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时间,实现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作为时代脉搏的把握者、时代声音的聆听者,中国电影也涌现出大批表现脱贫攻坚精神的优秀作品。
4月8日下午,由湖北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出品、湖北省罗田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的脱贫攻坚题材影片《青云之梦》在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并将电影拷贝捐赠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国家电影档案永久保存。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小光,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总经理周根源,湖北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柳长青,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王一川,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道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左衡等嘉宾、专家学者,与影片出品方及导演张玉中等主创观看影片后,对影片视角切入和表现手法给予赞扬。湖北省电影局电影处副处长曹俊峰,湖北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砚芳,副总经理、影片制片人陈强,罗田县委宣传部部长熊庆等也参加了研讨会。《中国电影报》社长、《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主持研讨会。
实施脱贫攻坚行动以来,湖北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策划创作了一系列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故事片《青云之梦》根据罗田作家刘心明的长篇小说《八品乡官》改编,老“乡官”刘心明对乡镇工作的艰辛和乡镇干部的酸甜苦辣体会深刻。资深编剧张延纪多次来到罗田深入生活,到偏远乡镇跟随基层干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修改剧本十多稿。导演张玉中曾执导拍摄《大决战—平津战役》、《忠诚与背叛》、《百团大战》《太行之脊》等优秀电影和电视剧,他组建了擅长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制作班底,杨骏、李艳秋、周征波、徐囡楠主演。影片于 2019 年10 月底在罗田县开机拍摄,历时近 50 天拍摄完成,后期制作时克服疫情干扰,在计划周期内以高标准完成制作。
值得一提的是,对这部表现家乡变迁的电影,童刚认为“内容详实,信息量大,我能想到的脱贫元素基本上得到了巧妙的体现”。同时“影片不刻意拔高,不做表面文章,看下来流畅、自然,这是意想不到的”。
《青云之梦》拟从4月开始院线发行,以湖北为中心,向全国辐射推广。
张玉中(影片导演)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
第一,如何做到贴近生活、高于生活。我认为,贴近生活比较容易,高于生活是创作的难点。结构、人物设置是根本,然后就是抓细节。抓细节的目的是为了让故事中的人物鲜活、接地气、不落俗套,我们做了深度开掘。
第二,如何达成创作的自觉。农村工作政策性强,感人点和戏剧矛盾也是相辅相成的。这就需要创作的自觉,在明晰的故事线下表现好信息量庞大的当下社会,还要不落俗套地渗透进政策。把它有机融到这种叙事的环境中去,我们是很认真地对待。
第三,现实与理想的照应。我说中国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称不上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不解决好农民自信问题,就称不上有真正的自信。这部片子在现实与理想的照应方面,也做了一定地开掘。
明振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现实的“党建片” 形象的“政治片”
这部电影突出特色有几点:
第一,主题鲜明突出。脱贫攻坚战役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上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中国人民千年梦想、百年夙愿,也正是《青云之梦》以一个乡镇的小故事展现时代的大主题的特色。
第二,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影片紧紧围绕着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设置和情景的铺开。用当下农村发生的很普遍、很现实、很接地气的小故事,说明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所在。
第三,影片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塑造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崭新形象。主人公郑浩,忠诚干净、敢于担当、敢冒风险、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影片的思想性,政治意义更为突出。可以说是现实的“党建片”、形象的“政治片”,用感人的故事和艺术形象塑造,生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党史教育的好教材 脱贫攻坚的好范例
