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一场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指出:“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
从1946年随军拍摄的摄影队开始,70多年来,中国电影人围绕解放战争创作出了百余部类型不同、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时至今日,硝烟虽已散去,但革命先辈们的事迹和精神依然激励着中华儿女缅怀英烈、扬帆新程。那段浴血鏖战的烽火岁月,那些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不仅通过电影人的付出和努力深深镌刻在胶片中、投射在银幕上,更通过影像永远铭记在观众心中,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 1946年至1949年
电影人随军拍摄第一手素材 全方位记录新中国解放进程
1937年在延安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电影机构,很多陕北抗战的珍贵画面都出自延安电影团之手。随着抗战的胜利,延安电影团成员分散至全国,和东北、晋察冀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电影创作力量。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西北、华北、华东等各个战场都能看到中国电影人的身影,也正是这一批电影人的出生入死和前赴后继,在炮火硝烟中拍摄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制作出了第一批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也留下了记载新中国诞生史实的珍贵影像资料。
在东北,日本侵华时期在长春经营的伪“满映”是当时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党必争之地。中共中央发出命令,向东北挺进,在挺进东北干部团中,文艺工作队的工作目标就是:接管伪“满映”,将足够的器材运回中共中央所在地,以便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建立党的电影中心基地。
几经周折,1945年11月,文艺工作队从日本人手中接过了电影制片厂的管理权。之后随着东北战局变化,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长春,电影工作队也按照党的指示,将接管的伪“满映”设备转移至鹤岗附近的兴山。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在兴山成立,这是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施的人民电影制片基地,成立后的东影立即投入影片摄制。
高维进当时在东影任编辑,在她所著的《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中提到:“东影成立后,为了使电影更好地为人民解放战争服务,确定了首先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主的方针。在建设厂房的同时,就派出摄影队到东北民主联军中去拍摄影片。”
据介绍,东影开始只有两个摄影队,后来摄影队增加到十多个,其中大部分被派往前线,融入战斗部队,与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爬冰踏雪。从1947年5月到1949年7月的时间里,拍摄了30多万尺关于东北解放战争和东北解放区的新闻素材,后经过剪辑把这些素材编为十七辑影片《民主东北》,总长度为23687米,共106本。
《民主东北》以纪录东北解放战争为重点,记录了东北人民解放军从退守到反攻,特别是恢复解放区到解放全东北的整个过程,从各方面反映了东北地区解放战争的历史面貌,反映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战斗。其中,收入第十七辑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集中使用了东北三年所拍影片资料,综合报道东北三年战争从退守到反攻直到解放全东北的全部情况,表现了解放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巨大威力和人民支援战争、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伟大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5月1日制作完成的《民主东北》第一、二合辑,是东影出品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1947年7月1日,国际版的《民主东北》第一、二合辑被送至布拉格青年联欢节放映,使中国解放战争的情况第一次展示在世界人民面前,这也是中国的人民电影第一次公诸于世。
在实践中,东影的摄制队伍不断壮大,到了1946年底,已经发展为32个摄影队,他们跟随人民解放军从东北转移到华北,并陆续向新解放区挺进。
在西北,1946年8月,延安电影制片厂成立,当时陕甘宁边区连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犯,组织决定,由程默、伊明、罗茅、凌子风等同志组成摄影小组,奔赴前线进行纪录片拍摄。当年11月,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陕北进犯。边区军民提出“保卫延安”、 “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口号。程默等4人在南线,随军拍摄了国民党军进犯边区的罪行,以及边区军民英勇斗争的镜头。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摄影小组也随大部队一起撤出延安。途中,摄影小队拍摄了边区军民有组织、有秩序搬迁撤退和支援前线的场面,以及西北人民解放军在伏击、围歼国民党军队的青化砭、羊马河、 蟠龙、榆林等战役中部队动员、进入前沿阵地及押送大批俘虏的镜头。
