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红与白》我是第一次看,它是陆小雅导演1987年的电影,它被80年代的观众广泛地观看过,今天的观众观看,会与当年有何不同?
最近陆小雅电影回顾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进行,有幸在电影院看了她的《热恋》(1989)。这部影片以前在网上看过,但在电影院的观看还是很不同,因为年轻观众的笑点可能会让上一代人错愕,当年观众能够笑出声的,今天的观众未必有感觉,反之亦然。我觉得研究这个也很有意思,这当中体现着时代间的落差与错位。在新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注意力也有所不同。
不过这部《红与白》我是在网上看的,无缘去发现观众的现场反应。我在电脑屏幕上看过后,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独特。陆小雅的电影当然是擅长隐喻的,从《红衣少女》里树干上的眼睛,到1987年《红与白》里的日蚀、红灯笼、城墙。日蚀在中国文化传统里象征着灾难事物,而城墙据说是在南京拍摄的,古老的城墙象征着某种难以撼动的旧势力。
这种隐喻其实是“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美学的一个共有特点,也是80年代导演的重要语法。比如说城墙、古老的大院……它们作为喻体,其本体是过去的文化遗存——80年代一个重要文化行动是反封建。我想起彭小莲的《女人的故事》里,女人们出发离开村庄,背景就有长城。1991年左右流行的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其实最早的名字叫《东方老墙》,还是有80年代文化表达的痕迹。
《红与白》里面的隐喻是80年代电影中所常见的,这倒不稀奇,稀奇的是陆小雅导演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隐喻。在1925年成立的长江医科大学的60年校庆上,老医生要将本院误诊的病例写成一本书,遭受百般阻拦。电影中出现的日蚀,以及一幅女性流泪的沧桑面容的特写,都不是出现在前后叙事的现实逻辑里,它们似乎作为一个意象或意念而存在,在影片中显得突兀,但熟悉80年代文化气氛的观众仍然可以据此作出判断——这部影片处在80年代伤痕电影和反思电影的传统里。
其实到了80年代中后期,伤痕和反思都不再时兴,新的东西更能刺激观众。所以我看到《红与白》这种电影出现在1987年,就觉得很奇妙,也理解这部影片为什么在当年亏损了,之前陆小雅的影片都是赚钱的,为峨影厂创造了不少收益。但本片的表达,一个是并不迎合当时的观众期待,另外也过于晦涩了。老医生严肃和忧伤的眼睛背后似乎有故事——他的妻子是怎么去世的?那双眼睛是他妻子的吗?这些都语焉不详,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神秘感,成为有待阐释的文本。一部历史本体在故事线上缺席的反思历史的文本,它所追求的意义也十分清晰,还是在呼吁“说真话”,这也是带着强烈的80年代特征。
“说真话”,其实也是《红衣少女》的主旨。当年《红衣少女》获金鸡最佳影片,与其竞争者有《高山下的花环》、《人生》、《谭嗣同》等佳作,所以很多人不理解。《红衣少女》呈现的家庭生活和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看起来都是琐碎的家长里短,但它展现了沉重历史在当下的巨大回响,看着小,其实并不小,其背后有宏阔的历史时空。这部影片没有展现历史现场,但却深刻扎根在历史中,当然也处于八十年代反思电影的脉络里。这片子中间选三好生那一段,体现了导演观察人事的功力。当年电影前辈夏衍力挺此片。
其实看八十年代电影,你会有一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很多现象频繁出现,但是很难归纳,怎样去发展出一个概念来提纲挈领的叙说?我曾用“崇高叙事”来归纳,这一点需要另外阐述了。
八十年电影的其他特点,其实这次借《红与白》可以再说一下。我觉得“红与白”,这个题目本身很能体现80年代电影人的文化特性,当时热衷于从社会生活当中发现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红与白,诚实或谎言,邪恶或者正义,迎合老师或嫉恶如仇,这种二元对立成为当时无数影片的内在结构。
《红衣少女》里其实也是如此。一些学生和大人是好品质的代表,一些学生和老师是不好品质的代表。当然这种二元结构比如说善恶对立是很多戏剧性电影常用的手法,但80年代很多电影的美学给了观众一种现实主义的承诺,所以这种结构就会更多呈现为时代问题,似乎是六七十年代社会生活所给予的思想训练造成的。陆小雅导演在使用这个结构,又在力图超越它。《红衣少女》里面有的地方超越的比较成功,超越了很多作品。
之前笔者研究八十年代,写作相关专文,涉及更多的是《法庭内外》、《红衣少女》,这次浏览了陆小雅80年代的5部作品,还是发现了她更多整体性的特征,也可以看到她的创作母题,一种不停出现的主题,一种持久贯穿的情结。篇幅有限,不能尽述。但很想提一下大家都觉得惊艳的《热恋》,这部作品和谢飞的《本命年》,都是超越了80年代“第四代”电影表达习惯的代表作。这其实证明到了80年代末期,很多“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能力已经很饱满,进入升华和蝶化的阶段,但之后他们遭遇的却是90年代的电影萧条期,不少人创作滞缓了。
当然陆小雅的创作中止也有家庭的原因,她的先生从连文导演生病,陆小雅毅然舍弃了很多机会,陪伴他走到人生终点,是一个令人唏嘘和感动的故事。从导在80年代创作《小巷名流》也是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普遍水平,这部影片特别值得推荐。所以若将陆小雅、从连文这对电影伉俪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他们为8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充实,贡献实在是很大,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太少了。我们要多关注他们,也应该多关注80年代电影。我发现,关乎80年代电影的一切在当下的中国具有着独特的进步意义,它们具有良好的与当下对话的能力。