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3版)
◎ 2003年至今
以创新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赢得新一代观众 追求口碑与市场双赢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变化,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吹响了新世纪电影改革发展的号角。中国电影人在之后的产业化实践中,在竞争加剧、科技升级的大环境下,也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在资金投入、演员阵容、制作手段、特效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提高了影片质量,增强了观赏效果。
产业化改革以来,有近二十部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被拍摄、制作和修复出来与观众见面。这些影片在配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重大节庆活动献礼放映的基础上,还通过多类型、多角度向不同圈层的观众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也自觉参与市场竞争,赢得观众口碑。多部作品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社会效益方面,产业化改革后,中国电影在题材和类型上对于解放战争的表现视角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和欣赏口味的观众群体都能在各自喜爱的影片类型中重温解放战争的光辉历程,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2009年,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太原市委宣传部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大型文献电影《决战太原》,通过战地记者拍摄的原始资料、战争遗迹遗物的展示以及战争亲历者生动叙述,高度赞扬了为新中国成立做出重要贡献和英勇牺牲的革命前辈,表现了解放太原对于华北全境解放、全国解放所具有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深刻历史内涵。
2011年,由河北西柏坡影视制作中心、上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制作的动画电影《西柏坡》则以真实历史作为大背景,通过轻松童趣的创作风格,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西柏坡。
时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朱毓平表示,制作《西柏坡》是当时的一次尝试:“我们的目标是为小朋友们拍一部红色经典,给孩子们打造一部好看的动画片,我们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动物角色,它们的戏份也很重,小朋友在看这些动物的时候都特别喜欢。”
201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等联合出品了豫剧电影《铡刀下的红梅》,影片改编自曾获第九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同名豫剧,讲述了少年英雄刘胡兰从天真稚气的小姑娘成长为坚强不屈的共产党人的闪光历程,以传统戏曲生动阐释了革命历史。
在拍摄新片的同时,电影人也在通过新技术修复老电影,让经典影片焕发新生。2019年,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百度共同修复的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重新上映。
据介绍,中苏合拍的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记录了新中国诞生时很多珍贵的镜头,堪称国宝级的珍贵历史档案。但由于我国电影档案保存体系是上世纪70年代才逐步建立的,早年影片胶片齿孔收缩,彩色褪色十分严重。
2018年12月,该片的修复工作被提上日程,历时9个多月,经过转数修复、人工修复、艺术修复三个步骤,完成了清晰度、色彩、声音等多项内容的数字化科学修复,影片在高度保真的基础上,在画质和音质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在首映现场观影后感慨说:“能看到这样一部影片,是我们的幸运,这部影片让我们所有人看到了新中国的黎明,这也是修复这部影片的意义。”
同样是在2019年,经典影片《开国大典》通过4K修复也再次和观众见面。周苏岳参与了《开国大典》的修复过程,据他介绍,171分钟的电影《开国大典》基础素材15个TB,工作量极大,“为了赶进度,修复师们日以继夜地工作,经过40天的修复,再加上10天的后期时间,在50天时间里完成了247000格画面的修复。”
在经济效益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电影人的锐意进取,包括解放战争题材影片在内的主旋律影片经受住了新时期观众和市场的洗礼,探索出了新的市场化道路。
2007年,《集结号》上映,在市场化探索上锐气十足,最终收获票房2.1亿元;2009年,《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中影的资源和品牌影响,采用全明星阵容以及全景式、奇观化场景的呈现,通过大片化、商业化和类型化的策略,将军事博弈宏观、全景式地展现出来,不仅取得创纪录的4.2亿元票房,还重新确立了“献礼大片”的制作模式;2014年,《智取威虎山》通过新技术、新视角,重述红色经典,不仅保证了艺术品质,提升了观赏性,也更加贴近当下的电影观众,最终票房8.83亿元,取得了市场口碑双丰收。
此外,结合重大时间节点,策划推出重点作品,反映党和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伟大历程与辉煌成就,是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而在各个重大时间节点的献礼片中,表现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影片也是“常客”。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国大业》、《沂蒙六姐妹》、《鏖兵天府》、《谁主沉浮》、《秋喜》等多部表现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影片集中献礼;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情怀》和动画片《西柏坡》两部电影在当年28部重点献礼影片之列;2012年上映的戏曲片《铡刀下的红梅》是迎接党的十八大国产重点推介影片;2019年上映的《决胜时刻》则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
这些影片在类型上更加丰富创新,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更加生活化、接地气,在真实生动呈现伟人形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战争环境中普通人的故事。
《决胜时刻》导演宁海强在回忆影片创作时就表示,考虑到这是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应该具有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全民代入感,所以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关系设置,除了必须浓墨重彩刻画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伟人形象之外,还必须要有生动且性格化的普通人形象,而且要在伟人和普通人形象之间构建自然的人物关系。
“黄建新老师是电影的监制兼导演,他历来就特别注重人物塑造,他觉得主旋律影片要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不仅要靠视觉支撑,更要靠丰富的人物塑造。创作《决胜时刻》时,我们在展现生动的人物形象上下了很多功夫,用情感推动故事发展。像陈有富、田二桥以及新华电台播音员孟予等三个普通青年人与毛主席情感互动的桥段和众多情感细节都是精心设计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2年又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各省市目前都在准备相应的重点影片项目。据悉,四川省的《胜利日》,江苏省的《决胜淮海》、《问鼎钟山》,山东省的《开国将帅授勋1955》,重庆市的《战斗在山城》、《挺进报》等与解放战争相关的电影项目皆已处于谋划或推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