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支持,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歌声的翅膀》全国上映,影片一经上映,就收获业界人士和观众的好评。
《歌声的翅膀》是天山厂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人力资源配给最充分,设备投入最先进,拍摄行程最长的影片。
作为近年来国内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影片受到多方关注。而影片出品方——已经拥有60余年历史的天山电影制片厂,也因此再度以“在场”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1960年完成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两代人》到这部《歌声的翅膀》,天山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创作上始终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尤其是近些年,更是创作出了一批展现新疆的变迁、时代发展的作品——《真爱》、《梦开始的地方》、《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昆仑兄弟》、《歌声的翅膀》等,这些作品中,《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连续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连续荣获了中国电影华表奖。
沿着这些奖项收获的轨迹,大约可以勾勒出这家拥有60年历史的国有电影制片厂一直“在场”的道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天山厂几代电影人对电影事业、对新疆这片土地也始终常怀初心。
◎ 以独特的优势反映伟大的时代变迁
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新疆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9年,1978年更名为天山电影制片厂。1960年,随着第一部故事片《两代人》的成功拍摄,天山脚下的电影人艰难地迈出了实现电影梦的第一步。规模虽然不大,天山厂却具有独立的前后期制作能力,早期创作的《阿娜尔罕》、《向导》、《不当演员的姑娘》等多部影片获得广泛好评。
近些来,天山厂更是再接再厉,接连推出了《真爱》、《梦开始的地方》、《钱在路上跑》、《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昆仑兄弟》、《歌声的翅膀》等一系列佳作。
60余年来,天山厂电影人始终以一种坚韧不拔的姿态坚持“在场”。多年来,“天山电影制片厂”,这个位于祖国西北角的电影制片厂,每年都会出品两到三部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而且每一部都深深地打着“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烙印。无论是电影繁盛时期,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整个电影行业的低潮时期,天山厂这个祖国西北边疆的电影厂从未“缺席”,一直坚守着——犹如天山上的雪莲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却能开出最美的花。
这一切都离不开其“掌门人”高黄刚及他带领的团队一直以来的坚守。坚守就意味着牺牲,意味着担当。
天山厂每每带来的作品,都极具其地域特色。“美丽多样的自然风貌和多民族在共同生活中产生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是天山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创作中拥有的最大的优势。”天山电影制片厂“掌门人”高黄刚厂长说,全世界不同的景色都可以在新疆找到。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制组来到新疆取景,其中包括不少好莱坞大片。可以说,新疆是一个天然的摄影棚。
地处中亚,与八国接壤,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新疆,仅世居的民族就多达13个之多。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以及东西方文明的长期碰撞和交汇,在新疆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本土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
2014年上映的电影《真爱》讲述了一位维吾尔族母亲抚养了来自6个民族19个孤儿的故事。影片上映时就有评论家指出,在新疆之外的地方,全世界也找不到这样的题材,这么多的民族在一起共生共融、相互欣赏、相互照亮。
2018年在新疆地区上映的《远去的牧歌》,以独特的视角,娴熟的纪实手法,展现了世代逐水草而居的中国牧民,在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仲呈祥就曾评价,《远去的牧歌》向着人物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直面哈萨克族草原牧民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生存现实,创作出这部独特的新疆故事、哈萨克旋律,为中国和世界银幕贡献了特殊的声响和声彩、展现了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这是它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不久前在全国上映的《歌声的翅膀》也涉及8个民族,集中展示了4个民族的歌舞样态。世界范围内,歌舞片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印度、美国等国家的电影创作中,歌舞片的渊源都较为深厚,近年来,这些国家的歌舞片也在海内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中国,迄今为止,较其他类型的电影而言,歌舞片的创作尚未得到较好的发展,歌舞片创作仍主要集中在民族题材电影。这一次,《歌声的翅膀》全片采用歌舞的形式,通过描写几个追求梦想的年轻人采风深入生活的故事,反映出今天的新疆年轻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形象地表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疆社会各个民族繁荣发展,团结向上的勃勃生机。
相对于印度、好莱坞歌舞片的形式单一,《歌声的翅膀》的歌舞、形式、内容很新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评价说,影片通过歌舞讲了故事,也塑造了人物,让人耳目一新。不少专家表示,这部影片是对歌舞片的一次重要探索,不仅有艺术创新,更注重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索意义。
◎ 致力培养专业团队 以沉甸甸的使命感拍好民族电影
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前一年,国内不少电影制片厂都在筹划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但天山厂反其道而行之,由企业单位恢复为事业单位。“之所以要恢复为事业单位,是因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电影创作人员本来就少,唯有恢复成事业单位,才能减少创作人才流失,稳住创作队伍。”高黄刚说。
