和他们一起生活,了解和体会他们生活的经历。
鹏飞说,八个月间,他把所有有趣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一一挑选和汇总:从生活中的小幽默,到影片主人公个人的困苦,乃至日本战后遗孤这个群体的不幸……可以说,影片中表现的事件、情感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
是悲剧,但并非充满悲伤
虽然《又见奈良》观照了一个不幸的群体,但片中却不时会冒出很多生活中的小幽默。“我不喜欢用悲伤的情绪拍摄一个悲剧。如果影片太闷,自己都看不下去,又如何把情感传递给观众?”鹏飞说。
除幽默外,鹏飞还特意选择了内敛、留白的表达方式。在他看来,如果把所有事情都直接告诉观众,就失去了味道。
他告诉记者,影片中的奶奶不会英语,但会一点点俄语和日语。在奶奶着急和日本人交流时,会不经意脱口而出一些俄语和日语,让对方摸不着头脑。“这样的设计表面上会给影片情节带来一些幽默,但也暗含了奶奶作为一个中国东北地区的老人,她之所以会日语的历史原因。”在鹏飞看来,这样的暗示比起直白地说给观众要更能让观众回味。
再如,影片中提到“谁家装了大锅(卫星天线),准是家里有中国人”。鹏飞觉得这样的设计始终会比影片中的人物直接说自己想念中国更有味道。
片中,日本演员国村隼饰演了一位退休警察一雄。“一雄这个人物对于战争是有反思的,更重要的是,一雄也有他孤独的一面。在他听遗孤陈丽华给母亲的信时,其实也是在听自己女儿给他的信。”鹏飞认为,找寻遗孤陈丽华不仅仅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家庭的事情,其中也掺杂了日本家庭,这些元素在《又见奈良》中交织在一起。
采访最后,鹏飞告诉记者,剧组的一位日本同事和他说,是《又见奈良》让自己知道了日本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让他更清楚了自己国家的历史,也更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而这些,正是鹏飞想要表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