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作为中国最早的“类型片”,其故事内容和美学形态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及新中国的革命历史息息相关。从《董存瑞》到《铁道游击队》,再到《上甘岭》、《闪闪的红星》、《林海雪原》等,经典红色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为新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描绘出清晰的轨迹,在一幕幕经典画面、一个个经典形象与一句句经典台词、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中陪伴了几代中国观众的共同成长。尽管当今的“新主旋律”电影以对历史的精致还原,对影视美学的不懈追求与对英雄人物的丰富建构引起了新的观影热潮,但经典红色电影仍以内容丰富的家国叙事为几代中国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不可替代的银幕记忆。
历史天空下的家国情怀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仰望历史的天空,心系家国,为亿万同胞舍生取义是革命烈士甘愿为之燃烧自我,奉献生命的价值旨归;跨越时间的长河与岁月的变迁,家国的书写始终是中国经典红色电影的核心之所在。如1955年上映的《董存瑞》,讲述了年轻的战士董存瑞从参军后见习小八路开始,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见证战友的牺牲与战火洗礼后逐渐成长为合格战士,最终为了解放隆化舍身炸掉敌人碉堡牺牲的故事。《董存瑞》拍摄于董存瑞牺牲的第7年后,导演在故事的设计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于历史,呈现了大量根据董存瑞本人的真实资料编写的历史故事,生动而感人地表现出董存瑞从一名鲁莽冲动的少年蜕变在家国情怀的映照下成长为真正的革命战士的伟大历程。影片中的经典台词“为了新中国,前进!”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相联系,更激励了无数革命青年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奋勇前行。家国情怀不仅映照出倔强年轻的董存瑞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也在桥头冲锋的关键时刻给予了成熟的董存瑞无怨无悔、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更加通过内在化于这一历史形象建构起整部影片,在其后的几十年中始终激荡人心、振奋人心,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带给几代观众无穷的奋进力量。1956年上映的《铁道游击队》则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枣庄一带活跃的一支铁道游击队,描述了刘洪、李正、王强、小坡等游击队战士在铁路交通线上打击敌人、武装自己的事迹。这支被称为“飞虎队”的游击队在家国情怀的映照下积极展开各项革命工作,自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经受着种种严酷的考验,无论是在袭击洋行时遭到日军报复,还是被进山扫荡的日军打击,都能在家国情怀的坚持下保持初心坚持斗争。在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的歌声彰显着铁道游击队员的乐观精神与顽强意志。在“车站与铁道线”的“好战场”上,无论遇到何等艰难,铁道游击队乃至支援他们工作的芳林嫂等人,都能以家乡枣庄的青纱帐与交通道路为战场,在日军的围剿中坚忍不拔地战斗下去。《铁道游击队》中体现着革命先烈坚定的斗争信念与顽强的战斗精神,支撑其不懈斗争的正是深厚的家国责任与强烈的家国担当。
家国情怀与革命精神的相互映照
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根植于革命精神的沃土,以国为家,先大家后小家的家国情怀不仅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繁盛之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无坚不摧的精神伟力,成为无数经典主旋律电影再现的核心价值力量,激励着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谱写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光辉灿烂的精神史诗。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这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牺牲与卓绝贡献的战争中锻造形成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革命精神与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相互对照,熠熠生辉。以经典抗美援朝题材历史电影《上甘岭》为例,这部影片拍摄于1956年,摄制组拍摄电影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没有完全撤出朝鲜,很多刚从朝鲜战场换下的战士与部队更亲身参加了影片的拍摄工作。