8月下旬,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摄影师拍下了毛主席在窑洞油灯下指挥作战;毛主席和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离开延安后转移行军和途中歇息;陕北人民送公粮、抬担架、带路送信支援前线等一系列珍贵镜头。在随西北人民解放军向南追击的途中,摄影小组还拍摄到了彭德怀、习仲勋等人在作战中的影像素材,以及收复延安、解放宜川和瓦子街战役的画面。
随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摄影小组转战陕北数月的拍摄工作结束,其间共积累了14本名为《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珍贵新闻影片素材。1947年10月,以延安电影制片厂干部为基础的西北电影工学队正式成立,并启程前往东北。这14本影片素材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相继被洗印出来,部分镜头被编辑在之后的长纪录片《红旗漫卷西风》和短纪录片《还我延安》中。
在华北和华东,1946年4月,为开展华北地区的电影工作,中共中央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在正式接管伪“满映”后,及时抽调技术人员和必要设备,支援晋察冀解放区。当年10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在河北省涞源县张各庄村成立。因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建华北军区,电影队也改称为华北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简称华北电影队。
电影队成立后不久,战争大规模打响,电影队克服困难,用简易的制片设备和手工作坊式的操作制作影片,并于1947年7月1日制作完成了包括《钢铁第一营授旗式》、《解放定县》、《正定大捷》和《向胜利挺进》四个主题的有声新闻纪录片《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又名人民战争解放新闻第一号)。
据该片导演汪洋回忆,在当天召开的军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26周年庆祝大会上,电影队献上的这份厚礼引起极大轰动。不久,影片在西柏坡放映时,也受到中央领导和军区领导的赞扬和好评。
汪洋撰写的《装在一辆大车上的电影制片厂》一文中记载如下:“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便随部队进驻石市南兵营。这时规模比过去又大了些,阵营也加强了,摄影队增加到两个队,放映队扩大到五个队。在这里,他们把从土地会议到解放石家庄这一段时间的全部素材都印制出来,但因胶片限制,主要反映土地会议的《自卫战争新闻第二号》被搁置下来,只把纪录‘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的《自卫战争新闻第三号》制作了出来。在这部影片里,纪录了指挥当时战役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同志和罗瑞卿、杨成武、杨得志、胡耀邦、陈正湘等一起指挥战斗的场面。”
之后,摄影师们继续跟随部队完成拍摄任务。在淮海战役中,拍到了在前沿阵地我军激烈炮火掩护下,战士们英勇跳出工事,向逃跑敌人扑去,以及敌人缴械投降的镜头;拍到了战士们扛着各种战利品,押着成群的俘虏唱着、笑着来来往往的镜头;拍到了后方百姓慰劳歼灭黄维兵团的解放军战士的镜头。北平和平解放后,摄影队又随部队拍摄了解放军进入北平的入城式,以及毛主席和中央首长莅临北平的阅兵式。
此时,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由局部反攻转为全面反攻。全国解放后,党中央对建立人民电影事业作了决策与部署。1948年12月发出《中共中央对电影工作的指示》,其中第三条指出:“战争只有一年即可根本打倒国民党,应不失时机地把摄影队派往各前线,争取拍好纪录片,并在华北就近制片,以求迅速。”这意味着党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的基地将要从东北转移到华北。
1949年4月20日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由东影新闻片组、华北电影队和被军事接管的原北平“中国电影制片三厂”合并而成。 在这里,摄影师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华北、华东战场上抢拍下来的晋中、太原、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的珍贵影像素材,被制作成《淮海战役》、《太原战役》、《毛主席朱总司令莅平阅兵》等一系列纪录影片。
在渡江战役中,有9名摄影师加上助手共23人投入到了渡江战役的拍摄中,是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后来统计,自2月23日从北平出发,到5月27日上海解放,摄影队在近百日的拍摄过程中,拍摄了渡江准备、渡江战、追击战、解放宁沪杭等各个阶段的战斗。在整个渡江战役中,全摄制组共拍摄胶片5000多米,后期编辑完成长达60分钟的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一等奖。1950年,这部影片被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电影代表团带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获纪录片荣誉奖。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随之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将人民解放军进藏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1950年3月4日,第二野战军十八军在四川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随后,新闻摄影队随十八军徒步挺进西藏。之后直到1955年,中国电影人先后拍摄制作了《红旗漫卷西风》、《大西南凯歌》、《四野南下记》、《大战海南岛》、《解放西藏大军行》、《新中国的诞生》、《解放一江山岛》、《解放大陈岛》等多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录影片,全方位地记录着新中国解放的历史进程。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