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他高度评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电影工作者先后创作了纪录片《铁人王进喜》,故事片《创业》、《铁人》、《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弘扬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的优秀电影作品,鼓舞观众继续保持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情怀;保持敢闯敢试、忘我拼搏的勇气;保持艰苦奋斗、永不服输的韧劲。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匮乏,严重的“贫血症”制约着共和国的发展。因为缺油,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一系列铁人题材影片中,借主人公的视角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贫油”的现实。
1958年2月,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从四面八方来到广袤的松嫩平原,艰苦的地质勘探之后终于发现了大庆油田。就此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开始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发现大庆油田后,经党中央批准,从全国抽调几十个优秀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工人和7万余吨器材、设备,加上当年退伍的3万名军人,组成一支4万多人的石油勘探大军,进驻大庆油田核心地带。
1960年,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铁人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 “我们有能力找到大油田,也一定能够开发好大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和科研工作者,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大庆油田,为共和国发展输送“血液”。
据统计,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已建成146平方公里、年生产能力600万吨的原油生产基地,占全国同期陆上总产量51.3%,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会战将士在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的极端艰苦条件下拿下大油田,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 铁人和铁人精神的内涵
“铁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对石油工人王进喜的称谓,铁人精神既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了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
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电影工作者从铁人精神入手,积极发掘整理素材,先后创作了纪录片《铁人王进喜》,故事片《创业》、《铁人》、《铁人王进喜》等一批反映铁人精神的电影作品,在弘扬铁人精神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主旋律电影、英模题材电影创作。
◎ 铁人形象的银幕呈现
当代中国,铁人王进喜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高粱红在《经典的铁人形象从何而来》一文中回溯了铁人银幕形象的起源——1960年初,长春电影制片厂曾派摄影师王亚彪,跟随松辽石油勘探局的职工队伍抓拍了一些现场实录的电影胶片,剪辑成一部向党中央汇报所用的新闻纪录片,取名叫《松辽油田》。彼时王进喜还没有到达大庆探区,因此片中没有他和1205钻井队职工的影像记录。
1964年初,毛泽东主席倡导工业学大庆,铁人王进喜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敬仰的楷模。中共中央宣传部责成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全面展现大庆油田建设成就、弘扬大庆精神的电影。周恩来总理要求严格遵照历史事实,拍成一部艺术性与真实性兼容的记录片。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的张骏祥是一位资深的导演,接受任务后亲自带领摄制组来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策划剧本。经过反复酝酿磋商,双方共同确定了拍摄的总基调,拍真人、选实景、尽可能逼真地模拟发生过的情节,补拍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场面。
导演张骏祥回到制片厂后,将拍好的拷贝剪辑配音,定名《大庆战歌》。尽管《大庆战歌》并非现场实录,但是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靠近史实,真人实景的镜头弥足珍贵,填补了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缺乏影像记录的空白。
1964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推出纪录片《铁人王进喜》。1974年电影《创业》问世,这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由于彦夫执导,张连文、李仁堂、陈颖、朱德承、宫喜斌、章杰等出演,影片再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创业时期的艰难和油田的风貌,反映出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史。
◎ 《铁人》:生动呈现两代石油工人的精神传承
2009年上映的影片《铁人》由尹力执导,吴刚、刘烨领衔主演,故事在现代的沙漠石油钻探作业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庆“石油大会战”之间交替进行。年轻的石油工人刘思成是“铁人”王进喜战友的儿子,从小背负着父亲的殷切希望。然而随着过往现实被一层层揭开,刘思成原本的世界轰然倒塌。在经历了思想认识的巨大转变后,他重新认识了过去的那个时代和那些人,对自己进行了重新定位,也重新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铁人》塑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工人的坚毅形象,也描绘了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新一代石油工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影片展现两代石油工人之间的精神传承与对话,生动地表现了“铁人”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
当王进喜和大庆石油会战成为一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公共信息、公共文献资源,创作者如何在所有经过官方认证和被观众广泛接受的信息中选择素材和发现问题、提炼主题?有丰富创作经验的《铁人》导演尹力认为,电影作品必须有艺术质感、有历史感,最重要的是应该有当代感。
导演尹力在接受采访时曾详细阐述了电影《铁人》在新老两代石油工人间交替展开故事的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在尹力看来,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创作思路就要跟着变化。当代线索不是可有可无,它是创作这部片子最有价值的一个选择,即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把今天的价值观体现出来。
“这次拍摄《铁人》并没有采用过去的创作方式,创作者提出一个口号,把一个英模人物摆在这儿,单方面给予观众,观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次是把两个时空的形象共同摆在一起,产生一种印象派并置的效果。”尹力说,“他是朴实的,也是生动的。王进喜对中国人精神价值、民族灵魂的影响,他的担当大义,挺身而出,他的不凡和不俗,都表现在这些地方。”
据介绍,为再现当年石油开采的真实场景,导演尹力带领《铁人》全剧组远赴零下 40摄氏度的黑龙江省大庆市进行实地拍摄。在拍摄重场戏“井喷”的惊险场面时,为达到逼真效果,剧组用泥浆代替石油,打压后高速喷出地表实现以假乱真的井喷效果。拍摄过程中,泥浆以惊人的速度喷出,饰演王进喜的吴刚离井台最近,一个镜头拍完,吴刚已经睁不开眼了,原来他的眼皮被泥浆击穿。随后到医院经过冲洗处理后,医生感叹:“还好来得及时,再晚来一会儿眼睛就保不住了。”
值得一提的是,吴刚也凭借在《铁人》中的精彩表演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 《铁人王进喜》:让美国“钻井王”肃然起敬
作为《铁人》上映两年之后又一部铁人题材影片,2011年上映的《铁人王进喜》是一部向建党90周年献礼的影片,也是一部以创新为创作目标的作品。影片由宋江波总导演,马岱山、朴俊熙导演,采用倒叙的艺术手法,从美国女记者露茜在大庆的所见所闻出发,揭开了很多王进喜鲜为人知的故事,向世人再现并还原一个真实的、铁骨柔肠的铁人形象,可谓用现代人的眼光观照历史,品读和感悟铁人。
电影生动刻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石油人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再现了会战年代可歌可泣的岁月及大庆50年的变迁与辉煌。陈宝光在其评论文章《又见铁人——评电影<铁人王进喜>》中肯定了影片寻找新的事件、细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鲜感,特别是从不同的人物关系中塑造铁人性格的探索,如片中就首次呈现了铁人与外国同行的关系。
作为影片线索人物的记者露西有一个钻井队长爷爷,露茜的爷爷是保持多年钻井进尺世界纪录的美国“钻井王”,铁人带领1205 钻井队打破纪录的事实成了露西爷爷多年的困惑。从露西和露西爷爷入手,影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即从世界石油钻探史的角度来认识铁人的成就。
在露茜的爷爷看来,中国的钻探技术和机器设备都不如美国,还有国际封锁、自然灾害种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打破纪录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露茜在中国的见闻则告诉他,正是对祖国的热爱使铁人们超越了人所能忍受的极限,也让这位美国“钻井王”肃然起敬。
陈宝光进一步将电影《铁人王进喜》中始终充盈的精神概括为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主人翁精神。铁人仅仅是个普通的钻井队队长,可他却把整个国家缺石油的重担压在自己的心上,拼出老命为国家找油;一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硬骨头精神;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人,打通历史与当下,不断探索英模题材、传记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规律,以纪录片、故事片等形式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生动地呈现在大银幕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历经岁月洗练,英雄本色不改。穿越历史和当下,光影定格了铁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