得益于他们的帮助,《上甘岭》将真实的抗美援朝历史、充满活力的革命精神与充满家国情怀的历史细节相结合,在强大的艺术张力和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呈现了八连部队在上甘岭阵地上顶着严酷条件同敌人相持24天的壮阔历史画卷,作为激励无数中国人民的经典影片与精神财富跨越了历史长河;主题曲《我的祖国》至今在各种大型文艺演出上经常响起,歌曲中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起兴,赞美了一条大河两岸优美的自然与人文风光;继而唱到歌唱者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与从小长大的地方,如果有侵略者要侵犯祖国,必将作为战士挺身而出,捍卫祖国的和平;最后再次以“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收尾,对祖国的未来寄予了无限美好的祝愿。这首音律优美、歌词动人的歌曲本身在影片中作为卫生员王兰的唱词出现。故事中的上甘岭战役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志愿军战士在美军激烈的空中打击下放弃化为焦土的地面阵地,潜入地道昼伏夜出,持续对敌人进行打击。地道中缺少必要的水与食物,美军还经常用持续轰炸、向地道投掷毒气弹的方式逼志愿军战士们放弃抗争。在这样等背景下,女卫生员王兰在地道中顶着炮弹爆炸的巨响为志愿军战士唱出了《我的祖国》。这首经典歌曲在影片内外都展现出真诚、浪漫而乐观主义的家国情怀,并在与抗美援朝精神的结合中体现出志愿军们面对着严酷的生存环境不畏困难、不惧牺牲,心系家国、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在1956年《上甘岭》上映后,《我的祖国》与《上甘岭》一起将家国情怀和抗美援朝精神相结合,从艺术到现实,从历史到今日,感召着无数观众与听众一次次想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诗情画意和“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豪迈气概。今后,经典红色电影中的家国情怀还将在历久弥新的叙述中与不同时代精神相结合,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革命与历史的银幕记忆
在中华文化的传统语境中,家国叙事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始终带有正面、积极的引导意义。经典的红色电影不仅能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感染数代观众,还能跨越时间的长河,将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随着时代的变迁绵绵不断地传递下去。以1960年上映的《林海雪原》为例,这部经典红色影片改编自1957年革命作家曲波创作的同名小说,我国文艺工作者围绕其中杨子荣的故事还推出过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电视剧《林海雪原》等作品,但影响最大的仍是刘沛然导演,张勇手主演的经典电影。《林海雪原》基于人民解放军卧底匪帮的历史事实与原著小说的故事脉络进行艺术创作,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剿匪小分队进入深山一边进行土改,一边打击土匪。小分队在活捉匪徒“一撮毛”后得知匪首“座山雕”要在大年三十为自己设宴庆寿,生活经验丰富的侦察员杨子荣乔装为土匪胡彪深入“座山雕”盘踞的威虎山,在与“座山雕”及其他土匪的几番斗智斗勇中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与剿匪小分队里应外合将威虎山的土匪一网打尽。《林海雪原》是经典红色电影中最为情节有趣、叙事流畅的作品之一,不仅成功塑造了胆大心细的杨子荣、阴险狡诈的“座山雕”等生动的艺术人物,还在杨子荣化身胡彪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情节中显出内在的戏剧张力及外在的叙事冲突,将人物与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剧情在数次生死危机与化险为夷中层层推进。“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与“——脸红什么?——容光焕发……”等经典台词流传几十年仍不过时,与生动的人物、激动人心的故事一同谱写出令无数观众记忆犹新的革命传奇篇章。在半个世纪之后,香港导演徐克再次以《林海雪原》为底本“翻拍”出一部应用了数项最新电影技术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以充满人情味的方式描绘了多位小分队战士的形象,将新红色电影的美学风格与经典红色电影的家国叙事相融合,将普遍的个人情感与特殊的时代背景相融合,再次在叙事的起承转合中唤醒了经典红色电影的家国叙事与银幕记忆;片头留学生与同学在KTV坚持点唱《智取威虎山》,以及片尾牺牲的剿匪战士与现代人共同在大年夜围坐在餐桌旁,共同吃起饺子的镜头更加催人泪下。在现代以回溯性的目光再次审视《林海雪原》或《智取威虎山》,也是在试图唤起中国观众对经典红色电影的银幕回忆,更是在和平年代再次唤起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牺牲情怀——这一切互文性或结构性的缅怀与回想,都被统筹在家国叙事的框架内,以一顿内涵丰富、回味无穷的家庭宴席完成。这个场景恰如其分地证明了,经典红色电影中的家国情怀本身是在具有时代性建构的文化语境中被发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典红色电影中的家国情怀会伴随着观众对革命经典的记忆成为超越空间、时间的精神资源,在新时期继续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课题项目:本文受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京剧的跨文化传播》,项目批准号:2019JJ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