我觉得这个故事动了很多脑筋。首先依托作家刘心明做乡镇干部的亲身经历,一个“八品乡官”为官的经历,一边做乡镇的干部,一边也在以作家的心态体验生活,讲述了很多鲜活的故事,有很好的文学底蕴依托,这一点让我感到特别好。
一般的减贫题材总是要有上面派来的干部,但这部电影巧妙用到杨副县长突然下来调研为线索,证明了我们的干部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调查。这就略微带有旁观者视角,又是亲历者,角度很巧妙。影片讲述的是一系列减贫与振兴交替期的故事,我很看好在今年上映。确实现在处在减贫与振兴交替期,还有建党100周年特殊节点,是党建、党史教育的好教材、脱贫攻坚的好范例。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小说为电影提供扎实的厚重感
《青云之梦》在这一批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非常丰富、扎实,有厚重感,跟小说提供的基础有关系。厚重首先是有生活给它打了底,过去创作过成功的农村题材作品,像赵树理、马烽,都做过基层干部。
郑浩这个人物是站得住的,他把自己究竟是为官帽子服务,还是为这些乡土百姓服务,拿捏得非常准。所以原来小说的名字《八品乡官》就挺好,但是现在这个名字更有浪漫气息,更有理想主义。影片艺术上的分寸感,把握简洁、准确,没有特别饱和的东西,包括色彩的控制,使得这个美有了湖北大别山区的特点。
如果要提一点建议的话,因为原作提供的丰富性很厚重,在电影跟文学之间比较难取舍。这也是我个人之见。希望电影能够被更多人看到,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多看看这部电影。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原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一部同类型题材中能留得下的作品
这部作品在去概念化表达、差异化表达方面,提供了一个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材新鲜、生动,具有渗透力、概括力的电影范本,可能是在这样的主题创作中,一部能够留得下的作品。
电影呈现了战斗在一线的乡镇干部类似于百科全书的生活状态。包括农村面临的很多问题,影片都涉及到,特别是村一级政权的建设,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尖锐。它不是简单让我们去扶贫、送温暖,更引起我们深一层地思考,要真正把基层的村镇建设好,保证乡村的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
有历史价值的农村题材电影
这部电影我不想把它只放在扶贫角度来考虑,扶贫是一个阶段性工作,过了这个阶段以后这部片子还有什么价值?《青云之梦》是全方位、全信息反映中国农村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历史性,它应该放到中国博物馆,看中国发展,就看这部片子,它有历史的认知价值。
两位演员的表演很出彩,杨骏的表演把基层干部把握得相当好。徐囡楠本人是艺术院校女学生的气质,演得却是基层干部。他们演技上还是有很大的进步,和当前没有演技、纯靠流量的“小鲜肉”不一样。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彻底直面现实的主旋律电影
这部影片蕴含着丰富的主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政治生态、底层社会治理等。每一个命题都是一部电影的主题,但这部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之上,把这四个重要命题融汇到一起,就已经突破了专属黄冈、专属罗田的地域性诉求,立足要为整个中国的政治电影、主旋律电影创造新的形态。
这样一个政论题材,导演风格也是相应地沉稳大气,是合适的。这部电影直面现实的同时,也摆脱了主旋律电影和英模题材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悲情叙事。另外一个优点是走出了那种浅层的主人公被表彰,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说它的“直面”,是从头到尾,各个层面中都能够体现出来的。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剧、导演、演员共同完成了无主线叙事难题
我们现在说要靠故事取胜,尤其是一个中低成本,跟院线电影有一定距离的影片。围绕着清晰的主线来讲,故事就会讲得特别好。如果没有主线,故事就很难精彩起来。这部片子因为表现内容多,没有明晰的叙事主线,都是一件件相对离散化的事件组成。但影片叙事又做得特别好,每件事互相搅合推动,整个剧情的叙事张力表现得很强劲,叙事节奏层层推动,最终形成高潮,达到了具有明显叙事主线的叙事效果。
我觉得首先是有原作文学性基础,编剧的功力强劲,导演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包括很多老师的表演,共同完成了这样一个没有主线,但是仍然有强劲张力和节奏的叙事。
左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审美调性的新看点
对于美的创造和感知是文明的最高表现的一种方式,但是什么样的美才是真和善?这是主旋律影片叙事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部影片在审美调性方面有新看点。
但我也觉得有点遗憾。一个是各个章节有点短了,各个针线之间能否前后交织更紧密,延长我们的期待值?另外一个是影片中讲到了性别,表达上有点小小的风险,这是意识层面。但是在无意识层面,这部影片当中对女性的塑造是非常美的,电影当中说一句话说“罗田是美人窝”。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锅,里面有多种食材、多种味道,但最后是旭日是东升的,大江是东去的,主流是清纯醇正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在这个方面没有留下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