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军乐队奏响《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乐声中,毛泽东按下电钮,广场旗杆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28响礼炮响彻云天——这28响就是对中国共产党28年光辉历程的礼赞。毛泽东向全世界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传向世界各地。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的记录,中国电影人也从未缺席。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电影人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有宏大叙事的《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决胜时刻》;有从细节出发、聚焦小人物的《我和我的祖国》(《前夜》)、《天安门》、《国庆十点钟》等;还有侧面描写新中国成立的影片《铁流1949》、《兰州1949》、《澳门1949》等。除了故事片外,《中国1949》、《解放了的中国》等电影纪录片也通过大量真实的镜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永久地保留在了大银幕上。
◎ 再现重大历史时刻 生动还原真情实感
提及表现新中国成立的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古月、孙飞虎等主演的《开国大典》是其中的标志性作品之一。该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
《开国大典》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主干,二人周围的重要人物则为支干。影片中特意增加了毛泽东周围战友们的戏份,使主干周围的支干尽量充实。在筛选内容时,为了使情节条理清晰,强化两个阶级、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冲突,有意识地表现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应,如二人与其周围众将领的对应,他们各种家庭的对应。又如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蒋介石分别与儿子谈话,以及毛泽东和战友们在北京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蒋介石一家则在同一天停烟火一天等细节。
虽然是故事片,但《开国大典》在表现风格上更具纪实的风格,在纪实风格中同时具备对那段历史的解释性。影片既依赖于史料,又要摆脱史料的束缚,追求一种诗意的概括,力求在对历史进行解释时,把那些特定的历史瞬间,在银幕上升华为更高意义上的象征。《开国大典》不仅要把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再现于银幕上,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出活动在那个历史舞台上的“人”。因此影片的风格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2009年,由韩三平、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并执导,唐国强、张国立、刘劲、陈坤等主演的《建国大业》在全国公映。影片集中了电影界的优质创作力量和全明星阵容,以独特视角回溯了“政治协商、民主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在思想和审美层面与现代观众的心理需要、审美需求相对应,营造出既波澜壮阔又见微知著的艺术氛围,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上映后迅速在全国掀起观影热潮,累计票房达4.2亿元,创造国产电影的市场新高,并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国电影正在产业化实践中与广大观众重新建立起广泛、密切的新型关系,国产主流电影的认可度和信誉度正在明显上升,特别是深具现实主义精神的主流电影,重新回到了影院的银幕和观众的视野,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国大业》公映10年后的2019年,由黄建新监制,黄建新、宁海强共同执导,唐国强、刘劲、黄景瑜、王丽坤领衔主演的电影《决胜时刻》在全国上映。这次,中国电影人把镜头对准了1949年中共中央领导人进驻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的决定性时刻。影片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人抱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在香山运筹帷幄、共商大计,会见民主人士、指挥渡江战役、布局经济工作和筹备政协会议。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的辉煌历程。
著名电影学者丁亚平认为,综观近几十年表现新中国成立的电影,它们在叙事上将突出主线与多线索叙事相结合。“许多影片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主要人物的活动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同时也分别表现国民党及民主党派的人士在这个过程中的态度及行动,全方位地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社会环境,各方势力的共同作用汇聚成一股历史的‘合力’,推动着新中国的成立。”在他看来,这种交叉的叙事能够很好地制造悬念,增加电影的观赏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作为电影人,有责任记录和再现这一标志性的时刻。“在众多表现该题材的电影中,创作者或宏大叙事、或从小人物和细节处着手,但均体现了对共和国的歌颂,展现出了从领袖人物到普通中国人对这一时刻的特殊情感。”
丁亚平表示,在画面表现上,这些影片将宏大场面与细节表现相结合。宏大场面例如战争场面和庆典场面,直接、真实地表现出战争的艰苦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而对于开国大典场面的再现,能让观众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激动人心的震撼场面。细节表现最能打动观众,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物的性格,也生动还原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将人物塑造得更加全面、鲜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道新认为,总体来看,迄今为止表现新中国成立的影片在样式、体裁与视角、方法等方面都展开了较为多样的尝试,并作为重大题材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取得了令人期待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艺术技术手段不断演进 新主流大片赢得新一代主流观众