2002年的这次体制转变,为天山厂全厂干部、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搞创作,全心全意谋发展,天山厂民族和睦,管理有序,重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为新疆民族影视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和经济保障。
业内都知道,内地导演到新疆拍电影,难免有一些生活习俗、思想文化、创作理念上的隔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些民族的家庭里,老人、主人和女性的座次都有讲究,但内地来的导演往往因为不了解这些生活习俗造成拍摄中的事实性错误。在新疆工作多年的电影人都说,内地的导演到新疆拍片,至少要生活几年才能真正融入新疆、拍好新疆。高黄刚说,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天山厂特别重视培养本土固定的创作队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就为新疆培养了一批电影人才。改革开放后,原新疆广电局于1980年和2007-2008年,以定向培养的形式先后输送了70多名各民族青年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涵盖了所有电影学专业。
也正是这些年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专业”成了天山厂这支“队伍”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目前天山厂的创作人员中,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在50人以上,在编的保持着创作活力的导演就有11位,老中青三代支撑起了天山厂的创作队伍。
看过天山厂电影的人都感觉得到,天山厂的电影始终延续着一种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正是几代天山厂人对民族电影入微的理解和创作的热情,是天山厂的创作精神在几代人之间的薪火相传。多年以来,天山厂都保持着一个传统,主要创作人员每年都会选择新疆的一个地区深入采风一段时间甚至更长,大家一起开策划会确定来年的选题。不少内地来的电影人到天山厂参观后都说,“天山厂麻雀虽小,但队伍很全,每年坚持出品的2-3部民族题材电影,作品专业水准也很到位。”
但与内地的电影工作者比起来,天山厂的创作条件还比较落后,这也是最近几年天山厂力求要改变的现状。“在这样的条件下,还有一群电影人坚守在这里,完全是出于他们对电影的执着、对新疆的热爱和他们肩上沉甸甸的使命感,”高黄刚说,“新疆民族文化整体形象的构建,要靠高端影视人才去孕育,靠创新去输血,靠集体来分娩,更要靠观众养育。我们新疆影视人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 以“两条腿走路”进行市场探索 努力打造中国民族电影标杆
在内地,到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文化消费形式之一。同样,在新疆,电影市场也正焕发出勃蓬的活力,尤其是天山厂拍摄的新疆本地民族影片,在市场上具有极强的号召力。目前在新疆,天山厂拍摄的民族影片已经实现了单部票房收入逾千万元的成绩,远远超过好莱坞大片在新疆上映时的表现。
与此同时,新疆广大农村的老百姓也希望天山厂能够拍摄更多优秀的影片。目前,老百姓看电影的热情高涨,每当有流动放映队到县里放映,周围的群众都会赶来观看。高黄刚说,“和内地观众一样,新疆的老百姓还是爱看反映自己身边故事的影片,这对我们天山厂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昭示着我们的电影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但这恰恰也是天山厂面临的困境——虽然出品的大部分影片都在国内国外获得了重要奖项,但回到市场本身,尤其是在内地市场,民族题材影片的市场表现并不如人意。如何才能在保持天山厂特有电影风格的前提下,更好地开拓市场,走进市场,对于天山厂来说,是必须应对的问题。“说到底,电影毕竟具有文化消费产品的商业属性,要经过市场化运作走进观众的视野,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方面,民族电影确实做得不足。但是,天山厂的电影迟早是必须进入市场、面对竞争的。”高黄刚说。
必须看到的是,当下内地的电影市场对民族电影存在一种误解,观众似乎一听说是民族题材的电影,就觉得电影的故事不够时尚,电影的表达方式也比较守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这类影片票房低迷的现象。但事实上,当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电影的表达方式也在保持自己特有风格的同时,努力追赶最先进的电影表达。
不管怎样,天山厂人始终相信,只有过硬的内容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高黄刚迫切地希望天山厂迈出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继续拍好主旋律题材的民族电影,另一条腿积极开拓适合更大市场,通过与内地及中亚、西亚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拍摄一些一带一路题材、更符合院线影片要求和观众期待的影片。“只有两条腿走路,天山厂才能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民族电影也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正是有这样的理念支撑,天山厂也慢慢迎来了它的突围。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新疆先天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无不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各个时期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质朴的电影语言讲述实实在在的新疆故事,是天山电影制片厂在创作上一以贯之的追求。从以感动中国人物阿尼帕·阿尼马洪为原型的影片《真爱》,到以新疆学生在内地高中班学习生活为题材的《梦开始的地方》,从反映与宗教极端思想做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到以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题材的《昆仑兄弟》……具有时代性的电影表达,让天山厂的作品多次斩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等国内外各项大奖。
“让电影走出去”,这也是天山厂一直努力的方向。2017年,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天山厂创作的《真爱》、《钱在路上跑》在迪拜举行了首映式,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无一例外都被这两部影片打动。
不仅如此,近些年,“天山电影制片厂出品”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远去的牧歌》在新疆地区收获票房就已超千万,全国累计票房近2000万。《昆仑兄弟》于2019年5月开始新疆地区发行,收获票房1700多万……
多年来的坚守和创新,一次次地类型突破与市场突围,让天山厂更加地“根深叶茂”。天山厂的努力,也给行业带来一些新的气象。这些独具新疆特色的艺术表达,可以称之为民族电影的标杆。著名评论家李准就曾直言,这些年,天山厂的创作已经在国内电影界形成了“天山厂现象”,这些影片显示了中国的繁荣发展,超越了一般的道德判断和是非判断,逐步走向“大文化”视角,为繁荣中国电影和新疆民族电影事业,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