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的简称,当前行政区划上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粤西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安史之乱后中原汉族为避免战乱波及大举南迁,开始了多次中原人口与文化的南迁历程。明万历年间,迁移至江西南赣、福建汀州、广东粤东北几地的汉族再迁到粤西与广西交界一带,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在清代光绪年间形成了目前粤西地区的文化主流——客家文化,从而以客家文化与客家音乐衍生出流行于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及粤西方言区的传统音乐种类。
粤西地区音乐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粤剧和客家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乐器使用上结合了汉族民乐器与粤西少数民族乐器特征,以传统丝竹以轻柔、细浓的音色特点传承数百年之久,以清新流畅、悠扬动听的粤西风格备受民众的喜爱。其中,廉江涯歌、雷州姑娘歌、八音锣鼓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粤西地区的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其影响更是遍及大江南北,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广东地区的中国电影创作实践起步之后,粤西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客家文化的宝贵资源有机地融入电影创作中,借助以珠江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电影产业集群,获得了充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与优势。
廉江涯歌
廉江市是广东省湛江市的代管县级市,其中的塘蓬镇、石颈镇、和寮镇、长山镇、石角镇五镇孕育出了著名的廉江涯歌,这种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音乐艺术还随着人口迁徙与跨地域贸易流传到了广西英桥等地,201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廉江涯歌是一种以客家方言为基础形成的民间音乐,主要有“山歌”和“木鱼”两种。“山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音调高亢,旋律悠扬。传统的“山歌”主要有山林田间的表情歌谣与专为唱歌搭建的歌台两种,前者的歌唱场所在山岭或田间的劳动场所,唱歌者多是犁田、割草或巡田放水的劳动者;后者的歌唱场所则是歌唱高手为了赛歌、对歌专门摆起的对歌台,上台的歌手往往是公认技艺超群的歌唱者,上台后会与对手或台下的众人对歌。“山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涵盖了廉江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通常来讲,如果歌者是放牛的老伯和牧童,内容则抒发以对自然的感受 ,或生活中的困苦忧愁为主;如果是年轻的农民,内容则相对浪漫缱绻,以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情歌为主。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歌”的歌唱形式与内容不断与时代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流行一时的情歌“石榴青青石榴青,阿妹出嫁抑或招亲?你要招亲就招我,又会种田又能当兵”就将歌唱恋情与征兵结合起来,简单朴素的歌曲充分凝聚了客家年轻男子的家国情怀。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出品、徐韬导演的《海魂》来湛江取景,这部电影根据国民党军舰“鼓浪号”水兵起义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爱国水兵们反抗舰长暴行的故事。《海魂》的同名主题曲与主旋律背景音乐借用了部分廉江涯歌中“山歌”的表现元素,将女侍者温梦媛与水兵陈春官之间的爱情与人民革命事业对国民党水兵的感召相结合,春官、窦二鹏等水兵在腐败的官僚主义作风中追求正义,以及春官在目睹美国佬调戏温梦媛时不顾美国人势力强大愤然出手的行动,都在突破规则限制、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融为一体。
廉江涯歌的另一重要种类叫做“木鱼”。“木鱼”可由一人单独演唱,也可由一人领唱,多人接唱,七字一句,两句一节。“木鱼”的演唱形式类似于快板书,表演者通过敲击竹板掌握节拍,边敲边唱,曲调轻快明朗、悦耳动听;且内容常常与社会事件接洽,有时还要通过观众的反应及时增减内容,具有很强的表演性。与歌词内容相对固定的“山歌”相比,“木鱼”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固定歌词与唱法,演唱者需要随意编组唱词。借鉴“木鱼”唱法较为明显的电影为珠江电影制片厂1990年出品的《特区打工妹》,其中的插曲《打工好多年》由廉江涯话演唱,唱出了影片中飞鹏电子厂性格不同的四名女工同样顽强奋斗的积极心态,也唱出了90年代无数广东打工者的心声。《打工好多年》曲调活泼轻快,朗朗上口,歌词中“出来打工已经好多年,银行又没存有几多钱 ”、“回想起从前,不听老人言,如今后悔了打工没有钱”的语句既辛酸无奈,又充满了自我调侃的诙谐感,在90年代的中国广为流传。
雷州姑娘歌