从早期的《国庆十点钟》、《开国大典》,到后来的《建国大业》、《天安门》、《铁流1949》,再到近些年的《决胜时刻》、《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虽然影片表现的题材相似,但在艺术手法上却与时俱进、和时代贴合。
赵卫防认为,从《开国大典》开始,电影人在此类题材的创作中更加注重表现领袖人物普通人的一面,将领袖人物的个体情感进行深入挖掘,让观众能够走进历史人物内心。“尤其是在毛泽东的塑造上,《开国大典》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在《开国大典》之前,表现毛泽东胸襟、气度、智慧与决断的影片屡见不鲜。而为了更好地表现开国典礼前毛泽东的内心活动,《开国大典》设计了毛泽东与毛岸英在开国大典前夕谈话一场戏,通过毛泽东在父子对话中回忆为革命牺牲的杨开慧、方志敏,以及黄火培所说的“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求展现毛泽东对战友的情感以及在政治上深谋远虑的个性。同时,为了使人物更加亲切真实,他们又设计了毛泽东违反中央纪律“微服私访”逛夜市吃羊泡馍的细节,以便拉近领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丁亚平表示,这些年来,在人物表现上,此类电影呈现出了由正面化、高大化的表现向生活化、细节化的转变。他认为这体现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主要人物选择上的变化,由只表现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转变为人物表现的平民化与世俗化。不仅普通百姓也成为了表现新中国成立的影片的对象,即使以重要的历史人物作为主角,也会展现他们生活化的一面,这也可以看做为是一种“集体话语”向“个人话语”的转变。
此外,赵卫防特别提到,此类影片对于以蒋介石为主的国民党人的刻画也更加丰富和客观。如《开国大典》中体现出了蒋介石的“人情味”,设计了当半壁江山几不可保之时蒋介石听孙子背李煜的诗词、去天童寺抽签、在“国耻日”不让家人举火等细节。
丁亚平告诉记者,《建国大业》虽然以再现一段有着普遍认识的历史为主,但是其中对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展现,突破了以往对于伟人的“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同时对于以蒋介石为主的国民党人也进行的着重的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线索的叙事让抗日战争胜利到新中国成立这时期的历史更加全面地展现出来,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自由民主的可贵以及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除了领袖人物表现形式上的变化。业内专家认为,此类电影最大的变化是将表现英模人物与普通人物相结合。
如《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中,以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为主角,讲述了千千万万参与开国大典的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保障五星红旗顺利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感人故事。
由叶大鹰执导,潘粤明、郭柯宇等领衔主演的《天安门》的故事也是聚焦开国大典这一时刻。电影人将镜头对准华北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讲述了他们紧急受命,对天安门进行全面翻新整修的故事。
丁亚平认为,将表现英模人物与小人物相结合,既展现了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伟人、英雄人物对于新中国成立所做的努力,同时又关注到处在大历史环境下的平民百姓,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对于普通人的影响,这种平民化的表现更加具有感染力。
赵卫防同样认为,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会更加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意义,也让影片和观众之间更能产生情感共鸣。
除表现手法外,将商业元素融入其中也是此类影片近些年的一大特点。如《建国大业》开始的“全明星”式的演员阵容,就为电影吸引了更多观众,扩大了电影的市场影响力。同时还体现出来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在叙事上也开始借鉴商业电影的表现方式,运用一些类型电影的元素,使电影更能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口味。“多年来,主旋律影片都在积极探索更加融入市场的方式,《建国大业》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该片也为之后的新主流大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业内专家看来,对于该题材的创作,电影人仍有进步空间。丁亚平说,未来中国电影人在此类题材的创作中要展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以及国际社会在此时对于中国的态度。“将这类影片加入一些国际性的元素,推动其走向海外,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形象、展现中国实力,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赵卫防则表示,虽然电影人在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但对于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情感展现得还不够,在叙事角度和表现形式上仍有拓展空间。他举例说,1956年上映的《国庆十点钟》是典型的类型片。影片讲述的是1953年国庆节前夕几个特务企图在国庆节十点钟制造一起爆炸案,最终在司机平小海和公安局侦查员联合下,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并将其抓获。“虽然是聚焦国庆,但影片通过类型化的手段,不仅让影片更加具有观赏性,也表现了普通人对于新中国的特殊情感。”
丁亚平建议可以通过动画电影的形式表现新中国成立。“不仅能够用一种新的形式去拓展电影表现的内容,还能通过中国动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贯穿在其中。”
李道新表示,艺术创新没有止境。关于新中国成立,还有大量角度和表现形式值得电影人去挖掘。“如类型方面可以更加丰富,还有全球语境里的新中国建立的更加宏大的视角,以及历史洪流中的无数个体之于新中国建立的各种视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