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战略布局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了各大学和各专业发展都要面对的问题。教育国际化应该怎么搞?什么样的国际化改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真正的价值?这些问题不但拷问着我们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其改革实践引发的质疑讨论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在过去几十年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对国际化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探索、思考和实践,遇到过问题,也产生过成果。对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改革尝试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对同行,对我们自己,可能都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始建于1956年,是在前苏联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的援助下建立的。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参考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的教学体系,建立了四年的本科学制。为了尽快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摄影系还陆续派出青年教师赴苏联进修学习。摄影系78班的主任教员郑国恩教授,就是留苏归来的教师。
改革开放后,为了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电影技术,摄影系开始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的教育和学术活动。1985年,郑国恩教授带领摄影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在特拉维夫电影学校举办的CILECT 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的学术会议。后来为大家熟知的著名摄影师曾念平当时正在读研,也随郑国恩教授参加了这次活动。此外,摄影系也开始重视留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和不同文化交融对教学的推动,是北京电影学院最早招收以中文教学的外籍本科生的院系之一。摄影系培养的外籍学生有的成长为优秀的电影创作者,有的回到其祖国成为了主管电影的政府官员。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北京电影学院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发展目标。摄影系意识到只有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增强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和摄影系的国际化影响力,才能使摄影系的教学逐步成为国际公认的一流教学品质。从2001年起,摄影系陆续将年轻教员派到国外进行访学,超过一半的年轻教师都具有国外一年以上的学习经历。这些访学的教师回来时都必须完成一项针对国外优秀课程、教学方法或者教学体系的研究。2010年,摄影系首次成功地在校内举办了亚太地区电影院校的高级摄影及数字特效工作坊,第一次用英文教学带领不同国家的学生共同完成了拍摄学习。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怎么搞?在社会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表述中,关于教育国际化有着不同的指标参数。比如留学生人数比例、双语教学课程比例、本校生参加国际交流的比例、教学实习硬件达到国际先进的比例等等,对标准的认定不一而同。但如果对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国际化教育理念没有宏观的理解认识,对于这些单项指标一刀切式的追求,都会使这项工作走向失衡的方向。
在2012年北京电影学院的国际化发展大会上,摄影系向学校阐述了自己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在加强以中文教学的留学生项目的同时,尝试开设以英文教学的电影专业,把摄影系的专业教学影响力传播到更广泛的区域。在这个阶段,摄影系对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理念有了相对全面的、成熟的表达。这就是:一、吸收全世界优秀的电影教育理念,把摄影系的教学提升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二、利用国际化教育的平台推动师生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让摄影系的师生创作与科研更具国际化视野;三、通过国际化教学项目和国际交流,将摄影系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分享到全世界,让摄影系的教学确实发挥国际性的影响力。这一国际化理念的提出,使摄影系摆脱了对单一指标的追求,从宏观体系的角度布局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经学校批准,在经历了紧张的筹备后,摄影系于2013年建立了以英文教学,向全球招生的国际电影制作专业。这是全国艺术高校中第一个以全英文授课的本科项目。第一届国际班招收了来自七个国家的8名学生。课程体系参照摄影系本科。教授这个专业的老师三分之一来自摄影系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三分之一来自于电影学院其它部门的老师,三分之一来自校外和国外的教师。国际班项目的运行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语言沟通能力,更是对管理制度、学生思想工作、文化差异和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考验。
经过几年的建设,摄影系全英文教学的国际班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源也越来越稳定。学生们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印度等电影文化发达的国家,也有新加坡、澳大利亚、波兰、保加利亚、阿根廷等世界其它地区的国家。自2013年到2019年,摄影系国际班共录取70人,学生来自近30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国家更是每年都有入选。我们已经成功地把“没有”变成了“有”。有学生、有老师、有教学体系、有管理条例和运行机制。再进一步的目标就是如何把“有”变成“好”,全面提升国际班的质量。为此,摄影系在2019年春季学习结束时与相关教师专门开了工作研讨会,健全了管理机制,划分了摄影系的教学管理职责和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籍管理职责,制定了新的运行机制。新建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班教师的本地化从刚开始的六成达到了现在的近八成。这使得国际班运营的资金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
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在全球众多竞争者中被意大利著名品牌ARMANI公司选中,成为参与ARMANI全球学生短片制作项目的三所电影学院之一。摄影系将国内班和国际班最优秀的学生组织成一个国际主创团队,以“工业化电影标准”在“全英文工作环境”中进行拍摄实践,高质量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在意大利的首映式上获得了ARMANI公司的高度赞誉。
2016年以来,摄影系国际班每年都有一位优秀的外籍学生获得毕业联合作业的创作资格。其中近几年的毕业联合作业分别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拍摄,开创了我校毕业联合作业完全海外拍摄的先河。全英文环境,中外学生协同工作,这种国际化模式一方面向海外展示了摄影系国内和国际班学生的专业能力、电影学院学生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带回许多海外联合创作的经验。
近年来,摄影系国际班的毕业生已经广泛投身于国际电影制作,尤其是中国与海外合拍片的创作中。来自澳大利亚的Jason Ren同学在2018年参与了成龙在澳洲的拍摄项目,担任执行导演。Janiece Angelica和Estaban Bing Bang同学创作的短片在国际电影节上分获殊荣。Luca Infaint和Jimmy Xsu等同学在泰国和中国的多个48小时短片创作国际比赛中,斩获优异名次。其他毕业生在毕业后,一部分留在中国的影视行业中工作,另外一部分回到自己的国家,也积极活跃在影视创作和相关行业中,扩大了北京电影学院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
摄影系除了积极推进国际班的建设,还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影视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从2013年起,摄影系与韩国电影艺术学院KAFA、荷兰电影学院NFA、比利时INSAS和St’LUCA电影学院签订了交流合作备忘录,达成了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其中,摄影系与韩国电影艺术学院和荷兰电影学院达成的协议是每年一次的联合工作坊,与比利时INSAS和St’LUCA学院达成的是每年两次联合工作坊,由摄影系和对方轮流组织。六年来,摄影系共有16名老师、112名学生参加了此类联合工作坊的交流。师生们在项目中所展现的专业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均获得了海外学校教授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并在这些工作坊活动中与对方学校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联系。
2020年初,由于疫情的原因,摄影系决定暂停招收国际班,同时克服时差,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开设了线上的课程。疫情对国际化工作产生了严峻的影响。摄影系与各国师生交流也不得不暂停。由于各国疫情的情况与政策不一,加上学生完成学业心切,国际班的管理教师在此期间做了大量的学生工作,以维持线上教学和学生心态的稳定。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2021年,咨询国际班招生的学生又迅速增多。展望未来,如果全球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摄影系将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班的影响和规模,。
回望这些年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将在校生送到国外深造,或是请几个外教来华讲课,而是文化与价值观在教育层面的碰撞和交流。如果我们不能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不能把教育影响力拓展到全世界,就不能被称为“世界一流的电影教育”。我们应该从不同的文化中获得营养,更应该向世界输出我们的价值。摄影系将在保持国内电影专业教育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坚定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为国家也为世界培养电影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