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军事题材影片创作研讨会在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多位业内资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军事题材影片创作建言献策。与会专家围绕军事题材影片的创作,提出了要找准拍给谁看、要提高想象力和创新性、突出表现平凡英雄以及具备国际视野等建议。
在中国电影史上,军事题材影片从来都是观众最喜爱的类型题材之一。从早些年的《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到近年来的《建军大业》、《金刚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最可爱的人》等,都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强表示,本次研讨会旨在把军事题材影片的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应、市场认可度统一起来,创作更多既弘扬正能量又充满艺术性的军事题材影片。他希望与会专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文艺作品作出严肃科学的评论。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表示:“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党史其实也是战斗史,很多中国人对党史最初的了解都是从军事题材影片中得知的。”
闫少非认为,近年来中国电影人拍摄的许多军事题材影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他还是希望中国电影人处理好“军事题材和时代的关系”、“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故事和人物的关系”这三种关系。他表示:“若干年后,观众可能会忘记电影作品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但一定会有几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被人们记住。”
原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则认为,军事题材影片的创作要解决缺少战争生活的体验、年代感和生活细节的震撼性等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认为,一百年的党史其实就是一部军事史、战争史、国防史。“军事题材的创作要有国家意识、受众意识和创新意识。”李舫说,电影人应该在战争题材影片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要把电影的文化使者功能利用起来,让影片成为和世界沟通的文化钥匙、文化符号。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邓凯指出,军事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其对于记录时代命运、团结民族力量、凝聚民族精神、引导主流价值观,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需要保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磅礴气概,更需要涵养中国人的阳刚之气,锤炼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军事博物馆副馆长刘中刚对军事题材纪录片和军事题材故事片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军事题材纪录片创作上,刘中刚建议多采用当事人的视角拉近和现在观众的距离。“尽可能多挖掘和修复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有利于还原历史,拉近历史和当下观众的距离。”
在军事题材故事片创作上,刘中刚认为首先应该尊重历史,细节要经得起推敲。“建议多塑造普通人的形象。这些人物是英模,更是身边的人。英雄人物也应当有弱点或缺点,要通过影片展现这些普通人一步步成长为英雄的过程。”
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褚杨则强调了军事题材影片不同于职场剧,要站在政治高度、历史高度去创作剧本。此外,军事题材影片还要凸显教育功能。“影片中要展现我党我军的丰功伟绩,弘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以此振奋民族精神。”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授赵宁宇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历史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绝不要因为创作的特殊性和诉求去篡改历史,也不要因为历史的存在而限定创作,这其中一定能够找到一个有机的平衡点为电影人所用。”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表示,如今,中国电影在世界上更有影响力了,军事题材影片在表现中国立场的同时要更加突出全球视野。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