雷州姑娘歌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是雷州人演唱雷州歌的一种形式,也是粤西地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曲艺,在雷州自我歌唱、自我娱乐的口头歌、对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歌词以七言四句为主,也有五字句和多字句,隔行押韵。歌垫、韵脚、韵音基本上沿用了雷州歌的格律,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姑娘歌”之名源于歌唱者以年轻女性为主,这些女性歌手被称为“姑娘”,即使是嫁人或年老之后也要称之为“姑娘”;男歌手或童声歌手则被称为“相角”,意为配合歌姑娘进行演唱活动的助唱歌手,技艺极高的“相角”或可被称之为“高功”。旧有的雷州姑娘歌演唱者以“姑娘歌班”为单位,接受各地群众的邀请,在各种活动上进行演唱,种种内容除固定的垫脚外,都如同说话般现编现唱,浑若天成,出口成歌。演唱姑娘歌时一般不加伴奏,以清唱形式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情感思想、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劳动生产等各种题材的内容唱出来,在清唱外兼有角色、歌舞并以叙事为主的演唱形式,演唱者以各种动作的舞扇挥巾,配合演唱节拍,边唱边舞。这些演唱形式带有角色扮演与歌舞剧的要素,因此经常出现在年例祭祀、劝世歌表演中,也有专门的斗歌舞台。
近代以来,雷州姑娘歌与现代音乐的多种形式相结合,在原本简朴古拙、粗犷即兴的基础上演变出了更多曲调和演唱方法。在电影中,姑娘歌的表演和舞蹈形式很难出现,但其中自由的曲式与乐观的精神却打动着无数观众。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在湛江取景的彩色剧情片《女跳水队员》在全国上映引起轰动。其中的电影插曲《青少年运动员之歌》由乔羽作词,全如玢作曲,陈传熙指挥,这三位中国电影界传奇的加盟使得影片与配乐一起成为一时经典之作。《青少年运动员之歌》旋律激昂,感情充沛,曲调、唱法和曲式中部分将雷州姑娘歌与现代音乐中的进行曲结合起来,广受粤西乃至全国观众喜爱。这首歌作为片头曲配合字幕播放,气势非凡;在影片中还作为插曲以原曲或变奏形式多次出现,管弦乐伴奏下,嗓音高亢的女声合唱动人心魄,情绪饱满,“意志坚强,身手矫健,我们是五星红旗下长成的青少年。有革命志气,为祖国贡献,能攻下万重关。哪项纪录不可破。哪座山峰不可攀?千山万岭挡不住,迈大步,奔向前!”歌曲配合着女运动员在露天泳池中练习的场景,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与为祖国争光无所畏惧的女运动员力量,达到了不断强化影片主题的目的。
八音锣鼓
近代以来,粤西地区还出现过一批短小单一的粤地小品曲,这些小曲短小而精悍,音色清脆明亮,旋律风格华彩跳跃、生动活泼,非常适合作为戏曲伴奏、街头卖艺或婚丧喜庆出现,因而在粤西乃至整个广州都盛行一时。由于演奏这种曲子的乐器由敲击、吹奏、弹、拨等四类民族乐器,共不少于八种民族乐器组成,其中同时具有吹打乐、唱八音、锣鼓柜演奏三种功能的锣鼓柜又是其核心,因而得名“八音锣鼓”,也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等。与以人声歌唱为主的廉江涯歌、雷州姑娘歌相比,八音锣鼓作为音乐非遗项目最明显的特征是以乐队为基本组织形式,每个演奏班子里配备有高音部乐器、低音部乐器与柜中的打击乐器。表演时以高音区小唢呐模仿粤剧旦角的板腔,大唢呐模仿中高音区生角唱腔,其余丝竹乐器用于伴奏,而木柜中的大铜锣及放置沙鼓等敲击乐器则利用柜子本身的共鸣发出浑厚的音色,控制整场演奏的节奏。八音锣鼓堪称粤西乃至整个广东地区的“交响乐团”。在相对完备的乐器配置下,八音锣鼓可以演奏多种风格、情绪与场合的音乐,节庆与喜事时曲调流畅,节奏明快,遇丧事时演奏则哀婉悲伤。除此之外还广泛应用于粤曲、民歌等节目。
1996年,开平市蚬冈镇八音组协助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了影片《大进军——南线大追歼》的拍摄。这部影片以宏大的气势展现了解放战争决胜之时四野战士挺进南疆,消灭白崇禧集团、解放中南五省的历史画卷。片中由八音锣鼓乐队演奏的乐曲中,各种丝竹乐器配合默契,在不同声部相辅相成,雄浑大气,旋律优美,不仅全面展示了粤西音乐的华彩,也配合影片故事渲染出壮烈震撼的历史与战争主题。张泽鸣1985年执导的剧情片《绝响》也通过民族音乐人区老枢的故事展现了粤西音乐的魅力:酷爱粤西音乐的老枢富有音乐才华,他的儿子冠仔也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浩劫之后的冠仔回到故乡,从父亲留下的遗作中看到了粤西音乐的艺术价值所在,也真正认识了父亲对粤剧音乐做出的贡献,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部影片不仅直接表现了广东多个地区的传统音乐,还启发创作者开放性地选择、吸收了外来音乐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在内容多样、表现形式繁多的传统音乐成为电影的配乐与主题曲之后,也得以借助音乐产业化战略不断创新发展,提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在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中推进粤西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产业发展。
(吕春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表演、传统音乐文化)【基金项目】202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SWOT 分析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其产业化研究——以粤西地区音乐类非遗为例”(项目编号:GD20YDXZYS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